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闡述科研團隊績效評價及其方法,提出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特色及方法選擇,認為應基于學校的科研現況又適度前瞻,綜合考慮高職科研與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特質,將定性與定量、主觀與客觀的評價相結合,以期整合出能夠做到客觀、公正、有效的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研團隊 團隊績效 績效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126-04
科研團隊的績效評價,包括科研管理部門的主動評價和科研團隊的自我評價,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內容、團隊管理的關鍵環節;績效評價方法在科研績效評價體系占據重要地位,規定著評價標準的設定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科研團隊績效評價能否做到客觀、公正、有效、高效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從評價主體為高職院校科研管理部門的角度,闡析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評價方法選擇問題。
一、科研團隊績效評價及其方法
(一)績效與科研績效評價
績效是衡量“投入—產出”效率效益狀況的靜態指標,也是考察組織運行過程的動態參數,其含義的界定因研究對象和視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關于績效理論的研究,學者多有將績效歸屬于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將績效歸屬于經濟學概念的,認為績效是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投入產出比,投入包括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等資源,產出指從數量質量效率目標完成度等方面考量的工作成果。將績效歸屬于社會學和管理學視角下作解釋論述的,認為個體績效的解釋和評價必須以提高整體競爭力為目標,理論界定上采用結果加潛能的觀點,操作層面上則較為重視績效的結果或產出,與此同時,關注個體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活動的趨勢和發展方向。評價是主體根據一定的評價目的和評價標準對客體的價值進行測度、判斷和評定的行為過程。評價主體采用某種評價方法,按照設定標準和既定程序,對評價對象的能力、業績、影響、潛力等進行評價,這便形成績效評價,其目的包括了檢查、鑒定、考核、獎懲、反饋、提高和改善等方面的內容,是績效管理的核心。
科研績效評價是高校或科研院所運用科學及規范的評價方法,按照設定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果所形成的績效狀況進行的綜合性評判。它具有鮮明的引導、激勵、規范等作用。在提升科研組織內部管理能力和成員科研能力、決策與引導資金投向、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高科研工作和科研活動的透明度、激發科研人員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均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根據《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8〕25號)的相關內容與文件精神,高校科研管理部門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信任的科研管理機制,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按照分類評價的要求,開展科研項目績效管理,準確評價科研成果的各類價值,同時加強績效評價結果在后續支持等方面的應用。
(二)科研團隊與科研團隊績效
團隊是由具有共同目標、知識技能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的個體組成的正式群體。高校科研團隊致力于科學研究,具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目標、學術帶頭人、合作與交流、學術平等、共享資源等特征。組建高效能的科研團隊,需要關注諸如知識技能互補、目的目標有吸引力、方法論相容、責任清晰且相互承當等關鍵因素,架構“科研帶頭人—科研骨干—專業人才—輔助人員”相適配的人才梯度,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有效相容的激勵機制,促成團隊圍繞共同的科研目標團結協作、互促并進。
現有文獻對團隊績效的理解和釋義主要立足于結果、行為、潛力、利益相關者等角度,以及綜合角度,其中結果論認為團隊績效是團隊工作的產出、所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行為論認為與目標相互關聯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績效;潛力論認為績效是工作結果的反映,但更應是團隊成員具有的潛力和素質的體現;綜合論認為團隊績效同時包括行為、產出和結果,是由“三橫三縱”(潛在績效、行為績效、結果績效,個體績效、團隊績效、組織績效)內容所構成的系統過程。目前,多數學者基于績效管理的系統性特點,認為團隊績效既體現為團隊設定目標的完成情況,也包括團隊投入的各種有形無形的因素,還包括團隊在達成目標任務過程中呈現的各種因素。
(三)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
評價的理論與方法有多種,各有其特性和適用性。評價的目的與目標、對象與內容以及決策需要決定著評價方法的選取,應用不同方法評價同一對象得到的結論有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交叉或綜合運用具有相容性或互補性的評價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某種單一方法的缺陷。
科研團隊的績效評價是多屬性評價,其績效評價方法可從定性定量、主觀客觀的角度劃分,這兩種劃分有差異、有共同點,可以交叉融合或綜合應用。從定性定量角度劃分的,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定量相結合法。定性分析法有同行評議法、德爾菲法等,定量分析法有文獻計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一般是綜合評價法。從主觀客觀的角度劃分,有主觀評價法、客觀評價法、主客觀相結合評價法。有學者將國內評價科研績效的方法歸類于主觀分析與檢驗方法(主要指同行評議)、數學方法(主要是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科學計量學方法、經濟學方法(如應用博弈論的方法)、綜合評價法等五大類。也有學者從科研評價的信息基礎視角,將科研績效評價方法分為基于專家知識的主觀評價方法(同行評議法、德爾菲法等)、基于統計數據的客觀評價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經濟計量分析法等)、基于系統模型的綜合評價方法(一般綜合評價法、灰色系統模型法等)等三類。還有學者以戰略價值指標權重為表征,將績效評價方法分為四類:“權威”意見確權的主觀評價方法、歷史信息表征確權的客觀評價方法、整合主客觀賦權結果的主客觀評價方法、兼顧被評價對象感受的客觀評價方法。
二、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方法及研究述評
(一)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方法
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通常也多是從定性定量的角度劃分,以往在實踐和實務操作上多是采用同行評議法與傳統量化考核方法相結合,在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方面則多有引進、借鑒一些新的數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本文基于主觀評價法、客觀評價法、主客觀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法的分類,擇要簡述對比實務上常用、文獻中常見的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
1.主觀評價法
主觀評價法,其特點是同行評議直接評價,或者先以主觀方法確權而后加權匯總進行評價,其中以同行評議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最為常見,其他的有比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實踐中,同行評議常與量化打分及后期量化處理相結合,而德爾菲法的統計性特征帶有鮮明的定量特點。
2.客觀評價法
客觀評價法,其特點是無須主觀人為指標賦權重,指標權重完全是依據對數據信息的處理而得出,旨在通過明確的數據信息數量特征來推判研究成果科研績效的質量內涵。目前,客觀評價法有近百種,多樣性、復雜性特點明顯,涉及科學計量學、數理統計學、模糊數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常見的有主成分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文獻計量法、經濟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權法等。
3.綜合評價法
綜合評價法是兩種或以上評價方法的相結合運用,主要是指主觀客觀相結合的多屬性評價方法。主客觀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需要人為賦權,但進行評價時的判據并非由指標權重的簡單加權匯總而得,而是通過建立各指標間的關聯式或者數學模型來計算得出。諸多綜合評價方法中,基于層次分析、模糊綜合的評價方法最為常見,如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的結合運用,其他的如結合平衡記分卡、關鍵績效指標與層次分析法的綜合評價方法,基于粗糙集的綜合評價方法,等等。
(二)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研究述評
文獻檢索發現,最近十余年來,國內外有關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研究不斷涌現,科研團隊所隸屬于的機構包括企業、科研院所/科研機構、高校等,其中關于企業科研團隊績效的研究較多,針對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研究則很少。筆者曾在2019年初對2012年以來國內有關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相關研究文獻,擇其重要者進行梳理分析綜述,從文獻梳理、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模型等方面分類列示概述。這些研究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覆蓋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評價周期、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理論基礎涉及團隊理論、績效理論、激勵理論、系統理論等,研究視角包括投入產出視角、資源配置過程視角、社會服務視角等,采用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手段可以說五花八門,其中多有運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做輔助工具。此后也有具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如朱光興、郭東強將IMOI模型引入科技創新團隊績效評價研究中,綜合應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來構建基于IMOI模型和AHP法的績效評價層次結構模型、評價指標及指標體系,旨在為關注科研團隊可持續發展及成長潛力的科研團隊建設和管理提供依據與參考。總而言之,迄今國內有關高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學術論文,多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客觀評價法或者主客觀評價相結合的研究,而且多是有關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模型的構建以及實證檢驗的研究。
科研績效評價方法的可靠性問題是進行科研績效評價時應須考慮的。在科研評價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方面,俞立平、姜春林考察了當前學術論文中主觀評價法、客觀評價方法的應用情況及研究趨勢,將這兩種評價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客觀評價方法不能保證評價為管理服務、不重視隱性評價目的等,并建議學界應取得這樣的共識:客觀評價方法并不能排除人為因素、指標體系主觀評價方法的公正性要優于同行評議直接評價等。這些分析及建議,對進行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時應選擇何種方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特色及方法選擇
(一)高職院校的科研特色及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特色
1.高職院校科研的特色
高校里的科學研究,其范疇或類型包括有關“發現”“綜合”“應用”“教學”的研究,其中“教學的學術研究”是各類型高校都應注重的,“應用的學術研究”為應用型高校和職業技能型高校所側重。高職院校是職業技能型高校,其科研定位應是應用性研究尤其是技術應用性研究而非學術型研究,科研方向與內容類型應包括高職教育科學、高職課程與教學、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等方面。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類型教育,高職教育所具有的應用性、職業性、高等性、區域性等類型特征,要求應有與之相應的具有類型特色的科研作為支撐。從類別上講,高職院校科研之“應用的學術研究”和“教學的學術研究”,與普通高校科研有相同的基本特性,但高職教育的類型教育特質及高等教育層次要求高職院校的科研應充分體現及展現其類型和層次的特色和訴求,不應被看作普通高校科研的附從而跟隨及照搬其套路。
高職院校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為實現高職院校最基本功能之人才培養做支撐,主要是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在不偏離此根本目的的基礎上為更好地實現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等高職院校其他基本功能提供支持。通過深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用結合、產教融合等途徑,致力于技術研發反哺教育教學以及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統一、互促互動,重點為地方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供高質量人才,以及直接為地方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等服務,這應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基本功能的重點方向與內容。高職院校立足于自身所處的教育生態域和生態位,面向產業第一線需求辦學,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服務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重大戰略,這是高職院校科研特色之所在的體現。
2.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特色
根據團隊績效評價的綜合論,對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的評價,應同時包括團隊的行為、產出和結果兩個方面,有所側重地考量其“三橫”之潛在、行為、結果與“三縱”之個體、團隊、組織所組合構成的績效評價內容,可以從團隊業績、團隊運營狀況、團隊群體潛能等方面建立大類的一級評價指標及各個次級指標。就這方面而言,與普通應用型高校乃至研究型高校相對比,考量的類別沒有多大區別,區別主要在于考量的內容及側重點、指標的設定不同。
科研團隊的績效評價是為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管理服務的。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的績效評價,應體現著高職院校科研的特色,順應國家“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績效評價政策導向,服務于科研團隊建立建設的目的和目標。科研團隊建立建設的目的和目標是由高職院校的科研發展戰略來決定的,而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打造規定著其科研發展戰略的規劃與實施,因此,如何評價科研團隊績效最終關涉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在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政策導向下,在國家和地方“雙高計劃”及其周期性“有進有出、優勝劣汰”機制的推力下,在國內總體生源逐步萎縮及招生就業兩端面臨諸多日增的困境難題的情勢下,高職院校欲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乃至躋身一流或重點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方陣,就應須加強內涵建設,而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抓手和突破口是“研究”。通過組建團隊方式來開展研究工作相比個體單獨研究有諸多優勢,科研團隊已發展成為當前高校科研的主體主流。應順此發展趨勢,高職院校注重和加強科研團隊建設,致力于建設富有凝聚力和競爭力的科研團隊群,已成為其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的骨干學科和專業群、構建能夠聚集和培養人才與開展交流合作的根據地式的科研創新平臺、建設能夠融合產教研功能的高水平職教實訓基地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學校科研實力與核心競爭力躍階式提升、特色辦學打造與形成的有效途徑。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是科研團隊建設與管理中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的績效評價,應體現學校建設科研團隊群的訴求,應在引導和促進實現上述目的和目標上發揮重要作用。
(二)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選擇
1.績效評價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內容
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是科研團隊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為科研管理服務的,也是為實現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目標、建設高質量高職院校發展目標服務。科研團隊的組建與發展具有周期的階段性特點,而科研團隊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改善具有系統性、動態性特點。因此,科研團隊的績效評價應考慮科研管理的實務性、團隊生命周期的階段性以及團隊績效評價體系建設的動態性。這反映在績效評價方法的選擇上,就是高職院校在構建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方法時,應是基于學校的科研現況又適度前瞻,在考慮科學性原則的基礎上,既要考慮評價方法的實用性、可操作性,也要考慮績效評價所倡導的團隊目標指向與學校及學科發展戰略的一致性、協同性。同時還應考慮團隊組織生命的周期性與階段性,以及科研團隊的整體性與團隊成員的個體性。在具體的評價活動中,根據評價目的、針對評價對象與評價內容的特點,選擇某一種評價方法,或者通過不同評價方法的結合或組合、交叉或融合等方式構建并應用可行的綜合性評價方法。簡言之,對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的選擇,可從應用研究與實踐應用、團隊建設目的目標與團隊生命周期階段這兩方面來考慮。
2.績效評價符合科研績效評價的規范性
從應用研究與實踐應用這方面來看,績效評價方法的應用研究與績效評價的實踐應用是可以適度“脫節”的,也需要適度“脫節”的,這種“脫節”既源于應用研究的適度超前性,也在于科研評價涉及專業研究范疇的特殊性,既符合科研績效評價的實用性與規范性要求,也體現了科研績效評價體系建設改善的動態性。對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的選擇和實踐應用中,應使用較為成熟以及得到公認的評價方法,如同行評議法、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通過建立整合定性與定量、主觀與客觀評價而形成的鏈式化評價模式,將定性分析的德爾菲法或者模糊綜合評價法等與定量分析的層次分析法等相結合,采取主觀賦權的量化處理方式來獲取績效評價的評判依據。所以,考慮更多的是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實施過程和規范,包括主觀定性評價中個人因素或人情關系不良影響的規避、客觀定量指標的審慎使用等。應用研究中,應是對具有創新性的績效評價方法進行適用性、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應用規程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結合高職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規定性所引發的課程與教學創新研究、以技術性為本質屬性的高職科研類型特色及定位研究、構建與類型教育特質相適應的高職院校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研究,選擇其中與評價方法相關的部分進行適度前瞻的研究。
3.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的類型
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的類型可分為名師領頭型、科研項目型、學科專業群型,團隊生命周期可劃分為磨合期、運作期、解體期。高職院校的名師領頭型團隊,是以某位名師為核心并圍繞其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而建立的科研團隊,與應用型、研究型普通高校的學術領頭人團隊相類似。學科專業群型團隊是圍繞學科與專業群建設而建立的科研團隊;科研項目型團隊是因為某項科研項目的發起及運作而建立的科研團隊。名師領頭型團隊、學科專業群型團隊的建立和建設,多是源于新時代下高職院校實施高質量發展建設、提升教學與科研實力所需,團隊組織、平臺條件、運行機制、經費保障、政策環境等相對齊備規范,團隊生命周期相對較長,團隊文化、傳承性相對濃郁。科研項目型一般是隨著課題研究任務的完結而解體,團隊生命周期相對較短,團隊組織相對松散、團隊文化相對淡薄。在科研團隊組織的生命歷程中,磨合期是科研團隊初創形成階段,團隊的主要功能和任務是組織建立具有團隊形態及功能的科研主體,明晰團隊及成員的致力方向與工作目標,提升團隊的認同感歸屬感。運作期是科研團隊已達到較高的團隊形態功能與層次的階段,團隊的主要功能和任務是保持團隊靈活力,促進團隊成長,激發團隊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潛能。解體期是科研團隊的組織生命行將終止的階段,團隊的主要功能和任務是做好結題、收尾工作,或者通過某種方式來促成科研團隊的“再生”。各類型科研團隊在其生命周期的各階段,考核評價的內容及側重點有差別,采用的評價方法因此會有所不同(見表1)。
科研團隊應是高職科研最重要的承擔者。高職院校選擇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時,應基于學校的科研現狀又適度前瞻,綜合考慮高職科研與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的特質,將定性與定量、主觀與客觀的評價相結合,以期整合出能夠做到客觀、公正、有效的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王麗麗.高校教師科研績效量化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王海霞.基于團隊生命周期的團隊學習對團隊績效的影響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4.
[3]李貞,張體勤.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4]陳敬全.科研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
[5]黃詩童,車琳娜,趙希男.科研團隊成員績效評價機制的戰略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8(13).
[6]阮小葭.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大眾科技,2019(9).
[7]朱光興,郭東強.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基于AHP-IMOI模型[J].教育評論,2019(6).
[8]俞立平,姜春林.科研評價中客觀評價法可靠嗎:一個多角度的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7(4).
[9]李玉珠.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及其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10).
[10]徐國慶.高水平高職院校的范型及其建設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8(12).
注: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績效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2019KY1343)
【作者簡介】阮小葭(1978— ),女,廣西賓陽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講師,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應用數學。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