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玲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腦梗死(BI)的護理方式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BI老年患者96例,隨機抽樣分成實驗組(48例,EPN聯合RN干預)和對照組(48例,常規護理),比較其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實驗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FMA評分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明顯(P<0.05)。結論:BI老年患者采取EPN聯合RN干預,可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活動與運動能力,且取得較高的臨床服務評價,值得推廣。
【關鍵詞】老年腦梗死;早期心理護理;康復護理干預;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038
腦梗死(brain infarction,BI)是指患者由于為腦部提供血液的血管發生堵塞形成血栓,無法為大腦提供足夠的氧氣而引起的腦組織壞死現象,老年人群的發病率較高[1]。病發后,神經功能的缺損會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與正常生活能力,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2]。因此,為降低病情對患者造成影響,還需積極實施有效護理干預。本文將分析早期心理護理(Early psychological nursing,EPN)與康復護理(Rehabilitation nursing,RN)干預于BI老年患者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BI老年患者96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BI臨床診斷標準者;簽署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年齡<60歲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3方法
1.3.1常規護理
合理為患者安排病房,并做好日常清潔維護,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做好相關的并發癥預防管理。
1.3.2 EPN聯合RN干預
在上述基礎上增加:(1)在充分了解患者的癥狀和治療情況后,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與患者展開交流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同時告知其健康的心態有助于促進身體健康的恢復,指導患者學習并掌握自我情緒的調節方法,如音樂療法、深呼吸放松法等。(2)在患者臥床期間,指導患者采取仰臥的身體位置,然后按摩和拍打其四肢肌肉,改善微循環。(3)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指導其行站立位,然后將雙手上舉活動肩關節、腕關節,或者指導患者俯臥,雙腿自然伸展,然后將腿向上抬升,自己用手去握住踝關節,使膝關節屈曲。(4)在患者可以下床活動后,指導其進行行走、抬腿等鍛煉,并從協助患者吃飯、刷牙、上廁所逐漸過渡到其獨立完成。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越差)、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分數越高,能力越強)、運動功能(FMA評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強)。(2)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表,統計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1.5數據處理
應用SPSS 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功能恢復評分
護理前兩組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差異明顯(P<0.05)。見表2。
2.2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BI會使得患者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等部位缺血,具有致死、致殘率高的特點,有效的護理方式是促進患者機體康復的重要手段[3]。常規的護理方式缺乏全面性,對患者的心理和肢體活動關注度不夠[4]。EPN可通過與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從而改善其治療心態,從而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提升康復效率。RN干預可結合患者的病情發展趨勢進而指導其進行床上肢體局部活動訓練與床下整體運動康復鍛煉,并強化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接受EPN聯合RN干預后,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功能、日常活動和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且護理滿意度較高(P<0.05),證實EPN聯合RN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BI老年患者采取EPN聯合RN干預,可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活動與運動能力,且取得較高的臨床服務評價,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海燕, 袁雯雯. 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康復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9, 26(03):56-58.
[2]劉敏. 腦梗死老年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的優勢[J]. 心理月刊, 2020, 15(09):80-80.
[3]肖丹.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20, 37(01):38-38.
[4]張海燕, 袁雯雯. 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康復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綜合版, 2019, 26(0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