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青
摘要:我國在逐步走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也更加重視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而且在新的建設時期文化建設已經被提上日程。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在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已經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引起了社會和國家的充分關注,國家相關部門也希望通過這種建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使我國的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與新時期文化館開展非遺保護的優勢,提出了新時期文化館構建非遺保護工作模式的途徑,以期促進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構建途徑
引言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作為我國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對我國許多行業的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在文化館的建設過程中作用更加凸顯。文化發展離不開文化館的建設,同時也順應對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文化館在當前文化發展背景下也在不斷創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此擺在各文化館面前的問題是在當前形勢下采取何種措施保護非遺文化[1]。
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在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是重要的發展對象,民族文化主要包括精英文化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發展兩部分,在我國文化發展中這兩種文化都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從我國長期發展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對于精英文化的發展比較重視,反而忽略了民間文化的發展,尤其是民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相對落后,我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文化發展趨勢下因得不到保護而損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發展中象征著民族精神,同時也標志著民族的發展歷程,如果得不到及時保護會損害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其民族本質喪失,
進而對整個文化體系的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下,各個國家也早已打開國門,逐漸增加了文化上的交流,世界也逐漸變成一個整體發展體系,每個國家在努力發展本國文化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借鑒和吸取其他國家的文化,促使自身文化不斷前進。但是這種文化發展同樣也存在其不足之處,許多文化經常在發展中被同化,導致自身的文化特色逐漸減少,并進一步削弱了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我國在新時期文化發展過程中,既要對外國優秀文化合理選擇借鑒,更要不失自身文化特點,在不斷發展自身文化的過程中始終不忘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步和發展增磚添瓦[2]。另外,在我國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文化發展的根源,是我國歲月長河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文化形態,因此也是我國民族、生活和審美等觀念的代表,可以把文化館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通過文化館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我國非遺文化,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時期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優勢
(一)國家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
當前國家在建設和保護基層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政策上給予了較大的傾斜力度。當前基層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和保護已經被國家和地方列入財政預算,這無疑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較大的帶動作用。而且當前許多院校已經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探究的專業,以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和保護。當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開展保護非遺項目的工作,為非遺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在文化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過程中離不開專業人才的輔助,因此我國高校可以就非遺保護開設專題論壇,倡導大家對建設非遺保護事業引起重視,還可通過培養為非遺保護事業部門輸送人才。
(二)非遺保護工作的助力平臺和資源充足
當前國家基層公共服務建設過程中,依托國家政策等,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的平臺。現如今,歷史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免開培訓、社區服務中心等平臺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和保護起到較大的助力作用[3]。我們還可以通過書籍報刊、社區活動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精神理念傳遞給社會大眾。
三、新時期文化館如何構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模式
(一)完善內部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館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應通過相關資料和調查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詳細地分析和研究,大力宣傳,樹立較強的保護非遺的意識,同時對非遺保護相關知識進行普及。文化館需派專人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證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扎實,同時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并由衷熱愛文化建設工作。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對我國各級文化館項目加強建設,對其在全國范圍內加強保護。
文化館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文化館在建設過程中要重視及時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門進行溝通和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會得到更好地的解決,其中資金問題比較顯著,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資金問題是比較重要的環節,政府應在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鼓勵企業或個人捐款保護非物質文化,通過各方共同協作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創新[4]。另外還需對文化館的基礎設施加強建設,通過對高科技充分利用,妥善有序保管非物質文化相關數據,避免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損害的現象或丟失相關數據的情況。文化館還需免費開放相關場館鼓勵人們參觀,積極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人們通過各種途徑對我國相關文化增進了解。
(二)逐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過渡為商品化和產業化
相關部門在發展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不能只單純依靠參觀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如陶塤、桃木等的生產和制作及傳統的剪紙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靠民間或個人繼承的形式發展,這種經營方法較大程度地限制了其銷路,導致許多手藝人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而另謀出路,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個人發展均起不到促進作用。而把這些文化遺產逐漸轉型為產業化和商品化的形式,積極鼓勵個人通過各種文化宣傳展擴大宣傳力度,便會大大拓展其生產和銷路,使其宣傳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得到有效解決。如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剪紙技術也是我國民間文化的象征。剪紙技術在我國傳統農村生活中比較常見,在之間剪紙幾乎是每個女孩子都會的手工藝,且剪紙藝術在我國南北地區均有,通常是農村婦女或姑娘用一把剪刀和一張紙便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生活的悲喜。當前我國許多城市也在不斷舉辦剪紙藝術展,把這種剪紙藝術向人們大力宣傳,而且該技術也逐步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在市場中成為一種交易商品,這樣不僅使剪紙的銷售渠道被進一步拓寬,同時也達到傳承剪紙藝術的目的。因此逐漸把文化遺產變得商品化和產業化是一種重要的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的措施,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在各商品展覽中參與,而且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也能得到充分體現,讓更多的人了解并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重視發揮其傳承效用,我國文化的發展只有在這種傳承的作用下才能更進一步。
(三)重視培養傳承人才
當前文化館不管是從傳承文化方面,抑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都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在非物質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便是缺乏適合的傳承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急缺傳承人的尷尬局面。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傳統生活方式下的產物,當代年輕人對傳統生活方式缺乏深切體驗,因此也就不了解傳統文化,而且在當前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年輕人對于傳統的手藝都不愿意去接受,更談不上學習和了解。相關研究資料也指出,當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找不到傳承人,正面臨著失傳的情況,而且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普遍,所以為使這種情況得到有效解決,文化館應該在工作中重視培養非遺項目的繼承人,首先非遺工作人員要重視和老藝人加強溝通和交流,改變其傳統的“收徒”思想,鼓勵其盡可能多收學生,避免自己的手藝后繼無人;其次,要加強和藝術類學校的合作,鼓勵其在課堂上多融入一些民間傳統文化項目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并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國家相關部門要在政策或資金方面對非遺工作人員多一些補助和支持,使其生活困難的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減少人員流失。另外,要健全和完善相關機制,從法律方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嚴懲那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破壞的人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法律保障,促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難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5]。
結語
總之,作為我國文化保護的重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發展的象征,它見證了民族的發展歷程,體現了民族的特色。所以文化館應該肩負起培養非遺人員的重任,健全和完善內部組織,對非遺加強保護,并加大力度宣傳,促使非遺進一步擴大對社會的影響,鼓勵人們在了解的基礎上樹立較強的保護意識,使我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能始終不忘初心,保持自身特有的性質,同時也是我國建設和創新社會主義文化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田建[1].探究新形式下如何構建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模式[J].中國文藝家,2018,000(09):255-256.
[2]宛維真.新時期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模式的構建[J].視界觀,2020,000(004):P.1-3.
[3]康洪瑞.基層文化館在保護傳承當地非遺的功能作用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000(05):90-91.
[4]朱金花.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C]//“決策論壇——企業管理模式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2017.
[5]朱勉.新時代文化館非遺保護的價值和使命[J].活力,2019,000(06):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