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要:在全民抗疫過程中,2020年1月27日,央視頻推出“兩神山醫院建造慢直播”,這是我國主流媒體在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上呈現出一定的突破和創新。中央級媒體首次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引入形式相對自由的慢直播,并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5G正逐漸改變著傳播格局和媒體生態,面對這場變革,主流媒體能否抓住時代機遇,不僅關乎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更直接影響新型媒介格局下主流媒體的話語權。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慢直播 5G 主流媒體 疫情報道
2020年1月23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按照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模式,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1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媒體平臺“央視頻”聯合中國電信開通“疫情24小時”專題慢直播。該慢直播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1月28日凌晨觀看人數近百萬,到1月29日在線觀看人數便沖破4000萬,截至2月5日,在線“云監工”人數已突破1億,創造了主流媒體網絡直播數據的新紀錄。慢直播的新聞報道手法并非我國首創。2009年,挪威為了紀念卑爾根鐵路誕生百年播出了《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從首都奧斯陸到西南部城市卑爾根共7小時16分的行車時間被全部呈現在電視觀眾面前,120萬觀眾收看了這檔節目。隨后這一原生態、固定機位、無人工干預的視頻節目樣式就被稱為慢直播。
“央視頻”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基于5G+4K/8K+AI等新技術推出的總臺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臺,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總臺首次將慢直播引入災難性事件報道中,并通過5G+光纖雙千兆網絡,創新實現不間斷直播的新聞敘事方式,使新媒體語境當中主流媒體的新聞價值表達更加多元化。
在疫情報道之前慢直播多集中于生活、旅游等休閑場景,“直播造醫院”則開辟了一種以網絡用戶主觀視角“親歷”新聞的報道方式。
1.慢直播能夠滿足大眾的情感需求和知情訴求。如今,媒介不僅是“人的延伸”,越發成為“心理的延伸”,對媒介的新認識和媒介劃分的升級“迭代”的正確邏輯應該是從媒介本位向用戶本位轉移。主流媒體在大眾傳播時代所建立的報道理念與價值定位應有所調整,除了新聞話語表達的潮流化,新聞媒體以用戶為本位的媒介觀應體現在傳播技術手段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實時性。
火爆網絡空間的慢直播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動態的新聞觀察窗口,其讓“陪伴感”最大化,為新聞傳播營造了“最真實”的擬態環境。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可以分為5類,其中情感需求和歸屬需求都被列入其中。在網絡直播所營造的擬態環境當中,受眾的心理需求被滿足,也容易接受媒體傳遞的新聞價值。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說到:“一種新媒介的出現,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網絡直播的興起便是這句話的最好佐證。在以用戶為本位的網絡生態觀中,網絡直播在社交領域、消費領域、新聞傳播領域、娛樂休閑等領域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國內主流媒體將慢直播引入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慢直播的“陪伴感”“現場感”對處在疫情中的受眾起到了撫慰作用,解決了主流媒體報道框架相對嚴肅而與受眾情感“疏離”的困境。慢直播的即時性又能最大化滿足受眾對突發新聞的“知情欲望”。慢直播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媒介化時代互聯網環境中各個主體間的情感鏈接。
2.青年亞文化直接參與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央視頻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慢直播到2月9日每天有超1億的網友在線觀看,網友們的精彩彈幕評論被大批媒體用在新聞標題中實現二次傳播,網絡語言與新聞報道碰撞出新的張力。時尚的話語表達,戲謔調侃的思想內核,讓主流媒體的慢直播演化為一場年輕人的輿論狂歡。“彈幕文化”作為近些年網絡上影響范圍較廣的青年亞文化,是年輕一代用來宣泄、傾訴、娛樂、消遣的重要手段。直播過程中的彈幕表達,形成了直播文化里一種特有的意義體系,其超越直播內容獨立存在,與直播內容呼應并進一步升華,加劇觀者情緒和思想的沖突變化,也是網絡流行話語的發酵地。
有學者認為,現代網絡時代的青年亞文化已經脫去了“正面沖突”和“公然抵抗”的色彩,“消解”已成為一種“抵抗”的變形,融于網絡亞文化特有的盛大狂歡、至死娛樂、自我表現的精神氣質中。青年亞文化的“消解”和“自我滿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疫情中的恐慌與焦慮,慢直播的彈幕呈現出一片詼諧與溫情的氛圍。
3.疫情慢直播豐富主流媒體危機傳播路徑。2020年3月7日19時5分,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常泰街道南環路欣佳酒店發生樓體坍塌,現場共有71人被困。該酒店由于收治新冠肺炎隔離人員,格外引人關注。在事故發生之后,人民日報新媒體便對救援現場進行慢直播。此類事件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測性等特點,受眾對信息的渴求,進一步倒逼主流媒體議程設置的精準性和及時性。慢直播的及時性和現場感最大化滿足了突發事件報道的要求,救援過程全面呈現也達到了穩定公眾情緒、正面引導積極輿論的效果。同時,慢直播也可以防止網絡謠言的產生和擴散,扼制新媒體時代的信息“陷阱”。
“小石榴”是疫情期間最受網絡關注的新生兒,由于她父母都是新冠肺炎患者,各大主流媒體都競相通過慢直播來展現一家人治療、康復、團聚的全過程。總臺在新媒體平臺設立“云守護小石榴”專題,將“小石榴”在醫院監測、觀察、睡覺、吃飯等全過程進行慢直播,呈現一個疫情期間降生的嬰兒所得到的溫暖,呈現特殊時期醫護人員的辛勞和努力,同時也向公眾傳遞正能量的情緒信號,共克時艱。
慢直播開辟了主流媒體災難報道新的視角,讓傳統議程設置價值與新興網絡文化發生耦合,產生文化的碰撞與新生。然而,憑借潮流文化打造爆款新聞的慢直播也暗藏著弊端。
1.慢直播加速瓦解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優勢,泛娛樂主義思潮加深對新聞內核的消解。在網絡新媒體傳播格局中,傳統媒體需要用網絡流量重塑“主流”地位。而互聯網世界泛娛樂主義思潮泛濫,傳統新聞價值內核被不斷消解,新聞娛樂化、低幼化趨勢明顯。如果僅僅以“流量”為指向標,新聞傳播者便容易選擇“平面化”的敘事方式,而不去引導公眾進行現象背后的思考。央視頻在上線“直播造醫院”后,網友自發建立的“打榜功能”就違背了主流媒體災難報道中的人道主義,對此官方媒體還需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