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曉玲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學校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而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負有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指導學生的職責。同時,班主任也是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在新時代,職業教育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協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培育學生,促成其成長成才。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因此,在家校共育里面下,思考如何開展班主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高校的管理過程中,因為對象大部分是即將滿18歲的大學生,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往往都存在這樣一種思維,學生已經長大,學校按照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即可,不需要與家長進行深入的溝通。家長認為學生能夠進行自我管理,不需要像初中、高中對其時刻關注。這種現象在本科院校表現的尤為明顯,在高職院校中也有所表現。另外,家長關心較多的是學生的成績和生活情況,而忽略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道德修養等的培養教育。
因高職學生生源范圍的影響,高職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有別于中小學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方式,中小學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可以采取開家長會、面對面等近距離溝通,但是由于高職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這種近距離的溝通就比較難以進行,只能通過電話、微信、微信群、QQ、QQ群等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在開學初期,班主任會通過信息采集搜集學生家長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與家長溝通。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借助這些媒介進行開學通知、放假通知、考試通知等常規通知的發送,在微信群的日常溝通很少,只有學生出現突發狀況或者問題的時候,學校才與家長溝通比較多,通過家校溝通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日常學生過程中,家校溝通渠道未得到有效利用。
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期望和培養方向目標不同,因此培養的思路、方法和獎懲機制各不相同。在這樣的雙重標準培養下,部分學生會出現高分低能或高智商低情商等情況。甚至部分學生缺乏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在遇到學習和生活困時,不敢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又因離家較遠,難以和家長溝通,長此以往容易引發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和補充的。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高職班主任作為高職學生在學校的第一責任人,在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強與學生家庭溝通聯系,注重家校共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班主任通過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基本情況以及就業前景,結合學生的個人發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共同鞭策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掌握技能本領。
通過家校共育,班主任與家長之間開展持續的有效溝通,結合學生平時表現,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個人成長環境、心理狀況、學習狀況以及特殊情況等。在平常工作中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與家長及時溝通,及時制止學生錯誤行為、違紀行為的發生,與家長一起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兒行千里母擔憂”,高職學生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作為家長也希望對學生在校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在一個班級群體里面,有一部分家長會主動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學生的情況,而有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大了,交給學校放心,學生不怎么關注。通過家校共育,家長可以更多的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更多的參與到學生的大學生活中來。
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在大學生入學報道時,可以通過講座、一對一溝通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在學生的大學生涯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曉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增強家長家校共育的意識。學校可以將家校共育工作納入到學校管理,特別是班主任管理制度中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用制度來鞭策班主任思考如何開展家校共育工作,也廣泛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讓家校共育工作貫穿學校的發展工作中來。一是加強教師層面特別是班主任的家校共育理念的建立,并將其納入考核評價的標準。譬如在班主任考核的制度中,對月度家長溝通次數有一定的要求,從而促進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工作的常態化,而非在出現問題后班主任與家長之間才出現臨時的、緊急的溝通對話。二是要提高家長對家校共育的正確認識。家校共育并非將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內容分散給家長,以減輕學校及班主任的負擔,而是班主任與家長各司其職,分別管理學生的不同部分工作。班主任主要負責學生的專業知識、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等方面的養成教育,而家長主要培育學生的生活理念。因此,要使家校共育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班主任與家長共同努力,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正確認識家校共育,才能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發展的特點,指引他們在人生路上不斷進步,健康發展。
在學校,班主任是學生的第一監護人,家長將學生交給學校,班主任就是學生在學校的第一責任人,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有愛心和耐心。只有心中有愛,教育才會偉大,才會無私。學生在進學校的時候,由于學習環境的變化,對新的生活會有很多的迷茫,新的同學、繁忙的學生會、社團招新工作,新的專業,新的宿舍人際關系,在此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班主任要耐心的去引導學生去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班主任要多與家長溝通,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對學生的大學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建立和諧、有愛的親子關系。
首先在大一新生入校的時候,班主任要獲取家長真實的聯系方式,確保能及時與家長保持溝通,通過學籍信息,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對整個班級情況有個基本了解。其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長微信群、QQ群,確保每一位家長在群內,在群內及時發布通知,時常發布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等方面的圖片、視頻,讓家長能夠清楚的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在節假日放假及返校期間,及時公布學生的行程動向,與家長核實,確保學生離校、返校途中的安全,與家長一起為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班主任也可以轉發一下關于家庭教育、專業動態、專升本趨勢、職業教育發展等方面的文章,與家長一起探討學生的教育。家長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關注學校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公眾號,及時了解學校的相關將工作安排,知曉學校的重大事項,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家校共育活動可以形式多樣,一是由于大學生生源地分散的特點,傳統的家長會的溝通方式可能不切實際,但是可以利用互聯網開展家校線上交流,這也是新時代在互聯網+形勢下家校共育最好的途徑。家校線上交流可以更有效、及時地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溝通,避免因為家校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溝通不到位、不及時,導致問題擴大化。二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班主任可以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家訪,真實地掌握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等情況,并做好記錄,回校后進行整理分析,能解決的就馬上解決,解決有難度的上報學校,尋求學校幫助,共同解決。特別是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通過家訪,深入了解,有針對性的及時發現問題,找到原因,解決問題。同時,家訪也有利于家長對學生的在校情況的全面的了解,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工作、心理等方便的了解。也可以以此讓學生家長知曉學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家長大力支持學校的工作,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幫助他們早日成人成才。三是在學生重要的人生時刻,如學生的入學典禮、畢業典禮等時刻,邀請家長來校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時刻,分享孩子們的喜悅,同時也感受大學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辛勤付出。
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在大學時期,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但是在新時期,大學生的發展又會面臨很多的困難和挑戰,因此需要學校和家庭一起廣拓渠道、整合資源,多形式、全方位加強家校共育,班主任與家長及時溝通、有效施策、精準幫扶,共同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有理想、有本領和有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