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和深刻內涵,確定發展思路、制定適宜的經濟政策搶抓機遇,順勢而上,促進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對策建議
【正文】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作出一個重大判斷,即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基本特征,并正式定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戰略,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為推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目前共有1347個縣,不同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各具特點,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既要把握宏觀上的方向性,又要結合微觀上的代表性和獨特性,做到因地制宜,因縣施策。
一、精準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是保持有質量效益的適度增長。包含這樣幾層含義:第一、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基礎,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第二、發展要有一定速度,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第三、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主體是實體經濟。要避免經濟脫實向虛。第四、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是供給側供給改革調整產業結構。要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目前供給體系質量低下、“供需錯位”矛盾突出。要徹底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就要在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下功夫。第五、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指引和重要遵循,創新發展理念在新發展理念中居于首位。第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滿足人民人員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抓好民生工程把發展成果惠及百姓。
二、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現狀及問題
1、縣域經濟增速放緩、增長動力不足
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對縣域經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和沖擊。制度要素活力已經釋放殆盡,并基本上挖掘完傳統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潛力,使縣域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期。由于一些初級資源,如土地、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縣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出現供給不足,導致商品價格逐步上升。縣域內沒有流入各種高端要素,因此不斷弱化了支撐縣域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因為嚴重匱乏新動能供給,對傳統動能下降的缺口不能有效彌補,使縣域經濟增長乏力。
2、城鎮化發展總體滯后,縣域產業層次較低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目前,縣域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明顯滯后,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各大產業結構差距顯著。同時,傳統服務業、初級加工和農業輸出等,是縣域經濟的主要產業,具有較大的能源消耗、較低的科技含量和較短的產業鏈條。在產業結構上,大部分縣域雷同,具有過剩的產能和同質化定位。所以從總體上分析,縣域具有較低產業層次,缺乏競爭力。盡管現在縣域城鎮化率有所提升,但相比于城市,其增長速度依然緩慢,同時具有相對滯后的城鎮化發展水平。
3、縣域經濟發展缺乏特色
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缺少特色,主要是對城市的發展做法進行沿用,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缺乏對中長期發展的系統規劃,而將短期經濟規模擴張作為側重點;盲目開展低水平重復建設,沒有將自身的優勢特點充分挖掘出來,造成縣域間的惡性競爭激烈,使產業結構出現雷同。不單單沒有很好的發展地方產業,還對整體經濟利益帶來損害;二是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多數縣域主要是采用粗放式發展模式,對本體企業忽視,而更多是以產業園區為平臺進行招商引資,使外來資本與本地經濟具有很低的關聯度,很難融入到本地。三是一些縣域政府招商引資缺乏明確的目標,對外部資本不加甄別的引入,沒有科學的自主謀劃產業發展,使產業園區的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很難形成,具有相對較弱的輻射能力,對于發展和培育縣域優勢產業群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1、建設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引領,以開放為動力,堅持擴增量與優存量并舉, 以支柱產業、龍頭企業、潛力片區為重點,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 努力實現發展動力從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和改革驅動跨越、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集約型跨越、產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
2、建設現代城鄉融合發展體系。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全面提升縣域的城市承載力、交通輻射力、創新驅動力、文化軟實力、國內外影響力,進一步加快城市品質提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建設美麗鄉村。
3、建設充滿活力的縣域創新體系。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下更大決心加快補充齊創新短板,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構建開放合作、充滿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創新能力排名省市前列,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4、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系。積極對接、深度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對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提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層次和水平,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元化雙向開放新格局。
5、建設美麗縣城和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縣域發展的根基和底色,全方位開展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以更嚴舉措抓好污染防治,加快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態方式、生活方式,生態美、環境美、山水美、城市美、鄉村美成為普遍形態,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健全完備,生態保護、環境質量、綠色發展走在省市前列。
6、建設健全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抓好民生補短板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衛生等優質公共服務 “供給”,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高標準全覆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各族人民,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結論:新形勢下,為了推動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摒棄過去粗放式增長方式,從強調經濟增速和經濟規模,向注重效益和質量轉變,推動縣域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轉變為投資創新雙驅動。通過不斷創新制度和科技,協調和統籌發展文化、生態和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要由速度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報告[z]
[2]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李西明.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第11期
[3]簡析新形勢下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熊道全.科學與財富.2019(24)
[4]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設想[J].蔡永華.智富時代.2019(10)
[5]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梁俊.中國經貿導刊.2019(22)
作者簡介:儲莉(1977-),女,漢族,安徽青陽人,教師,主要從事經濟、建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