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素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初中教學體系中的不斷推進,初中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重要指導意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的重要學科,對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和創新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初中生核心素養。本文探討了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策略
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體現在道德品質、法治觀念和健康生活理念這幾方面,實現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生活化教學。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是教師探索的重要方向。教師應該根據學科教學的知識體系和學習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和學習需求,科學合理地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助力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
我國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中把持著主導者的地位,對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層次,這種教學理念和方法的低效、落后在新時代背景下凸顯出來,使教師迫切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緊跟時代步伐,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貢獻力量[1]。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掌握他們關心的社會熱點,通過對學生的仔細觀察,將他們的生活實際帶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對他們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和核心素養培養有顯著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和朋友在一起》這一課時,就可以聯系同學們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明白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交友方式和范圍發生了變化,要學會把握友誼,正視交友中遇到的問題,理解友誼帶給自己的力量,培養在新環境中建立新友誼的能力。教師可以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同學們的交友情況、知道他們遇到煩心事會向誰傾訴,進而在教學中能夠有據可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并且由于教學聯系了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能夠引起他們主動地投入到教師教學之中,從中理解友誼的力量,學會建立和維護友誼的正確方法,實現其核心素養中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分析生活實例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運用,在生活中完成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轉化,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適量的生活實例,引導同學們進行分析和思考,將自身的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更好地理解教材在內容。教師也要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的思維方向走上正軌,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遇到的難題,使教學得以高效地進行[2]。
例如,教師在講授八年級教材中的《遵守規則》這一課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準備生活實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樹立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在生活中自覺遵守規則、維護規則、積極改進規則;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規則、學會維護規則的技巧。教師可以用生活中共享單車的案例,讓同學們進行分析,感受到違反規則的不良影響和后果。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自由討論,思考這些問題:共享單車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亂停現象也對社會有序運行產生了不良影響,應該采用什么方式應對?同學們有什么建議能讓人們正確停放共享單車?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運用,可以將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情境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學習需求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思考、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堂教學營造出生活化氣息,讓學生能夠置身于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對教學內容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經驗進行理解和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有積極作用[3]。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把生活實例引入教學都是生活化的體現,但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鼓勵他們進行質疑、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給出自己的建議,在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中暢所欲言,這樣能夠充分地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教育作用,促進初中生健康成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入手,通過引入生活元素、展開生活實例分析、創設教學情境等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鍛煉他們運用知識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幫助其培養道德品質、樹立法律意識,促進其健康成長,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惠如.以核心素養為視角,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2]汪劍鋒.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才智, 2019,34:213.
[3]彭曉梅.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20, 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