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紅
摘要:虛擬現實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得越來越廣泛,對于提高學習效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項技術在運用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設備方面的制約,教師操作技能跟不上,以及可能偏離英語教育的本質目的。
關鍵詞:虛擬現實;大學英語教學;問題
引言
教學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總是伴隨著技術的革新,大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當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存在的時候,許多高校也相應地引入了該技術進行英語教學。
什么是虛擬現實?這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技術,很難下一個終極的定義,因此,“虛擬現實”一詞的發明者拉尼爾在其著作《虛擬現實:萬象的新開端》(Dawn of Everything: Encounters with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中給出了52個定義,分別代表了其在過去20多年,在每個階段對VR的不同理解以及相關行業的研究或共識。雖然如此,還是可以根據其目前的發展狀況,給出一個當今社會能夠接受的定義:“采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新技術生成逼真的視、聽、觸覺一體化的一定范圍的虛擬環境,用戶可以借助專門的裝備,以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的物體進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獲得親臨對應真實環境的感受和體驗。”[1]。它具有4個典型特征,即所謂“4I”:1,Immersion(沉浸感):讓用戶產生一種沉浸于虛擬環境的感覺,使用戶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和嗅覺都被虛擬環境所包裹;2,Iteration(交互性):虛擬環境可以被用戶所影響,并根據用戶的行為做出相應的變化,而不是簡單地將畫面進行回放。拉尼爾強調:“交互性不僅是VR的一個特點或特質,還是體驗核心的自然經驗的過程。”[2];3,Imagination(想象性):虛擬環境并不完全受制于真實世界,即使在真實世界不會發生或無法感知的事物,在虛擬環境中也可以被呈現出來;4,Intelligence(智能性):虛擬環境能夠感知和理解用戶行為,并依據設定的“性格”特質,智能地與用戶進行自然的交流與互動,這種智能具有自我演化能力。
正是因為虛擬現實的這些特性,許多高校開始嘗試將之用來進行情境化的英語教學。英語學習對情境的要求比較高,虛擬現實所制造的三維互動情境,恰好滿足這方面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現實在英語教學中的發展前景很廣闊。一些教師將之用于專業英語教學,例如商務英語、導游英語、氣象英語、輪機英語、聽障學生英語教學,等等,設置相關情景,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更多的教師將之用于公共英語教學,開展口語教學、聽力教學甚至詞匯教學等。但是,根據目前應用的情況,也出現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問題一:技術設備的制約
VR技術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制作成本高昂,因此價格不菲;而且這種技術的更新換代周期非常短,造成資金投入周期非常短,往往新買的設備還沒有怎么使用就已經被淘汰了。這些對于一般高校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財政負擔。北京郵電大學作為全國重點大學,截至2017年10月,語言虛擬仿真實驗室僅有2間,且分布在兩個校區,每間盡可同時容納學生10人,遠遠滿足不了大學英語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需求。[3]至于一般大學,這方面的設備經費更難落實。
就虛擬現實技術本身的發展而言,它面臨著硬件和軟件內容兩個方面的瓶頸。在硬件方面,主要存在虛擬現實裝備性能不足的問題,表現在頭戴式顯示器的硬件技術發展制約,例如視場角、分辨率和刷新率的不足;交互設備的制約,例如姿態跟蹤設備發展緩慢,能夠進行手部位置跟蹤的設備不多,能夠跟蹤身體位移的設備就更少了;計算單元(指用來運算的計算機、家用機的主機或者手機等)的制約,主要是運算性能跟不上,導致數據的流暢性、畫面的逼真度和渲染效果受限;網絡條件的制約,網絡帶寬跟不上,導致畫面出現卡頓、延遲等現象。在軟件內容方面,由于所有的三維模型都需要人為創建,還要考慮用戶的體驗,投入和回報不平衡,所以軟件內容的發展非常緩慢。這些方面的不足導致學生的使用體驗不佳,紛紛反映各種使用不便的問題,以及“虛擬場景太過單一”的問題。
二、問題二:對教師的操作要求高
在目前的虛擬現實教學產品中,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虛擬場景很少,遠遠滿足不了教學需求。例如,商務英語的視聽說教學情境,涵蓋商務見面、求職面試、機場接待、日程安排、約會安排、邀請宴會、商務談判、商務會展、參觀企業、商務電話、商務公關、商務旅行、進出口業務、日常事務等幾十個典型場景,這些場景在已有的虛擬現實試驗設備中大都沒有。因此,如果要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商務英語視聽說教學,這些虛擬場景只能由老師進行開發,而這個難度是非常高的。
以常用的三維引擎軟件Virtools為例,該軟件自帶了一些3D作品,但是比較簡單,不能滿足使用需求,如果通過網絡搜索,也能找到一些3D資源,但是仍然不能滿足使用需求。因此,需要英語教師在教育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開發3D作品。而這要利用另一款開發軟件,即3ds Max;而要使用3ds Max,又需要已經繪制好的場景結構示意圖,這需要借助Auto-CAD軟件;Auto-CAD軟件繪圖所需要的數據資料,來自于數碼相機對實際場景的拍攝。總之,就一個虛擬場景的制作,其程序就很復雜了。虛擬場景創建和渲染之后,還要創建虛擬化身,這同樣要借助3ds Max軟件,設計者通過該軟件創建一個多邊形的幾何體,隨后利用修剪工具對其進行編輯,修剪出個體的主要身體部位,然后對模型進行全身布線,整個程序也很復雜。
創建好虛擬場景和化身之后,要從3ds Max中導出它們,并保存到Virtools Max Export插件中,并在其主界面設置具體參數。之后,要將保存好的虛擬場景和化身文件導入到Virtools 軟件中使用。導入的虛擬模型還要進行編輯,“編輯完成的虛擬場景還只是一個虛擬化的物理空間,設計者還需要在分布式虛擬環境下添加一個虛擬的學習空間(Session);同一個Session中的所有學習者是以虛擬替身的形式進行交互的,設計者作為管理員統一協調其他分布式虛擬對象。”[4]這個分布式虛擬學習空間的創建,需要利用多用戶服務器模塊(Multi-User Server),其操作程序很復雜。之后,還要啟動控制臺Virtools Server Controller 創建分布式虛擬對象,操作程序也很復雜。完成之后,可以使用的虛擬學習空間就算創建完成了。但是還沒有完,還要建立英語學習者與虛擬化身之間的交互渠道,方法是從Virtools 自帶的500多種行為模塊選擇需要的行為模塊,并為這些行為模塊設置觸發鍵,完成參數設置之后,點擊應用鍵,這樣虛擬化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關系就建立完成了。這整個的創建過程,對于一般的英語教師來說,要求非常高,這是虛擬現實技術在普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三、問題三:可能偏離英語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種語言工具,更是為了借助這個工具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培養一種世界胸懷,最終是為了跟其他文化的人們達到和諧共處。這意味著英語教育要培養學生樂于跟“人”交往的習慣,而不是羞于、煩于、厭于跟人交往。但是,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推廣,學生必然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到一個虛擬世界中,作為化身在虛擬情境中與其他化身交流。化身的形象可以很完美,化身之間的交往可以更為自由,因此,學生很可能逐漸會喜愛甚至沉迷于化身之間的交往,而不愿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往。這就偏離了英語教育的最終目標了。
也許正是考慮到虛擬現實技術可能帶來的后果,拉尼爾在其著作中才警告說:“虛擬世界技術在本質上是終極斯金納盒子的理想設備。虛擬世界完全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技術。”[5]“它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邪惡的發明之一。”拉尼爾的警告意在告訴我們,當我們享用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諸多優勢的時候,不可忘記它同時讓我們失去什么。不管如何,“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和這種關系的‘真實性’才是重中之重”,[6]而只有人類獨一無二的身體在場和生命投入,才能最大限度保證這種真實性,這是我們在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時候始終不能忘記的。
結語
虛擬現實技術在當前高校的推廣之勢已經不可阻擋,2018年出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三全兩高一大”的目標開啟教育信息化2.0時代,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同一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特別提到要重塑教育教學形態,大力推進慕課和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推動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但是,正如本文所討論的那樣,該項技術在使用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有關方面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翁冬冬等:《虛擬現實:另一個宜居的未來》,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年,第16頁.
[2][5] [美]拉尼爾:《虛擬現實:萬象的新開端》,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中信出版社,第216、70頁.
[3] 張璐妮等:《語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探索、實踐與評述:以“大學英語虛擬仿真實驗”公共選修課為例》,《現代教育技術》,2018年第5期.
[4]靳琰、楊明托:《基于Virtools 開發平臺設計大學英語的虛擬學習空間》,《外語電化教學》,2017年第8期.
[6] [美]特克爾:《群體性孤獨》,周逵、劉菁荊譯,浙江人民出版社,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