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可
摘要:自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首次將“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目標以來,如何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上述教學目標改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仍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大學英語教學的中心任務。本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2》(以下簡稱《視聽說教程2》)為例,探討了學生活動設計的幾種實踐嘗試。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 大學英語 視聽說
一、引言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以“灌輸式”理論教學模式為主,教師作為教學主體,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與教師缺乏必要的互動,難以提高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學生的學習局限在課堂,課前無預習,課后無總結,不能充分對語料進行加工,對新學知識的記憶也并不高效,最終難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必要不斷建立、完善英語教學新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即:使英語教學朝著個體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自主學習者想學、能學、會學、善學、堅持學,這樣才會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自主性的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角色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監督者和幫助者。本文以《視聽說教程2》為例,探討了學生活動設計的幾種實踐嘗試。
二、以《視聽說教程2》為例的學生活動設計
(一)第一單元Secret Wishes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們的愿望。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先要求學生提前撰寫好自己的bucket list(遺愿清單),準備在課堂上介紹自己一生中一定要完成的愿望。通過這個課前寫作活動,學生預先了解了單元主題。為此,學生也需要提前上網自主了解bucket list的由來。在撰寫的過程中,學生對生命和死亡,愛與愿望都將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思考。
在課堂上,教師會要求學生把自己寫的紙條匿名放入箱中,然后請其他同學上來抽簽,朗讀抽到的內容并分享對于這個愿望的感受。這個活動的設計巧思在于:1.直接要求學生朗讀自己的遺愿清單,大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不愿意分享隱私或不喜歡參與課堂活動等原因而選擇沉默;2.匿名抽簽的方式提高了活動的趣味性,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學生會因為好奇他人的愿望,而主動要求上臺抽簽朗讀;3.照本朗讀的要求比較低,適合各個層次的學生,方便教師糾正學生口語發音;4.在學生朗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讀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可以借此詢問學生本人的愿望,是否愿意分享,如果被抽中愿望的作者愿意主動揭露身份,兩名學生之間可以發起一場即興口語對話,這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極好鍛煉。
在學生分享他們的愿望后,教師將借助新聞和歷史資料介紹一位羅興亞難民兒童的心愿,一名西非童兵的心愿和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方志敏的心愿。這一部分教師的介紹“淺嘗輒止”,在分享這三人的愿望后,學生的好奇心會被調動起來——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愿望?教師將要求學生分組在課后收集資料,并在之后的課上進一步深入探究。
(二)第二單元Changing Climate, Changing Minds
本單元的主題為全球變暖。這個話題比較“老生常談”,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引入了一篇最新的演講:“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應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之邀,出席聯合國安理會關于氣候的會議時的講話。這一演講緊跟時事,素材極新,授課之時甚至網絡上還未出現演講稿轉錄和翻譯。因此,教師借此機會帶領學生共同進行了逐句的聽寫轉錄。形成了學生最后需要學習的閱讀材料。
教師首先播放視頻,請學生思考為什么聯合國安理會會議會邀請自然博物學家講話,再進一步思考為什么環境保護問題也在安理會會議上進行討論。帶著教師布置的問題,和學生自己在聽寫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逐句聽寫勢必會令學生調動所有能力去嘗試復原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進行深入的多角度思考),學生在課余時間自行查找信息資料,類似于聯合國安理會的職能和組成等這種定義型知識點就不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完全有能力進行自學。
學生在經過充分思考和自學后,教師再進行這篇演講的講解將更為高效流暢。最后,在學生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是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一種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查資料并向全班展示其它種種非傳統安全威脅。
(三)第三單元Unexpected Discoveries
本單元的主題是科學史上的意外發現,教師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例子,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意外發現”的例子,又給出可充當例文的文本。文本介紹了哥倫布的故事,并使用了be determined to, instead, though等講述故事轉折時可以使用的詞匯,展現了如何講述故事起因、意外、發展和結局的方法。教師要求學生熟悉文本后,再為學生提供可口可樂的意外發明;煉金術師意外發明火藥;和微波爐的意外發明等例子,要求學生參考哥倫布的故事文本,講述這些故事,鍛煉學生模仿和口語講故事的能力。
本單元主題較為深奧,有許多科學專業詞匯和較難理解的專有名詞,和學生日常生活相距甚遠,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相關背景知識,抽象的內容可能令學生的課上交流面臨困境,需要教師做好銜接和準備。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提前一周為學生下發與本節課將聽到的材料主題相關的文章/視頻/圖表,要求學生組分別負責,提前預習。在課堂上,教師邀請學生組上臺講解預習材料,確保全班熟悉聽力背景知識。在了解背景知識后,教師介紹聽力材料的主題,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聯想,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這個話題的熟悉程度,并預測聽力內容,為聽力做好準備(自上而下)。同時,教師對聽力材料中的困難詞匯和相關語法進行提前講解(自下而上)。在學生對學習材料自主進行深入加工后,學習效率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倩.“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與提高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研究綜述[J].中外企業家,2020,{4}(16):195.
[2]李敏.互聯網視角下“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探究[J].作家天地,2021,{4}(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