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榮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易經》在亞洲......... 011
《易經》在歐美......... 027
早在《漢書·藝文志》中就有記載,《易經》為“群經之首”,它與《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共同構成“五經”。如果加上佚失的《樂記》,則稱“六經”。《易經》包括兩部分:一是作為本經的《周易》,與《連山》《歸藏》合稱“三易”;二是《易傳》,即“十翼”,相傳為孔子所作。后世學者多對此存在質疑。不過,鄭吉雄和傅凱瑄指出,自歐陽修始疑《易傳》作者非孔子,經過崔述、康有為等人推波助瀾,質疑聲浪在20 世紀前半葉的疑古運動中達到頂峰,近年來學者們又重新肯定《易傳》與孔子之關系;目前對《易傳》作者的考辨尚無令人信服的答案。 《易傳》包括《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七種,其中,前三種各分為上、下篇,與后四種加起來共十篇,故稱“十翼”。再加《周易》分上、下經,故《漢書·藝文志》稱其為“《易經》十二篇”。
正因為《易經》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所具有的突出位置,所以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它也成為首先被譯介出去的中國經籍之一。亞洲儒家文化圈內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自不待言,即便是歐美等國也莫不如此。《易經》的對外傳播,與《論語》的對外傳播,不管是時間上還是機制上,都非常類似。同樣的,《易經》問世后,尤其是在漢代成為“五經之首”,向東(或東北)傳至緊鄰如朝鮮半島和日本,向南則傳至近鄰越南,然后再向外傳播。到了16 世紀,隨著歐洲傳教士入華,《易經》也由他們帶回歐洲,一方面是帶回《易經》經籍,另一方面是帶回他們的翻譯;再從歐洲傳播至美洲等其他各洲。2004年,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紛紛建立,并培養了更多漢語專才,《易經》也就完全播撒到全世界,逐漸成為世界經典之一而流傳于世。
我在《域外〈論語〉傳》一文中曾經說過:“一部書就像一個人,在其傳播過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易經》在域外的傳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