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摘 要:合作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組織方式,已被指導老師充分認可并廣泛應用。本文就“融合教育”視域下的合作學習進行了實踐探索,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陀螺小達人》為例,提出“融合教育”視域下組織開展合作學習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合作學習; 融合教育;探索反思
教育部在2017年9月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是小組合作,同伴間根據興趣、能力、特長和活動需要,明確分工、人盡其責。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相互依賴性程度越高,合作性越強。
融合教育,強調平等、民主、合作,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將特需兒童泛化存在于每一所普通學校,融入普通班級,讓特需兒童與普通兒童一起活動、交往,獲得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務,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
筆者以小學三年級綜合實踐主題活動“陀螺小達人”為例,開展“知陀螺、玩陀螺、做陀螺、賽陀螺”四個系列活動,在實踐中探索如何提升“融合教育”視域下合作學習的實效。
【案例背景】
這是一節市級融合教育課堂研討課,授課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思考、團隊合作、交流反思的能力。活動主題選擇源于學生生活,有創意地DIY裝扮美化陀螺,“玩中做”“做中學”。本課的重難點是通過猜測、驗證、觀察、發現圖案和顏色變化的規律,初步感知“視覺暫留”的原理,并進行創意物化。
授課班級分成6個小組,其中一組有一位特需兒童T,T同學學習能力落后于同齡孩子,閱讀識字的困難尤其突出。但T喜歡畫畫,本課設計了相關教學環節充分發揮T同學繪畫的特長,體驗探索、發現和創作的樂趣。
【案例描述】
本課以六至七人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在全班正常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下,結合特需兒童T的障礙類型和特長愛好,為他量身定制了四個參與合作學習的片段:
片段一:發現問題
師:小組陀螺PK賽馬上開始,計時員開始計時,其他組員仔細觀察!
(T同學與同桌分別任組內正副計時員。)
師:恭喜各組的冠軍!剛才陀螺轉動的時候,我們畫上去的黑點有什么變化?
T同學:我發現這個點轉動起來就變成了一個圓圈。
生:我發現,陀螺轉得越快,這個點就轉成了圓,隨著轉動速度慢下來,圓又變回了點。
[設計意圖]小組內同學陀螺PK賽,T同學擔任組內計時員,為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崗位,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活動中。
片段二:猜測驗證
師:一個小小的“點”竟然給我們帶來了這么意外的發現!那如果在陀螺上畫條線段呢?
生:小組合作畫線條,記錄觀察變化,組內交流。
T同學:描述自己的發現,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記錄觀察發現。
師:真了不起,T同學觀察仔細,小組內其他同學及時幫助,記錄他的觀察發現。
[設計意圖]T同學描述自己的發現,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記錄觀察發現。鼓勵T進步,表揚小組互助精神,學會做簡單的觀察記錄。
片段三:趣味拓展
師:老師做了一個陀螺,把這個面分成兩塊,分別涂上紅色和藍色,猜一猜轉起來會是什么顏色?
生:綠色、彩色……
師:兩種顏色合在一起變成了另外的顏色,那如果三種顏色混合,轉起來又會變成什么色呢?五種顏色嗎?小組內成員兩兩合作動手嘗試。
生:兩兩合作商量對整個圓形的陀螺面進行分塊處理,可以對半分,可以分成三份、四份……也可以是不規則的塊,也有畫朵花的。
師:聯系學過的美術知識,三原色兩兩組合會變成另外的顏色,這是美術三原色。
生:交流分享展示與小伙伴的作品。
T同學:愛好繪畫,此環節安排W同學展示其作品。
師:引出“視覺暫留”原理。
生:全班同學自主讀整段話。
T同學:看視頻,讀“視覺暫留”四個字。
[設計意圖] T小朋友學習能力落后于同齡孩子,閱讀識字的困難尤其突出,為他降低難度,只要讀“視覺停留”四個關鍵字。他喜歡畫畫,發揮繪畫的特長,在老師和小組內同學的幫助下大膽創意設計、繪畫,體驗探索、發現創作的樂趣。
片段四:創意制作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了“視覺暫留”的原理,其實,視覺暫留已經廣泛應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瞧,風車、竹蜻蜓、車輪等,好玩又好看,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生:結合PPT交流。
師:關于陀螺,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學問,比如改變陀螺的形狀、材質、大小……這些因素是否會對陀螺產生影響嗎?課后進行創意改造,期待看到你們精彩的作品。
T同學: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做一個陀螺,再和家人一起玩一玩。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為T同學量身定制: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做一個陀螺,和家人一起玩一玩陀螺。既降低了作業難度,又創設了親子互動的機會。
【案例反思】
合作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常用的學習方式,也是融合教育中特需兒童融入普通學生的有效組織方式。那么,如何讓這些在某方面發展落后于同齡人的特需兒童,與在心理、身體各方面均正常的普通兒童共同合作完成綜合實踐活動的任務?筆者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一、營造平等的合作學習氛圍
教師要更新觀念,在關心照顧全班學生的基礎上,對特需兒童多一份愛護。引導全班學生接納特殊的同伴,營造友好的合作氛圍。
首先,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對特需兒童,老師摒棄偏見,應該充滿熱情、真誠關愛。這些孩子不聰明,不討人喜歡,甚至令人討厭,因為學習落后,他們漸漸變得不合群,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如果用成績來衡量他們,肯定不達標。老師對他們盡量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斥責;多一分耐心,少一分焦躁;多一分寬容給予,肯定與表揚,哪怕只是一丁點兒的進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真誠的關愛與幫助。其次,建立友好的伙伴關系。給特需兒童身邊安排一位優秀的小伙伴隨時提供必要的幫助,這位小伙伴不僅是學習成績優異,還要有熱心助人、不愛張揚、有耐心等優秀品質,學校統一進行培訓,在學校默默地幫助特需同學的時候又不能給他們任何心理壓力;既要幫助他,又不能包辦代替,必須把握好“度”。
二、根據特長安排小組分工
綜合實踐活動中小組成員往往會隨著主題的推進而有所調整,不管在哪個階段,合作小組成員都應該有明確的分工,特別是有特需兒童進入的小組,需要教師對合作學習進行精心設計,避免特需兒童被排斥或“混”在其中無所事事。
老師在課前準備工作時,要根據特需兒童特長設計合作任務。小T同學在小組合作環節擔任計時員,觀察并提醒活動倒計時時間。在合作觀察環節,有組員擋住了課件上的倒計時,小T不停伸長脖子張望,生怕一不留神錯過時間,計時員職責到位。在合作“裝飾陀螺”環節的分工時:同桌負責設計,他負責裝飾畫。他平時性格內向,學業水平落后,與同學交流甚少,但繪畫是他最擅長的。畫完云朵,還不忘畫上小草。一旁的同桌想幫他挑選畫筆的顏色為淡藍色,他很有主見地堅持自己選的紫色……組長看到別的小組已經完成任務,催他們也快點,小T仍舊堅持自己不緊不慢的節奏,直到把最后一叢小草認真畫完,同桌看后直夸贊。
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技能
首先,每位組員都要有明確的“個人責任意識”。老師要給特需兒童創設展示的機會,引導他認識到每個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安排他擔任相對來說操作不是太難的角色,如發現他任計時員很認真、任保管員做得很出色、任清潔員工作很及時等表現,老師都要給予表揚。其次,每位組員要學習“合作技能行為”。教師引導他認識到在小組合作中也需要學會一些方法與技能。第一,不管是特需兒童還是其他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都應該有效傾聽他人發言,經過思考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第二,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合作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相互包容;第三,除被動接受幫助外,還可在合適的時機有禮貌地主動向他人尋求幫助。特別是特需兒童在缺乏合作技能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沖突,影響合作學習的質量,需要師生共同關愛。
經過實踐探索,提升小組成員的“個體責任意識”和“合作技能行為”能有效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四、立足缺陷微調課程內容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中選擇一個或多個進行調整,遵循“最小調整、最大融合”的原則,特殊兒童與其他孩子課程內容相同,但要求特殊兒童掌握的程度要體現層次性,適當降低學習難度。案例中T同學閱讀障礙,不擅長朗讀,那就改為聽其他同學讀,他只要讀一遍關鍵詞“視覺暫留”就可以。再如,其他孩子都在觀察記錄表上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發現,那T同學的要求是嘗試說出或者畫出陀螺的變化現象。為他提供更擅長的表達方式。
學校根據特需兒童的評估報告,制訂個別教育計劃,融合到適合他們的特色課程中。通過學校美術、陶藝、剪紙等特色課程提升學生自信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悅動廣場、高爾夫訓練場等體育體能課程改善學生運動功能,通過悅彩農場、校園內植物認識農作物和常見的植物……既有認知認識,又有戶外活動訓練。室內與室外相結合,精細動作與粗大動作訓練相結合,立足缺陷,補償教學。
融合教育,并不是讓特需兒童在普通班級里能教育成跟其他兒童一樣,而是在于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融合教育視域下的合作學習從合作的人際氛圍、組員的特長分工、合作學習技能提升以及調整任務難易程度等方面,從而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柳夕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呼喚新型課程形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政策要點[J].人民教育,2017(22):44-47.
[2]趙勇帥,鄧猛.西方融合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5(03):9-15.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自籌課題“兒童合作學習驛站構建的實踐研究”(編號:XC-b/2018/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