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軼君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外國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沖擊,世界多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挑戰,而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視聽環境對高校傳統教育模式也發起了新一輪挑戰。“課程思政”這一育人理念旨在集結高校各部門的多方合力,秉持踐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的原則“三全育人”的最終目標。筆者針對本校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課程建設的具體過程,通過建設“用外語講中國故事”語料庫,打造專業外語特色課程(ESP)和思政與課程協同育人的教學和科研團隊等措施,嘗試探索應用型高校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本文以《新聞采訪與寫作》為教改實踐區,深入挖掘目前我國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發展的內在需要,從思想意識層面,將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課程內涵,找準國際新聞采訪寫作和思政教育的耦合點,將思政理念融入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教學評價等環節,在課程中充分凸顯中西方文化互轉互達的功能性,并在此基礎上強調新聞專業性與思想政治性的特色教學模式。
本課程為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必修課,旨在全面促進學生的國際新聞采寫技能、國際傳播素養以及跨文化交流創新力的提升,立足于培養本專業方向學生的雙語采訪能力與英語新聞寫作與編輯能力,通過“在地化”的新聞從選題策劃、新聞采訪到寫作、組稿與編輯各個步驟的課堂實訓,培養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與新聞報道的動手能力。在課程安排上,結合業界實際需求,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與技能知識,以中英文作為語言載體,采訪報道新聞事件并初步形成學生作品集;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進行精心設計,深入淺出,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訓練、課后實踐,教育學生如何準確快捷進行新聞采訪和運用中、英語雙語進行新聞采訪與寫作,在教學中讓學生領悟新聞采訪與寫作基礎理論并系統掌握基礎實訓。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特點。與其他專業課相比,國際新聞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科特征明顯。該課程面向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課程內容不僅涉及到新聞學基礎理論知識、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基礎知識與技能,還涉及到英語新聞特殊文體類寫作實務知識要點,屬于英語與新聞專業交叉型實務課程,在課程建設目標上有效對接培養當下外語+專業結合的多學科人才的培育。第二,課程目標符合我國國際新聞實踐與生產需求。本課程在新聞采寫訓練方面多旨在提高學生維度技能,這與我國蓬勃發展的國際新聞實踐性人才需求與新聞生產實踐結合緊密。第三,系統化構建課程教學目標與任務。本課程遵循教學規律,從新聞采訪與寫作實踐教學出發,規劃學生中英文新聞報道素養的培養,穩步提高學生英語新聞采寫與策劃能力。
新聞采寫類課程內容的德育內涵。首先,從新聞采寫類課程的內在特點出發,不難發現相應的課程導入是學生了解課程性質、課程學習目標及考核標準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一環。在課程導入環節,本課程教師不僅要為學生介紹課程的性質、學時、學分、主要內容、學習目標、重點及難點等,也要介紹課程的育德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把握好第一章“緒論”的講授,踏實做好思政課程的第一步。如在本課程的第一章節關于新聞的概念與特性,重點在于使學生了解和理解在信息時代的新聞含義、性質、特性,掌握新聞采訪與寫作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和新聞學科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之間的辯證關系。可以通過向學生講授我國英語新聞發展的歷史,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
其次,該專業課的核心內容是向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技能的中心環節,同時也是進行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環節。比如,在講授“記者的職業素養以及記者的綜合素養”內容時,主要針對新聞敏感能力、社會責任感、富有文采的寫作技巧、充足的知識準備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作課程設計。通過理論講解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了解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與國際新聞報道規律,“國際新聞”報道的特殊性在于新聞工作者需要外語和國際新聞專業兩把“刷子”,同時需要注意運用自己專業知識發掘、策劃新聞選題,辯證認識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的發展規律。
本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英文環境下運用新聞學專業知識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通過全面運用英語語言技能打開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對國際問題的敏感度,從歷史、文化與社會等不同角度了解國際社會,改善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能力。
課程教學環節中的“課程思政”理念建構。教學大綱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本課程綜合課程特點和德育內涵,進行了教學大綱的修訂,在原有基礎上設定該專業課程思政的發展目標,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素養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緊密結合,使學生了解我國國際新聞發展的最前沿動態,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同時培養學生的國際社會責任意識與國際新聞價值觀,以及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是保障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步驟和主要渠道。思政教育并不是附加于教學過程的,而是與系統教育教學過程相融合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新聞類專業課中貫穿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需遵循教育教學的漸進性認識規律和以人為本的教育規律,做到“三個引導”:首先,引導課前預習,將專業課講義與思政相關的新聞報道、參考資料及任務作業通過班級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發到學生手中,進行課前內容預習;其次,引導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思維意識傾向,及時引導學生以專業課知識點和德育內涵元素展開關鍵內容的討論;第三,引導課程的學習評估,幫助師生檢驗專業課教學的效果和課堂學習質量,并把課程思政的實施內容進行動態的觀察與效果評估。
教學改革的起點是深挖課程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課程思政作為重要課程內涵建設的一個方向,是目前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的一個重點攻堅陣地。針對思政內容如何結合新聞采訪寫作的實踐,教師應在課堂設計中鼓勵學生關注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視角,不一味跟風國外媒體的報道風格與視角。培養敏銳新聞敏感的同時,在課程中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導學生發現中國視角與中國特色新聞選題。同時在課程設計中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中西方國際新聞報道差異的比對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課堂開展形式中的“課程思政”要素設計。在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國際新聞與傳播和特色外語課程建設改革應遵循“混合課堂為骨架、思政內涵為肌理”這一研究方針,充分利用網絡與新媒體,抓取新聞熱點動態,扎實搜集新聞報道語料庫作為教學內容做好充分的案例分析與研究,并且在課程系統建設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維度開拓課堂思政疆域。
首先,進一步具化學習目標,在有效設立課程目標中描述學生在課程結束后能夠獲得怎樣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在混合式教學中強調學習目標的設定就是不斷優化教師的教學目標,制定有明確的、有層次的、可衡量的學習目標。其次,利用在線教學平臺科學界定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教學過程與課程測評的動態關聯和評估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細化在線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引導。最后,倡導課程實踐活動的創新,打造學生進行線上與線下的雙軌互動平臺,在英語新聞采寫的實踐活動中,推廣“模擬編務會”“模擬新聞發布會”和“我做新聞發言人”等特色線下課堂活動,在打造一系列特色外語類課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確立正確的育人觀。
同時,本課程使用線上教育平臺發布完整的教學計劃與授課系列課程,系統搭建混合式教學平臺模式,將傳統型課堂和超星等線上平臺的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完成“線上與線下”課堂學習的聯動,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知識內容上的主動性,并在學生進行新聞采訪與寫作實踐中能夠形成“知識講解——案例分析——采寫時間——作業反饋與修正——學生反思——業界拓展與創新競賽”的閉環,提高本課程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學習環境和教師、資源進行隨時隨地的交互,學生自主地增加學習時間,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活動在教室和虛擬教學環境相結合的前提下開展,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學生協作學習。
目前這一混合式教學模式鼓勵教師由教的角色變為指導,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學習活動更加豐富靈活,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從探討課程結合網絡與新媒體平臺打造高素質高水平和政治素養過硬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混合式教育模式角度出發,該課程獲得了首屆“智慧樹杯”課程思政示范案例大賽中獲得優秀示范課程獎,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
作為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類課程是一門培養未來國際新聞記者扎實的國際新聞采寫功底的一門關鍵課程,也是驗證國際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基本途徑。應找準國際新聞采訪寫作和思政教育的耦合點,將思政理念融入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教學評價等環節,在發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的基礎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巧設課內外課程環節與實踐活動,讓國際新聞采寫課堂成為本專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確保在課程各環節中的思政教育與國際傳播教育的有機統一,以最終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跨文化傳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