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彤
導入語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造境、感情、凝神、激趣,短短一兩分鐘,便生奪人之勢。需細細雕琢,體現學科特點:一要優美動情,如細雨無聲潤物,引導學生在美的氛圍中思考、體會;二要簡潔有力,如夏日碎冰碰壁,給予學生電光石火間的沖擊與吸引。我在設計導入語時,根據課文特點,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根據課文基調,設計入情入境的導入語
課堂伊始,學生心神往往難以聚攏,而以曼聲吟詠、播放音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則能使學生拋除雜念,專注課堂;身臨其境,心感其情。
例如,《月光曲》寫的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即興彈琴的傳奇故事。課文借聯想揭示音樂的美妙及其內容的變化,虛實結合,富有詩意。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播放《月光曲》片段)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隨音樂,想象畫面:現在是一個寧靜的夜晚,萬籟俱寂,月亮從海上升起,照耀著廣闊的大地。在柔和的月光下,你看到了沉睡的城市、村莊,隨著風一起,掠過高山平原,飛向更加遙遠的地方……
這段百字左右的導入語,配上節奏舒緩的樂曲,使籠罩在字里行間的無形情思,化為真切有形的體驗,整堂課都浸潤在美和詩意中,因而學生在品析語言和情感時,能夠體會得更準,挖掘得更深。
二、圍繞課文作者,設計巧妙概括的導入語
有的課文,凝聚著作者在特定年代里的濃厚情感,而隨著時光流逝,學生難以有相似的體驗,因此可以通過介紹作者,巧妙導入。
例如《鄉愁》,余光中先生用20分鐘寫成,卻用了整整20年來醞釀;他20世紀50年代去臺灣,1992年才終于回到故鄉。學生沒有遠離家鄉的經歷,鄉愁便無從談起。我以幾句話簡單概括,讓學生對詩人和寫作背景有一定認識,進而一步步理解詩意,于是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有一位詩人,以光耀中華為名,以懷國與鄉愁聞名,從舊世紀的余光中走來,在新千年的朝陽里沉睡。他是——(學生齊答)余光中。1972年1月,他懷著強烈的思鄉之情,吟唱出了一首讓無數人動容的詩歌——《鄉愁》。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一起體會余光中先生跨越半個世紀的鄉愁。
三、圍繞課文內容,設計直擊重點的導入語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李星華為紀念父親李大釗所作,學習重點是品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李大釗秉持革命者的浩然正氣、堅定信念,同時,也以家庭一員的身份,給予親人沉默的安慰。他是一個關愛親人的父親、丈夫,也是一個高度負責、堅貞不屈的革命者。家與國、人與魂的統一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針對學習重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
1916年,曾有這樣一段文字,在無數人心中,掀起波瀾: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釗對青少年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對家庭、國家有所貢獻。《青春》中的這段話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其中,也包括他的女兒李星華。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李星華的回憶,以一個小姑娘的視角,重溫過去的烽火歲月,看她從父親身上,汲取了怎樣的品質與精神。
四、聯系學生實際,設計自然生動的導入語。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是分享式和溫故式的導入,這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講《竹節人》,我利用圖片和實物道具,以“童年游戲小分享”導入,學生討論非常熱烈。講解《夏天里的成長》前,學生剛學了幾首描寫夏季的詩歌,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節:
師:夏天剛剛過去,同學們能不能用學過的詩歌,描繪你印象中的夏天?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生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生3:紀伯倫在《花之歌》里還說過“夏讓我成長”。
師:大家說得真好!的確,夏天是旺盛的、成長的季節。我們古代也有這樣的說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那么,本文的作者捕捉到了哪些成長的畫面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好的導入語,猶如一把利劍,在課堂的初始,便刺破迷霧,使師生心連心,極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期待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導入語能成為提高課堂效用的利器,為課堂增添一抹亮色,一點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