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婧瑤
摘要:群舞作品中的舞蹈調度以人數為基礎對作品的畫面樣式、流動方式和層次結構進行安排。就其形式和表意而言,舞蹈調度的編排方式也可歸類為一種服務于作品立意及主題之下的關于舞蹈畫面構成本身的方法。
關鍵詞:舞蹈調度、舞蹈構圖、形態、意味
天上的太陽,從初升到日落,這一運動軌跡其實就是調度。大雁在天空中飛過,時而人字形,時而一字型,這種在天空中留下的軌跡,是調度;皚皚的白雪,雪花的隨意飄落,這一現象是調度;漫天風沙中,風帶動樹葉的隨意飄蕩,這一過程同樣是調度。這些調度都是自然現象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調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體現出調度的變化。我從講臺走到門口,這一段過程就是我的調度。存在于高樓大廈之中的電梯,它的每一次上下行,是調度;
那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調度過后,會產生什么?感覺,在人的視覺與知覺中留下某種“感覺”,即舞蹈畫面。例如:操場上隨著足球來回奔跑的運動員們,錯綜復雜的奔跑路線,那么則形成了一幅具有“流動性”的畫面,它帶給我了一種追逐的感覺。而作為足球守門員,守門員則組成了“靜止”狀態的畫面,它帶給了我一種守護的感覺;喧鬧街道以及往來的人群里,人們不停歇的腳步,形成了一種具有“流動性”的畫面,它帶給我,是一種匆忙的感覺。人們偶爾駐足休息,則形成一種靜止的畫面,它帶給我的便是一種休整的感覺;這些生活現象就是“調度”所帶給我們的畫面感與效果。
“調度”這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分為兩種,其作為名詞時,意指擔負指揮調派人力、車輛、工作等工作的人或調度員,言外之意就是"管理與安排”。但是“管理與安排”它只是強調調度本身這一事實的一種現象,而調度這一現象必然伴隨著一定事件的發生而發生,從而被進行“管理與安排”。所以當用作動詞時,被解釋為調動,安排人力、車輛。其本意則為“調動”和“協調”。當將其放置于舞蹈的語境中時,調動的對象是舞蹈演員,而調動的目的,則是舞蹈畫面的構筑與作品表情達意的需要。
一、舞蹈調度與構圖的關系
研究舞蹈調度,需要從動作的層面去進行認識,動作是舞蹈語言的基礎,舞蹈調度的編排也無法擺脫這個基礎點而形成方式和層次。舞蹈調度的實現一定依靠動作,但此時的動作不著重于高難度,而在于獨特性、需強化動作本身作為“符號”的特質,更強調動作如何在在人數的基礎上服務于畫面樣式、流動方式,如何清晰和放大畫面中要表達的獨特氣勢和氛圍感即舞蹈構圖。
其次,從“空間”的角度分析,舞蹈調度并不是簡單的隊形變化,而是圖形及畫面變換過程中對空間的充分利用,是通過在時空關系中不斷組織而形成的某種特殊的“感受”。舞蹈調度具有強烈的空間品質,是肢體在運動過程中的一種對空間的運用方式,也是一種在空間中創造構圖、轉換構圖而構筑舞蹈畫面、表意作品的獨特的舞蹈語言。
1.1構圖的形態
在舞蹈的畫面構圖中,不同動作形態中不同性質的力及發力過后的運動方向造成了畫面中的“點”被賦予了不同力度與走勢,促使舞者在運動中產生的“線”的狀態,又在不同演員的互動中以豐富多樣的調度形式表現出特定的時空關系,點、線、面的不同形態以及畫面中或聚或散的動態感都制造著不同的畫面風格,賦予作品形式感,也構成作品風格的基礎。
1.2構圖的空間
舞者通過在運動中對舞臺空間的占據、與不同空間發生關系而構造出作品所要傳達與展現的藝術空間,體現著不同的情緒內涵及意味。我們可以將主體所構筑出的藝術空間分為“虛”“實”兩類。在敘事性舞蹈中“虛”是心理空間,是人物內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情緒的表現;而“實”是現實空間,是事件發展的過程,是情節的推進。在情緒性舞蹈中,人物往往能夠通過時空關系的運用多樣化得模擬和再現自然景物的特征,突出“景”和“物”中的個性特征和內在生命力,達到對環境的描繪,形成存在于觀眾的想象與體悟中的意向空間。
在群舞《我等你》中,還有這樣一個畫面,舞臺前區一排椅子分割出前后兩個不同的空間,椅子前是面朝1點再也不可能等到丈夫的她,椅子后則是群舞朝向5點與丈夫團聚的畫面。此時演員椅子前是傷痛,是實性的空間,椅子后是溫馨,是虛性的空間。調度的運用使得不同的情緒、不同的空間同時體現在同一畫面構圖中,以喜襯悲,對比中更見悲涼。虛性調度至于舞臺后方的弱表演區,作為虛化的背景,實性的調度則安排在舞臺前區,成為被強調的前景,給予觀眾強烈的情感沖擊。
二、調度下構圖的轉換
動作或舞蹈中傳遞出的質感和味道。在節奏中注入美的因素和情感,賦予作品特定的形式風格。在運用這一方式時,通常會涉及符號性元素數量、形式、方向等屬性進行規律性組合,并將這組合進行重復連續的排列,從而在作品的整體結構中形成的一種有節奏感的律動,其最重要的特點是統一特征、有序重復。
在創作過程中,點線面均可作為元素進行重復性的視覺表達,即使某一元素在同一副作品中的多次呈現。視覺元素的重復形成了畫面與畫面之間的統一性、連貫性、流動性和重點部分。它能將畫面轉化成為強烈的視覺符號,強化觀眾的記憶,從而在人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舞蹈編創技法中,我們常常談到主題動作的重復,并在重復中賦予動作變化,不斷的重復可以構成劇目的高潮。而舞蹈畫面中的重復可以理解為某一調度形式多次、多樣化的出現。
當以線條意識為引導時,所形成的樣式可以包含橫線、弧線、對角線的穿插等;當以圖形意識為引導時,便可形成圓形、方形、三角形等規則的形態。比如說:張繼鋼老師《紅藍軍》、《士兵與槍》中都是為了突顯軍人的形象,所以大多數是選擇了,三角形、方形這種,具有穩定性與沖擊感的構圖進行表現。而《雷和雨》中的圈舞,為什么要用圓的調度,圓可以很明顯地突出人物間的情感關系,所以用了圓的形式。這些調度形式來源于生活,又在重復中暗含著舞蹈所要蘊含的內容和審美特質,十分巧妙得形成了作品鮮明的風格特色。
三、調度下主體突出與焦點轉移
美術中藝術家會在畫面中引導我們的視線,通過加強某部分吸引我們對某區域的注意,如果這個區域是一個特定的點或物,我們便稱之為焦點。焦點的突出和轉移引導著觀眾對主體的關注與理解。當畫面中出現兩個“點”時,則涉及到視覺焦點的轉換問題。若兩個點在大小、動作強弱等方面呈現出的性狀相同時,視線會在兩點之間徘徊,從觀賞的角度而言,兩點所呈現出的內容是同等重要的層級,不易產生視覺中心,此時可利用舞蹈調度的方式完成焦點的轉換。既使弱的一方自然運動到強的一方自然得進入焦點范圍,再新的畫面中重新建立焦點:也可在調度過程中弱化強的一方、強化弱的部分,使焦點隨強弱關系的變化而轉移。
作品的層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審美表現的層次,其二則是作品表達的層次。從審美的角度來講,舞蹈調度通過對時空關系多樣化的利用呈現作品審美的層次,舞蹈調度造成作品中的畫面感,并且可以通過隊形及運動路線等的豐富及由此帶來的形式感的變化推動作品的層次;從作品表意的層面來講,可依據舞蹈作品的結構,對調度進行不同形式的安排時,通過設計“有意味”的形式,有效地推動故事情節、沖突的發展,并在情節的發展中形成作品表達的節奏。不同的調度方式在形成畫面的同時,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也可以推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從而形成作品表意的層次感。
結語:作為編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舞蹈調度的方式形成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視覺呈現;如何在畫面的形成中使舞蹈調度與舞臺空間有機得結合起來,并能使畫面與畫面間能夠有機得、自然得相互聯系,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在舞蹈作品中起到具有語言感與形式感的作用,從而達到舞蹈調度有寓意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