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霏霏
青海省西寧市華羅庚實驗學校西寧分校
“提問”作為教師在課堂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諸多教學目標的實現,都依托“提問”這一手段來達成。提問行為的普遍性和當前課堂提問質量偏低的現實狀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他的語言引導著課堂的整個走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落實于提問這一實際、具體、關鍵的教學行為之上。
“提問”的本意是指傳訊審問。明代張居正的《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中指出:“〔提學官〕不許接受民詞,侵官喜事,其生員犯罪,或事須對理者,聽該管衙門提問,不許護短曲庇。”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提問”的解釋是“提出問題”。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包含兩種內涵:(1)提出的問題,問題是核心;(2)問題的提出,即提問者將問題清晰、明了、準確地闡述出來。
“課堂提問”則是對“提問”范圍的縮小,主要表現為師生雙方,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中,為達成一定教學目標,而進行的語言、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有效”一詞出自《漢書·元帝紀》:“婁敕公卿,日望有效”,指能夠實現預期的目的,有效果。
唐玉法認為有效提問是教師依據課程的教學理念和課程教學目標,在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和重點提出問題,激勵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提出看法或得出結論,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促其獲得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與途徑。
盧正芝認為教師有效課堂提問是教師在精心預設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生成適切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質疑和對話,全面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反思和實踐的過程。
姚興東認為有效提問指的是依據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及目標,小學語文教師精心創設一些問題情境,營造較好的語文教學氛圍,從而提出一些具有較強啟發性、針對性及計劃性的語文問題,有效培育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綜合以上關于“有效提問”的各種解釋可知,雖然大家的觀點各有側重,但都指向了問題的設計、問題的運用以及問題的效果這三個層面。對于問題的設計,大家都比較接受的看法是“有效提問”是依據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進行,設計表述清晰、恰當,有探究性、啟發性的問題。而對問題的運用,大家則普遍認為問題之間應有連貫性、層層遞進。而對于問題的效果,大家都把重點落到了學生身上,認為有效提問應該是能使學生的思維有所增長的提問。
本文的“有效提問”是指教師依據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為了達成某種教學目的而精心設計的,表述清晰、準確,耗時最小而收效最大的問題。
1.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教師,是以教育為生的職業。作為教師,除了要完善自己作為教育者的基本的素質外,還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革新自己陳舊的教育思想,以把最先進的教育資源帶給自己的學生,真正的做一名學習型、成長型教師。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教學技能的增強,有助于教師借助提問這個武器,打造更高效的課堂。
2.把握學科獨特性質。語文課程因其獨特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有重大意義。除了基礎的知識的傳授外,語文課程還承擔著情感傳遞、精神傳承的作用。部編本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文質兼美、值得細細揣摩的文章。比如:《大青樹下的小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會認幾個字、讀一篇課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我國各民族兒童之家的友愛和團結;《不懂就要問》通過講述少年孫中山在私塾讀書時的故事,贊揚了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引導學生養成不懂就要問的學習習慣;《手術臺就是陣地》通過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其堅守陣地、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
3.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學校是學生集中生活、學習的場所。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自己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比如在筆者現在所執教的班里,有一個外來務工子女,父母文化水平很低,平時也沒有太多時間來照顧孩子,致使孩子學習習慣很差,是各科老師提起就比較頭疼的一個孩子。今年開學,鼓號隊社團招人,我就把他送過去了,沒想到他上完鼓號隊回來特別高興,兩眼放光地跟我說了好多鼓號隊的事情。忽然之間我意識到自己以前可能錯了。原來,每個學生都是會發光的。
“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自己的學生”這句口號,喊的這么響亮,也要做的到才會更好。
1.鎖定提問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托三維目標鎖定提問目標,進行問題設計。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課,作為童話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要在前面了解童話體裁的基礎上,繼續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以為后面本單元的習作“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做鋪墊。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偷、咱”等11個生字,讀準“答、應”等四個多音字,會寫“旅、咱”等13個生字,會寫“旅行、要好”等19個詞語。(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體會青頭和紅頭對話時的心情,分角色朗讀課文時能讀出相應的語氣;能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圖,并借助路線圖講故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默讀課文,能找出證明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詞句,能體會到他們之間的真摯友情。為了以上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你是通過什么方法認識這些字的?(2)請同桌兩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3)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經驗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紅頭和青頭是好朋友的?
2.確定教學重點內容。在相同的教學目標指引下,由于不同的教師對文本有不同的入手角度、內容側重點,所以教學內容會有不同。而根據已有的教具的不同、教材位置的不同、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地區的差異等因素的不同,教師應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內容。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以前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現在是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由于教材位置發生了變化,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也從感知資本主義生活的黑暗變為了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1.優化提問語言。言語交流是人與人交往的常用手段,也是課堂師生交往的常用手段。教師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思考。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回答,與教師交流意見、交換想法,從而取得思想的進步。對于小學生來說,提問的語言需是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要做到準確、簡潔、清晰、具體。解決此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在備課時應先在教案上將問題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再自己讀兩遍,聽一聽有沒有歧義或是語句不通、用詞不當的情況。同時,教師在提煉問題時,需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考慮。比如筆者曾經向二年級的學生提問:“仔細觀察圖片,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由于筆者所在的學校屬于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而“觀察”這一詞語又略有難度,當時就有學生舉手發問:“老師,觀察是什么啊?”這就是與學生的學情不符。
2.合理安排問題的順序。所有事情的解決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課時目標的完成也一樣。教師在備課時,在課時目標的大背景下,設計提問,然后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來促進課時目標的達成。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為了達成“體會到青頭和紅頭之間真摯的友情”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依次通過以下幾個問題的解決來完成。(1)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詞的?(解決生字詞)、(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疏通文意)、(3)請同桌兩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以讀促誤)
3.合適的等待時間。縱觀當下的小學語文常態課堂,教師提完問題后,立刻就有學生舉手,教師立馬提問,環節流暢、一氣呵成。可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孩子,他的答案常常出現語言組織不是很流暢、答案不是很全面、甚至錯誤的問題。這都與學生不認真傾聽、不認真思考有關。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給學生適當的等待時間,讓學生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而不是小手隨便舉、小嘴隨便說。
4.及時、正向的理答。教師在課堂上要真正的做到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認真傾聽,并及時、準確、和藹可親地予以正向的理答。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應及時的予以肯定和表揚,這個表揚是要真誠、有針對性的,而不是泛泛而談。比如:當學生讀完課文,讀的特別好的時候,教師可以就他剛剛的朗讀中特別出彩的地方提出表揚,如:普通話很標準、哪一個很容易出錯的地方他讀對了、語言很流暢、很有感情,特別是那一句讀的非常好等等。這樣具體的表揚會比一句“你的讀的很好”效果要好很多。同樣,當學生的回答不是讓教師很滿意的時候,教師也應先肯定學生回答的好的地方,再指出他不好的地方,期待他的完善。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關鍵的一環,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當前,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在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廣大一線教師及專家學者們也將有效提問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