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栒菲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已經成為建筑工程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此形勢下,BIM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資料管理中來。其作為一種信息化技術的代表,有著數據直觀、探索效率高等特點,能夠讓建設工程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有力提升,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效果與質量。這也為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啟示,為了更好地保障專業育人效果,我們有必要積極將BIM技術融入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來,從而為學生在為了更好地就業與發展保駕護航。基于此,本文BIM技術在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入策略進行了詳細研究,僅供廣大同仁借鑒參考。
關鍵詞:BIM技術;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在新時期,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也迎來了諸多新興技術的應用。BIM技術作為其中的代表性技術,有著應用范圍廣、實際效能高等特點,在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質量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效能。因此,為了提高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的育人質量,發展學生就業能力與崗位素養,高職院校應當積極圍繞BIM技術的應用背景,來做其在本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融入工作,從而為學生在未來取得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基。
一、BIM技術的概述
就BIM技術而言,我們可以稱之為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其能夠以信息化的方式來呈現建筑工程資料,構建起一套數字化的建筑模型,并將工程造價、材料性能以及設計方案等內容形象地呈現出來,對建筑工程的系統化與高效化管理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在BIM技術的支持下,不管是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方與設計方,還是監管部門與監管方,都可以通過該技術來獲取和管理相應資料,而且可以通過4D模型的方式來觀測其中的信息,使得信息與資料的利用率得到有力提升,對于建設工程管理工作精確性、實效性以及系統性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BIM技術在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入策略
(一)優化內容,奠定基礎
首先,我們有必要建設工程管理行業專家,與他們一同組建專業化和前沿化的課程研發團隊,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的課程內容以及行業發展態勢,以BIM技術為著力點來聯合開發專業課程,促使專業教學更具職業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特征。其中,各個課程內容應都應具備一定的項目化特點。例如,工程造價管理方面要設計一些與BIM技術相關的項目化模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相關知識點的同時,得到BIM以及相關實踐能力的有效歷練。其次,我們有必要結合行業需求以及BIM等相關的發展特點,對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革新,確保理論可部分與實踐課部分的比例。同時,對于那些過時的技術內容要進行及時刪除,多增添一些與BIM技術以及證書考核方面的內容,以此來為學生相關技術能力的發展鋪路搭橋。
(二)校企合作,提升實效
在高職教育當中,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對于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對此,在BIM技術引領下,我們有必要積極牽線社會對接企業,與他們一同就BIM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方案、路徑以及制度等加以明確,同時,引入工學結合等科學化的模式,按學期制定階段性的教育方案,以此來助力學生BIM專業能力的培養。期間,要做好實踐部分的教育工作,可由院校和企業之合力來為學生制定有效的BIM技術實踐教育方案。在此基礎上,通過雙方在實踐場地等方面資源的整合來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化的實踐場地,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過程,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效能,為專業人才培養實效性和適應性的提高奠基。
(三)打造雙師,鞏固保障
諸多教育實踐證明,若想保證職業教育育人實效的話,必須要擁有充足的雙師教師。所以,我們也要積極做好雙師型團隊的構建工作。具體來說,我們一方面要積極牽線建筑工程管理企業,為教師開辟崗位指導或崗位實踐的通道,從而深化他們對建筑工程管理新技術、新需求的認知,進一步提高他們在BIM技術等方面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搭建一個良好的雙師交流平臺,引領學校專業教師和對接企業的技術人員之間實現有效的專業教育交流,推動他們彼此在實踐、理論等教育環節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把它們都引入到專業教育團隊當中,打造一個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除此之外,也要做好現有師資的培訓、選拔、激勵以及考核等制度的建設工作,積極通過校企間的互聘互管等方式來進一步提高雙師的育人水準,從而為BIM技術的滲透以及專業育人效果的提升奠定師資基礎。
總之,在新時期,以BIM技術為著力點做好專業課程體系的革新工作,已經成為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必然發展趨勢。對此,我們有必要正視BIM技術的內涵特點和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不斷運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將其滲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來,進而在提高專業育人實效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在未來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參考文獻:
[1]李文芳.工程造價課程教學中BIM技術的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50):174-175.
[2]蔣杰.工程管理專業BIM技能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