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嬌 馬自然
摘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為護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教材、為內化醫護道德豐富了實踐內容,后疫情時代,應通過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夯實思政課程主陣地、推進實踐教學成效,積極搭建抗疫精神融入護生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抗疫精神;后疫情時代;思政教育;護生
2020年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書寫了“當驚世界殊”的偉大抗疫故事,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2],為最終打贏新冠肺炎疫情總體仗、狙擊仗、人民仗注入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醫護人員在抗疫中成為最美的“逆行者”,踐行并發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白衣天使的身影成為抗“疫”前線最美麗的一抹顏色。偉大的抗疫精神為醫護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最鮮活、最生動的教材,這種精神應該也必須代代相傳,納入護生思政教育體系,融入日常教學管理之中,內化為醫護人員職業道德,提升護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抗疫精神為護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教材
(一)醫護人員在抗疫中發揮了中堅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面臨巨大威脅。面對疫情大考,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的抗疫斗爭,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在這場戰斗中,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面對疫情,全國29個省區市及全軍330多支醫療隊、4.2萬名醫護人員不畏生死,不計報酬,星夜馳援湖北,壯麗逆行。“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帶著必勝的信念和堅持,廣大醫務人員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救治工作:沒有地方睡覺,就在辦公室的地上躺會兒;防護服緊張,不舍得浪費,少喝水、帶上尿不濕上班;在極短的時間內控制了疾病的擴散,救治了大量的危重患者,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新時代勝利的戰歌,可歌可泣!
(二)健康中國需要代代傳承抗疫精神
2016 年我國實施《“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部署[3]。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將偉大抗疫精神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后疫情時代,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醫護工作者不但需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對職業有高度的認同,有踏實肯干、甘于奉獻的精神。偉大抗疫精神最核心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部分,它所反映出的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恰恰也是護生思政教育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其中,生命至上體現出護生的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仁心仁術;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體現出我們國家民族以及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如何結合自身專業特點與后疫情時代的形勢,發掘豐富的抗疫精神教學素材并作為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課程教學,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護生對于“醫者仁心”的職業精神以及“逆行”醫務英雄的崇敬之情,使護生在自我反思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衛生健康事業的自信,從而成長為能夠擔當起民族大業和時代重任的有用人才,是需要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二、抗疫精神為內化醫護道德豐富了實踐內容
在偉大抗疫斗爭中,醫護人員沖在最前線,把生死置之度外,夜以繼日救死扶傷、守護生命,發揮了中堅作用,彰顯了醫護道德,樹立了醫德標桿。應圍繞醫護道德培育特點,在促進抗疫精神內化上下功夫。
培育醫護道德,有三方面特點:一是具有職業性特點。醫護道德是醫護人員應該具備的道德觀念,包括怎么看待病人、怎么緩解壓力、怎么加強自律、怎么健全人格,醫護人員都有明確的要求。二是具有服務性特點。醫護道德圍繞救死扶傷根本職責的道德規范,必須以堅持以病患為中心,秉持公益性特點,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為病患提供專業服務。三是具有動態性特點。醫護道德具有豐富的內涵,隨著形勢的發展、對象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在培育上需要建立動態調整的長效常態機制,從而涵養價值觀,形成道德風范。
培育醫護道德,有三方面內容:一是要夯實“救死扶傷”的價值觀念。要牢固樹立以病患為中心的工作理念,牢記“醫者仁心”,富有愛心、耐心和同情心,既要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更要注重治療的實際效益。二是要樹立“嚴格規范”的職業要求。要以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基礎,明確高標準、嚴要求的職業操守體系,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用細化、量化、具體化的醫療服務制度體系為保障,確保嚴格規范的職業觀貫穿到每一個醫護行為上,落實到每一個病患救治上。三是要形成“完善具體”的考核體系。要樹立明確具體的考核導向,不斷完善具體明確的考核指標,抓牢職業操守、職業能力兩個關鍵環節,兼顧醫護質量和服務效率,確保醫護道德觀念不斷強化、不斷健全。
三、后疫情時代抗疫精神融入護生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醫科院校承擔了為國家培養擁有堅定政治信仰、崇高職業精神和優良職業素養的醫學事業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廣大護生身處醫療事業第一線,承擔樹立醫護工作者良好形象、提高患者滿意度的重大使命,肩負著協調醫院、病患、社會利益,明確醫院、病患道德權利和義務的重大任務,通過醫療服務在滿足病患需求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因此,思政教育工作事關重大。
(一)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各類課程實現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重要指示精神,用好抗疫精神生動教材,順勢而上,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擁有過硬心理素質、精湛專業技術、高效照護療效的護理團隊。從防護流程梳理、防護措施完善到防護指南構建、防護用具革新,從落實醫囑到生活護理,從隔離病房、環境改造到方艙醫院建設,從呼吸機監護、中西醫防護、生命體征觀察、導管維護、危重癥搶救到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康復期訓練……無不彰顯著專業的力量和百煉成鋼的本色。 護理隊伍中既有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管理者,也有許多剛剛參加工作、稚氣未脫的“95后”和“00 后”。護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好這些素材,鼓勵護生把護理工作當作終生奮斗的事業。只有神圣的職業信仰、高尚的意志品質和無畏的責任擔當,才能讓這些跨越年齡、地域的護理工作者團結一心,鼎力合作,與病魔對抗,護病患健康。培養新時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護理接班人,系好護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三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
(二)夯實思政課程主陣地。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將抗疫精神融入教學內容,通過專題教學、主題宣講和撰寫戰疫故事等方式,厚植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和使命擔當精神。比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可以讓護生通過抗擊疫情分析“以人為本”“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在講授“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結合歷史上發生的各類災難,講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面對危機時,中國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不僅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中國為各國抗疫爭取了寶貴時間”成為國際共識。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時,應結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法治誠信教育、在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新時代大學生崇高人生理想、 科學應對人生各種挑戰等專題教育內容。通過開展時代英雄和先進人物教育,樹立道德楷模和學習榜樣,激勵當代大學生奮發有為、腳踏實地,真正做到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三)推進實踐教學成效。注重實踐教學是醫護人才培養的特色。 推進護生思政教育主體一體化,將思政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全體納入,提升思政教育的連貫性、一致性和整體性,實現教育理念、課程建設、機制體制的育人協同效應。推進護生思政教育客體社會化,把握護生內生需求特點既體現信息時代特征、開放社會的特點,將思想教育融入個體社會化體驗之中、置于鮮活生動的社會系統背景之下。實踐教學既要利用好思政課的實踐學時,又要積極加強社團建設和護生志愿服務意識培養,真正實現以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赤誠仁愛的生命關懷服務人民、服務社會。要加強在線教育,積極打造“互聯網+”課程思政平臺,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共享資源、師生互動、學生作業中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要加強反思反饋,鼓勵護生在專業實踐中加強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進一步細化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指導和對護生實踐效果的評價,在實踐中把育人評價指標融入其中,包括立德樹人、人文內涵等,實現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EB/OL].http://news.youth.cn/sz/202002/t20200224_12209262.htm.
[2]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理論導報,2020(10).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N]. 人民日報,2017-10-18(01).
課題名稱:后疫情時代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
課題編號:KYDC202125 (昆明醫科大學黨建思政課題立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