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寫作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既有助于增強小學生對于寫作技巧、修辭手法的使用,還有助于在寫作的過程中強化小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由此可見,寫作能力對小學生的學習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此,教師必須要提高對小學語文作文寫作教學的重視程度,并結合多種生動化的方式進行教導,滿足小學生現階段語文知識需求的同時,促進其作文寫作能力的增長。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寫作;小學語文
國家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對小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多高標準的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小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注重其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寫作能力對小學生而言主要是指作文的創作,教師注重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既能夠使小學生作文內容的質感得到提升,還可以使其寫作的思維更為嚴謹。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立足多元化視角,利用小組合作、深挖教材、品鑒優秀作品等方式進行教導,提升作文寫作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助力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組織小組合作練習,提升作文寫作熱情
小組合作練習是指教師一改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格局,讓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合作分析的過程中掌握課程的重點。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授課,旨在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小學生自行開展知識的分析與探索。這一教學模式既有利于提升小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還有利于在小組合作的環節中讓小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獲得更深層次感悟的同時,促進小學生寫作熱情的增長。
例如,教師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可以將班級的小學生劃分為前后四人的合作探究小組,并結合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該文主要講述了小興安嶺地區不同時節的不同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與喜愛之情。文章中多次使用比喻、夸張、擬人等手法,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則可以對此進行深入分析,使小學生掌握特定修辭手法的運用方式。在寫作時,教師可以以生活區域為背景,讓小學生組內討論不同季節的景色,而后再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結合文章手法進行作文的寫作。教師以此開展授課,既有利于豐富小學生的寫作技巧,還有利于在合作學習的環節中實現寫作熱情的提升。
二、深度分析教材內容,掌握特定字詞使用
深度分析教材內容是指教師對現有的教學材料進行深度剖析,以具體的字詞、短句作為核心進行挖掘,使小學生可以清晰知曉其中含義,并將其靈活運用到日后的作文寫作中。教師采用分析教材的方式進行授課,旨在最大程度降低語文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小學生可以更加具體地掌握語文字詞、句式的使用方式,促進其學習水平提升的同時,推動課堂學習質量的上漲。
例如,教師在教學《楓橋夜泊》時,可以針對詩文中的某一字詞進行分析。該詩主要講述了詩人夜宿江邊,對深秋夜景的觀察與感悟。首聯“月落烏啼霜滿天”中借“霜”字表達天氣的嚴寒,教師則可以針對“霜”字進行剖析。“霜”是指溫度降至霜點后在地表或物體上出現的白色結晶狀物體,這一事物是不能“滿天”的。教師針對字詞進行分析講解,既能夠提升小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使小學生掌握詩人所采用的煉字手法,進而在詩文賞析的過程中,加速小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品鑒優秀文章作品,豐富作文素材積累
品鑒優秀作品是指教師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將客觀存在的多種優秀文章、書籍作為拓展教導的載體帶入到語文課堂之上,使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識。教師利用品鑒課外作品的方式進行授課,旨在發揮語文知識的綜合性與廣泛性,借助多元化的課外事物作為教學的載體,既有助于擴大小學生知識學習的范圍,還有助于小學生掌握課外文章中的各種寫作技巧,并在此過程中豐富小學生的作文寫作素材積累。
例如,教師可以在《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等課程教學完成后,組織小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活動。以上三篇文章分別節選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西游記》,教師引導小學生閱讀原著,既有利于提升小學生對課內文章的理解,還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長篇文章寫作的邏輯。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小學生前往圖書館、圖書大廈等場所,并為小學生推薦各種方向不同的課外讀物,如神話類、故事類、科普類、歷史類等等。教師采用課外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導,使小學生在品鑒優秀文章、作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作者的精湛寫作手法,促進其作文素材積累量擴大的同時,加速小學生全面寫作素養的塑造。
總而言之,教師基于多元化視角開展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既有利于為小學生帶來豐富且優質的學習體驗,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增強,還有利于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質量,提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進而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起到關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孔艷.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與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0(03):32-32.
[2]王愛娟.關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多樣化研究[J].科普童話,2020(10):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