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摘要:《新課程》中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活動式教學法是一種借助活動來開展教學的方法,將其應用至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當中,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以此更好地對課本內容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有效率。
關鍵詞:活動式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6-155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教師都應該明白一點,其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從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性。在這一教學要求的提出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需要了,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更是如此。而活動式教學法所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以學生的參與為主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活動式教學開展的重要性
時代是不斷進步的,那么在不同時代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措施都應該隨著時代的轉變而轉變。在中國還沒有徹底發展起來以前,應試教育這一模式確實是順應當時時代的潮流,能夠促進中國的發展,但是在當前21世紀之下,中國有很大的進步,應試教育模式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不再滿足于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應試教育模式的淘汰以及素質教育模式的實施,代表著當前各階段、各學科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改革、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活動式教學是素質教育下被廣大教師所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當中,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活動式教學的實施滿足當前教育環境下的教學需要,符合初中生的特點。至目前為止,初中生的思想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依舊不夠成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依舊喜歡去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2)活動式教學的實施符合《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材特點。其實通過對改版后的課本進行分析發現,當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重點依舊是以生活經驗為例對此展開分析的一個教學。而活動式教學法的應用,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切實際的去感受到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分析。
二、活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措施
(一)開展模擬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雖然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少事情的發生都存在著與道德或者是法治相關的知識點,但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畢竟是有限的,學生的價值觀、法治意識都還處于一個空白的階段,他們在生活中即便遇到了這一類的事件,也很少會聯想到相關知識與觀念。而書本上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非常枯燥了,教師的講解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參與度自然也就不高。針對這一點,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開展一次模擬活動,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情境中的人,以此來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這一課當中,教師便可以根據課本當中的知識來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活動情境,為此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小王是一名普通小白領,今天小王下班來帶超市,買了一些食物回家。但回家吃了這些食物的小王突然腹痛,且開始出現頭暈、嘔吐的癥狀,小王被好心的鄰居送進了醫院。出院后小王才發現原來自己之前在超市購買的食物當中,有部分食物已經過了保質期了。對此,你打算去找超市老板理論。教師在為學生創設出這一教學情景之后,讓學生各自扮演超市的老板與小王,然后先讓學生自己模擬場景,想一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場景。隨著學生自己的扮演,學生發現靠口頭解決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的好解決,超市老板的不認賬,讓小王也沒有辦法獲得賠償。為此學生對接下來需要學習的內容充滿了興趣,借此教師再向學生傳授一些有關于法律的知識,學生的積極性也會特別的高。
(二)借助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課程的認識
初中生的年齡畢竟還比較小,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認識其實并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前期更注重的還是對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但正是因為學生對自己所學的課程的認識不夠,導致學生在生活當中,往往很難對自己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給予正確的解決。對此,教師其實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借助這樣的活動來加深學生對課程的認識。
(三)妙用辯論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使用知識
所謂的活動式教學就是要讓教師不要在教學過程中干講,而是要讓學生講,讓學生自己對所學內容展開分析與討論。所謂辯論活動,也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教師所給予出的一個點的不同方向來展開相關討論,辯論活動的展開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當中,對所學知識能夠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例如在《網絡改變世界》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這一課的教學中便開展了辯論活動,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使用的知識。為此教師是這樣設計的: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完書本上相關的知識之后,向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網絡的出現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班上有的學生認為網絡的出現弊大于利,也有的同學認為網絡的出現是利大于弊。根據學生所持有的不同觀點,教師在課堂上舉辦了一場辯論賽,讓學生就自己所持觀點展開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雙方學生都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所使用的知識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活動式教學其實所指的就是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任。活動式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自己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借助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對整個課程的認識以及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都能夠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參考文獻
[1] 曾慶艇. 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7(10).
[2] 李大更.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12):00130-00130.
[3] 馮會娟.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J]. 中文信息,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