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是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發展的航帆,教師則是它的護航者。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普及,提升高職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以民辦高職院校為例,主要從教師自身素質和師生關系的角度來探討當代高職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
關鍵詞:高職教師;民辦高職;當代;道德修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逐步向多元化和國際化等方向發展。民辦高職院校也逐漸從社會發展的邊緣走向了社會發展的高速通道。而在當代新的社會背景下,高職教師所面對的誘惑和選擇更為復雜多樣,因此高職教師的自我職業道德修養也正經受著嚴峻的挑戰。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必須遵守“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等基本職業道德規范。
一、民辦高職教師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的準則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主要分為師德理想、師德原則、師德規則。師德理想是對教師專業行為的最高要求,師德原則是指導教師的行為準則,師德規則是教師個人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
高職教師的教學專業行為重點體現在教育理念上,即應該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教學風格,形成自己科學的教育觀,從而更好地為教育工作服務,升華專業底蘊,把握前沿,并嚴守學術道德底線,高職教師的自身素質的職業道德,主要是在教學生活與實訓中養成的,從根本上來說,道德與生活是一體的。①所以我們應該從具體的、現實的專業生活中培養和反思自身的職業道德。
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真正的教育要抓住人的靈魂本身,教師真正能讓學生信服的就是自身學識,人格魅力,教學水平,實訓能力。這些素質的提高主要是在工作中不斷積累和學習,腳踏實地,不斷的開拓自己的眼界。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不管從事任何職業,每個人都會感受到這份職業帶來的成就和隨之而來的壓力。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面對的教學和實訓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因此,教師的心理韌性就極其關鍵,在面對工作的壓力和挫敗感時,教師要學會自我剖析和自我釋放,發揮自己內在的積極力量,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潛能。
二、民辦高職師生關系的職業道德規范
師生關系的職業道德是基于高職教師本身的職業道德之上的。教師不僅僅要把教育當成事業,最重要的是培育學生。對一個教師最好的評估就是他的學生,而教師最客觀的成長也是來源于學生,尤其是教師。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②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最直接,最基本的關系就是師生關系。因此在師生關系中,教師對自身的道德發展和行為反思是卓越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條件。
當代師生關系普遍是一種以知識為中心的模式,老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這種關系似乎過于機器化,特別是高校課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維引導,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在師生關系中的職業道德建設和反思主要體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有生命的。只有當教師自身的學識和德行使學生信服,才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共鳴和認可,從而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會在教師思維方式上得到衍生,生成新的邏輯。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共生相處模式。即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互相激發各自對未知探索的潛在力。并在問題階段“拋棄”學生,培養其思維的獨立性。
從本質上認識和改善師生關系: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對待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態度,這是由個人情緒所導致的,但是作為一名教師,不能讓這種情緒正常化,每個學生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責任。老師應該充分的尊重每個學生人格的自主性,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確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即師生之間的互相信任和愛護,筆者認為這是高職教師在職業道德修養提高過程中最需要注入靈魂的部分。
三、民辦高職教師職業道德提升的具體方案
高職教師肩負著社會發展、民族進步以及中國夢實現的歷史重任,高職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才能不負人民之托。當前,民辦高校快速發展,其規模和勢頭不可小覷,提高民辦高職教師素質尤其是職業道德素質刻不容緩。
(一)構建提升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制度
“要調動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避免‘假大空’,要給高職教師創作條件,切切實實給他們解決一些問題”。 民辦高校的校方應該為激勵教師教學積極性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民辦高校的投資方應該加大教學經費的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學習環境,這是影響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基礎物質保障,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也是民辦高校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學校可以設立一些與教學相關的獎勵,對教學工作優秀的教師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學校的政策上也可以向教學優秀教師傾斜,制定良好的激勵政策,提高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職稱晉升機會、培訓深造機會等,這種榜樣的力量也可以激勵其他的教師。相反,對于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教師也要有懲罰措施,獎罰分明的激勵機制才能使效果達到最佳。
(二)制定科學的職業道德評價體系
“高職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核心價值取向是為了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 民辦高校要建立合理地教師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堅持獎勵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統一。用激勵的方式促進被評價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道德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必須明確。我國民辦高校眾多,每所學校有共性也有個性,教師職業道德評價要做到科學合理,具體到每個學校就要求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之下,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擁有一套科學、合理、詳細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才能使評價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評價結果才更具有威懾力和信服力。
實現多元評價主體的評價方式,構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機制。評價主體絕對不能是單一主體,應該是多元主體參與其中,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多元評價主體包括教師本人、學校領導、同行教師、學生和社會人士。
參考文獻:
[1]安云鳳,等.高校師德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劉衛平.高職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對策探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4).
[4]李太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5]張春生.論我國高校法治文化建設[D].遼寧農業大學,2015(46):111-120.
[6]張煥煥.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武漢地區高校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李杰夫,1994.9,男,湖北武漢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湖北開放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