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國內外流行因素逐漸與音樂領域融合,使其發生了新變化。美聲唱法逐漸呈現流行化趨勢,雖然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也存在共性。本文主要結合當下美聲唱法的流行化趨勢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我國音樂領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美聲唱法;流行唱法;美聲唱法流行化;探討
一、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概述及特點
(一)美聲唱法的概述及特點
美聲是產生于17世紀意大利的一種演唱風格。美聲唱法最主要的特點就在于使用的是混合聲區唱法。在聲音上,是將其真聲和假聲混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音高比例的需要來使用。這種唱法可以使得在歌唱時將所有能用的到的共鳴腔體全部調動起來,并且能夠達到均勻共鳴的效果。此外美聲唱法擁有著它最獨特的音響特色,用美聲唱法配合上所要用到的歌唱樂器唱出來的歌聲會有著獨一無二的味道。
(二)流行唱法的概述及特點
流行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流行音樂是根據英語Popular Music翻譯過來的。風格多樣,形態豐富。流行唱法的風格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演唱風格追求自然、隨意,強調用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歌唱,從而體現聲音的個性化與特色,感情自然流露,表演有很強的即興性和煽動性,也由于它的這些有別于美聲、民族唱法的現代時尚、貼近人們生活的表演風格,使得流行唱法比起其他唱法具有更強的娛樂性和商業性,再加上流行唱法入門比較容易,一些簡單的流行歌曲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可以自如演唱,所以流行演唱受到大眾尤其是青年人的喜愛,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美聲唱法流行化的形成與發展
一直以來,在大眾的思維中美聲是遙不可及的。這種唱法離自己太遠,欣賞美聲并不難獲得相應的審美體驗,更不能讓人身心愉悅。大眾對美聲的了解或許還停留在幾十年前,了解到的美聲一般都是《今夜無人無眠》《飲酒歌》《我愛你中國》這樣耳熟能詳的作品。所以美聲唱法在我國的藝術發展空間相對薄弱,受到多方面影響,這就是當下中國美聲的發展現狀。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與發展,美聲唱法不僅僅定格在高雅藝術的層面,所以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促使了美聲唱法流行化的形成,這也是當下社會聲樂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聲入人心》是湖南衛視推出的國內原創音樂類節目,立足于美聲唱法,選曲上大量使用美聲作品,曲目風格多樣,包括中外民歌、中外藝術歌曲、歌劇和音樂劇選段以及高質量的流行歌曲,覆含多種國家的語言,在內容和形式上加快了美聲唱法的發展、實現美聲的藝術形式的推廣,將小眾歌曲推向大眾視野,創造了新的成長空間,做到了美聲與流行的完美結合,從而推廣美聲唱法的發展,達到了美聲唱法的流行化。美聲唱法為什么會流行化?傳統的美聲演唱是以音樂廳的方式存在,音樂廳方式的審美是以人群的劃分、音樂與人和生活保持一定距離為基礎的,而近二三十年音樂能進行唱片傳播與網絡傳播,傳統的音樂廳形式被打破,高雅藝術可以不那么儀式化,從而轉向了通俗流行迎合大眾趣味。
三、美聲唱法流行化的優勢及對其本身的影響
(一)美聲唱法流行化的優勢:
從對歌曲的演繹方面來看,美聲唱法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其在審美方面的變化也對整體的聲樂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歌劇發展的源頭可見,歌劇最早產生于 16 ~ 17 世紀的意大利,新的美學理論助推體裁的創新發展,并總結出相應的藝術實踐內容。從意大利歌劇的發展歷程可見,音樂劇的藝術家來自貴族或者教會,到 18 世紀該種藝術形 式逐漸衰敗,人們對該種藝術形式的理解也發生了一定的 轉變,由原來的元素拓展到作曲家及相應的音樂。此外,歌 劇的發展也為藝術行業總結出大量的寶貴經驗和經典作 品,許多著名歌手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對后縱觀各類藝術形式,歌劇的高音部分更為高亢洪亮,形式為長線條的聲 樂,內容以敘事為主。受眾在起初接觸歌劇時,會處于茫然的狀態,但接觸到旋律后,便會立即沉醉其中。針對具有戲劇元素的歌劇來說,其內容大多為主人公對自身思想和情感的陳述,無須言語表示,僅通過旋律便可傳達角色的情感,充分體現出音樂藝術的魅力。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的改變,均會表現出歌劇中蘊含的詩意和美感,并體現出邏輯所產生的藝術美。
美聲唱法在創作方面,表現出更為靈活和多元的發 展態勢。當前多數美聲創作人員均選擇深入到基層來搜集 一手創作素材,在對傳統民間音樂形式進行有效繼承的同 時,還在其中增添了更多新的元素,使之更能迎合當前受眾 的審美需求。我國的戲曲、民歌等藝術形式均是在美聲唱 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形式。如果放棄對 傳統藝術形式的借鑒與傳承,那么也會導致美聲唱法在具 體的表現中失去內涵和根基。
(二)美聲唱法流行化對其本身的影響:
美聲唱法流行化有利于增強美聲唱法的創新性,隨著美聲唱法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更加追求藝術 當中的語言表達以及藝術表現和音樂演唱技巧方面的創新。音樂藝術不僅要求聽眾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良好的認知,同時,能夠在不斷欣賞的過程中獲得 審美體驗。由于大部分聽眾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聲樂的藝術特點。舉例說明,美聲唱法流行化的發展 過程中,被傳唱熱度較高的有《游子吟》《青花瓷》《明月幾時有》等作品都是采用古典詩詞作為作品的主要元素,并融合流行唱法。這些作品被廣泛流傳,成了美聲唱法流行化發展的經典作品。在作品創作過程中要能夠符合大眾的欣賞習慣,并且能夠在作品當中 融入流暢的旋律,這樣有助于吸引聽眾興趣的提升。 同時,在不斷進行歌曲演唱過程中,要能夠將曲調進 行中低聲劃分,加入少量的高音。這樣的唱法能夠給觀眾帶來輕松愉快的感覺,有效調動觀眾的情緒與聽眾能夠產生共鳴,以此能夠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在進行作品演出過程中可以不斷融入我國民族樂器,有利于增強歌曲的代入感。如,《悟空》這類曲目能夠 更好地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聽眾感受到作品的 親切性,有利于提升聽眾對于作品的記憶。在不斷進行美聲流行化演唱過程中,能夠有效融入流行元素或樂器將歌曲進行改編。此外,在舞臺設計上能夠更加具有時代感,能使作品更加豐富,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參考文獻:
[1]李奕鋒.論美聲唱法流行化的聲樂發展道路初探[D].哈爾濱: 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年.
[2] 梁瑞海.談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聯系[J].大舞 臺 ,2 0 1 1 ( 6 ) : 5 8 .
[3] 杜慧,段維. 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之比較[J]. 音樂 時空,2014( 3) : 112.
作者簡介:
譚帷丹 2000.5.8,女,漢族, 籍貫: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學歷:本科,四川大學, 研究方向:美聲的大眾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