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影響教育效果、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落后等問題,提出發展策略:基于學生實際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打造專業特色;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能;開展競技比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各個階段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實現創新發展;構建立體完善的教育體系,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教學方式,更形象地表達理論知識內容。
【關鍵詞】高職院校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景觀設計教育? 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074-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同步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確保學生在增強專業技能、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更有效地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成長為高質量的專業型、技能型人才,為環境保護工作貢獻自身的力量。
一、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影響教育效果
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生源大多數為藝術類學生,其文化基礎、理解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相對比較薄弱,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在開展景觀設計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對很多內容往往不能充分理解,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相關技能,理論和實踐的融合能力不足,嚴重影響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
總體而言,高職院校在景觀設計課程的設置方面相對來說比較混亂,沒有全面系統的設計目標和設置思路,核心課程設計缺乏可行性和針對性,這導致課程實施過程中往往比較混亂無序,教學效率低下。例如,風景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設計、景觀設計等相關課程內容并沒有一致認可的專業課程名稱,因此在教學內容方面不能實現有效融合、優勢互補、逐步遞進,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在教學內容方面往往更加關注園林施工和建設等相關內容,并沒有充分融合審美性、藝術性特征,在獨特性、個性化特征方面也沒有充分的體現,這導致學生的設計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部分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和審美素養,無法適應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審美化、藝術化的表達需要。
(三)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落后,缺乏創新
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大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沒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多媒體手段等開展教學,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精神。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練習等,使學生無法深入領會相關知識,更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充分的應用。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也缺乏創新性,沒有和相關專業進行緊密的融合和滲透,在經濟學、社會學、人文科學和先進技術等相關領域缺乏應有的融合和滲透力度,導致教學效率受到極大影響,學生難以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二、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的發展策略
(一)基于學生實際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打造專業特色
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要基于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推進課程改革,課程設置要體現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文化基礎,重新定位景觀設計課程,體現出該學科的側重點和專業特色。
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中要盡可能融入小空間的項目和小體量的案例,例如庭院設計、屋頂花園設計、街旁綠地設計等,引導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小空間的形態表達和尺度,同時在課程設計方面也要聯合公共空間設計、民宿設計等相關內容,與相關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和滲透,進一步體現出景觀設計方向的互動性和融合性。另外,也可以設計出圍繞“社區營造”“城市微更新”等結合城市發展趨勢的課程和相關課題,以此為切入點,開展多種類型的教學活動,這樣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以有效滿足未來人才市場的客觀需求和行業需要。
(二)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能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需要改進和創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以就業為導向,有針對性地打造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新型教學模式,使整體的教學體系更為系統完善,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素質,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
例如,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這一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崗位勝任能力。工作室教學模式可以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全方位、多角度的實際應用場景中,讓學生融入其中,在各個階段都體現出自我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在實訓過程中,教師和相關企業管理者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以確保學生能夠嚴格按照具體項目的工作步驟,有效掌握景觀設計的整體過程和實施方法等,并進一步鍛煉其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能,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要求,這樣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探究精神,使其更充分地掌握實際工作技能,提升崗位適應能力和創新潛能。
(三)開展競技比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改革,要想適應高職學生的培養要求,就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開展競技比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比賽,實現“賽教融合、以賽促教”,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之上,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企業行業主辦的各類競賽或者比賽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高效學習能力,使其充分掌握實踐能力。通過這種園林景觀競技大賽活動,景觀設計教學內容可以更充分地融入實際的應用場景中,為學生專業技能及實踐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針對各個階段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實現創新發展
在不同的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景觀設計教育需要體現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實現創新發展。在基礎設計學習階段,教師要通過相對應的練習作業,使學生有效地掌握造型、視覺表達等內容,提高環境空間敏銳度,有效訓練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化技術,利用信息模型的構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空間造型感知能力。學生還要學習設計形式工程要素和深度空間美感等相關內容,以進一步夯實景觀設計知識基礎。在專業設計學習階段,要明確這個階段的學習重點,強化基礎學習,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供必要的條件。在這個階段,要充分進入實際的環境設計案例之中,按照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在環境規劃設計領域有針對性地融合理論和實踐,讓學生進行自主研究,進一步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從而增強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
(五)構建立體完善的教育體系,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環境藝術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融合性特別強的專業和學科,具有多維化、動態化的特點。它的培養目標是通過系統完善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具備協調發展的能力,同時具備較強的環境意識、創新意識以及敏銳的藝術感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構建系統完善的景觀設計教育體系,制訂立體化的標準,有效培養學生面向社會的意識。在課程設置方面,要盡可能強調實踐教學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效提升實踐能力。
同時,在分析各類因素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確保景觀設計教育體系的內容具備足夠的實用性,且切實融合教育教學目標,并以相應的目標為基準,逐步拓展各類教學內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職業性、實踐性,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為中心,確保學生在掌握足夠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能夠進一步進行實踐應用,提高實踐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教學方式,更形象地表達理論知識內容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提高景觀設計教育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教學質量,需要充分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教學方式,形象生動地表達理論知識內容,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相關設計要點。對某些難以用文字進行表達的知識內容,教師可采用圖表、圖畫、視頻等展現形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例如,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環境藝術項目,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呈現項目的效果圖,有效利用BIM技術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和結構,用信息化方式進一步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教育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要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學制度、教學內容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顯著提升設計水平,從而提高崗位勝任能力。
【參考文獻】
[1]伍丹.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藝術教育,2016(9).
[2]葛璇.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改革特點研究: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個案[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3]李丹.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教師,2020(2).
[4]王家.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J].藝術教育,2020(16).
【作者簡介】黃 恒(1986— ),女,廣西欽州人,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