宋艷芳
摘要:新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工程背景下新需求分析,探討了現有優質資源的自動化改革不分享,不完全符合國際標準,教學手段和方式壓扁低效率等問題,教學模式,提出建立開放自動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平臺,改革教學方法和管理機制模式,建設無線互動課堂等。自動化專業的改革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新型工程人才。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人才培養
引言
在新的工程背景,結合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技術學校“趨勢”三位一體的想法,自動化應用本科學生的質量要求,知識和能力需求為出發點,以專業的技能和專業培訓,建立一個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科學學科競爭與合作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該培養模式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耐磨心。
1.深化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背景下的新工程自動化首先深化人才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和大學,原來的教學模式太舊的和新的工程自動化專業要求更高,高等學校應制定與時俱進的教學與訓練的方向,專業的特點利用其資源優勢,明確培訓的想法,制定和完善培訓計劃,為每個學員建立成長記錄袋,跟蹤培訓,進行檢查時間,提高學員的競爭力和創造力。同時提高師資水平和學習高端設備,在各學科中滲透自動化相關知識,學會整合。還可以使用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遠程教學,學校和學校之間為了達到資源共享設備,讓學生了解各種先進的設備運行方式,工作原理和控制過程,也可以通過微信集團溝通,根據儀器的工作原理設置不同的團體,如自動控制,分析和測試組,傳感智能組等等,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彌補不足,共同進步。
2.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方法與路徑探索
自動化新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學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實踐教學,更要結合新經濟背景與發展需求,進行體系結構的優化與重構。
2.1以“分層次、模塊化、多融合”為特征,優化并重構自動化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
按照“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創造”三個層次,構建了分層遞進的實踐課程體系。本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堂實驗、自主教學實驗、綜合課程設計、生產實踐、畢業設計、創新創業競賽或項目等。根據培訓目標的不同,分為三個層次。其中基礎層的實踐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獲取和應用,主要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制造能力、計算機語言編程能力和工程制圖能力;改進層注重自動化專業知識的應用,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術的同時,還要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并在改進過程中注重工程道德、團隊合作等能力的培養。創新層由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或大型創新項目組成,以知識創造為重點,致力于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將課程實踐環節模塊化,優化實踐課時和實踐內容,提高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在新課程體系中,一方面增加了一些需要知識綜合的設計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力;另一方面,實踐課程應模塊化,以一些相關性較高的課程模塊為單元開展綜合性實驗,增強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對課程知識的整合能力。以“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創業創新融合”為渠道,構建多元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科教結合,通過“學士、碩士、博士”論壇,優秀本科生加入研究團隊,在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工程實踐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專業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推動并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共贏合作,實現產學研融合。平臺的大學生創業培訓項目,創業競賽和制造商的空間,鼓勵學生從創新創業團隊形式,并改善他們的創新和創業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團隊領導能力和工程倫理意識。
2.2以“多元化、高適應度、開放性”為主導,豐富并打造校內共享、校企協同、國際聯合的工程實踐平臺。
基于當前國家和省級實驗教學平臺,學校/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國際聯合實驗室等,促進校園實驗的數據共享平臺,深化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構建新的實踐基礎,并促進國際聯合建設的實踐平臺,共享,大學從學校之間的協同作用,國際聯合三維實現現有實踐基地的優化升級,搭建多元化的工程實踐平臺。進一步充實實踐教學平臺的內涵,針對實驗項目很難在復雜環境中,虛擬現實,物聯網、數據庫、網絡通信和其他技術用于構建實驗環境和實驗結合虛擬和真實的對象,建立一個工程實踐平臺和高適應性”結合虛擬和真實的、相互補充”。同時,完善和優化實驗室的運行管理體系。根據實際項目的需要,在定期、定期、定制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完全開放、高度靈活的工程實踐平臺。
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3.1多學科交叉培養模式
學科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學科結構來看,高校應進一步拓寬自動化學科的覆蓋范圍,構建“自動化+”的培養模式,形成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格局。有必要逐步向其他專業技術滲透和引入自動化專業的相關知識,實現自動化專業與其他專業的深度融合,如農業工程、機器人工程、電氣工程、生物和醫學衛生等學科的融合。這將打破自動化專業與這些專業之間的壁壘,培養跨學科融合的人才。從課程內容上看,應體現以下特點:一是基礎扎實;二是口徑廣;最后,能力強。課程內容的選擇應以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終身學習觀念的形成為指導。鼓勵學生突破現有專業的限制,跨部門、跨學科選修其他相關課程。從課程的角度,需要更多的主動突破當前繼續長主題類別的訓練模式,突出的專業骨干核心課程“少而精”功能,您可以構建兩類課程體系,第一大類是電子計算機系統,第二個類別是自動化技術系統,顯著提高選修課的比例,使學生更加堅實的基礎知識,更廣泛的知識。
4. 4 構建立體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然而,許多高校在培養自動化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著十分突出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這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需要摒棄只增加實驗課數量的實踐模式,使實踐教學模式逐步實現立體化。通過實驗室、校外實踐基地等形式,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創造多維現實實踐教學模式。例如,一方面,在專業基礎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訓練,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基礎實驗的范圍非常多樣,包括課程、實驗訓練、專業綜合實驗等。工程實踐訓練,主要是生產工程項目。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創新水平,學校還應為學生提供加入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基地的機會,使實踐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
4.結語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才缺口問題日益突出。工程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技術變革下,自動化專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所有高等學校必須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使相關專業人員的培養滿足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和工業轉型升級,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國家發展戰略和工業轉型升級作為起點。通過構建新的學科結構,實現工程與自動化新學科的全面融合。在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探索創新和突破的新模式,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樹立新模式,推動新型工程建設和研究的發展,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保證人。
參考文獻:
[1]李先祥,鄺小磊,屈莉莉.自動化專業開放式實踐教學平臺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 1) : 60-62.
[2]吳得鋼,何嶺松.簡易運動控制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 7) : 79-84.
[3]黃金俠,宋國義,侯艷,等.本科高校工程型人才培養的模式研究[J].湖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 2) : 81-83.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