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忠 鄒一琴
摘? 要:文章借鑒綜合性高校和工科優勢高校的通識教育的實踐經驗,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及廣東各高校,從重視頂層設計、深化制度建設、建立體制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四個維度,從建優必修課程,堅持立德樹人;做強選修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實施公開招標,遴選核心課程;打造各類金課,增加開課數量;立項大創項目,驗收認定學分;參加學科競賽,獲獎認定學分;融入“第二課堂”,實施學分認定七條路徑對地方高校通識教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工科;通識教育;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8-0086-04
Abstract: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ies with advantages in engineering, such as Peking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and some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Specific paths of general education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from seven aspects, namely fostering excellent compulsory courses and persisting in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optional courses and perfecting course system; implementing public bidding and prudently selecting core courses; cultivating various kinds of "golden courses" a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ourses available; setting up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and recognizing and confirming credits; participating in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and confirming awarding credits; integrating in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implementing credit recogni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general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再到“卓越計劃2.0版”,中國掀起了一場工程教育的質量革命,以新工科建設引領的工程教育改革逐漸成為高校的共識。從新工科到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教育部全面推出“四新建設”的高等教育質量革命,要求各高校實施跨學科融合,跨專業融合發展。工程教育領跑,進入了快速和根本性變革時期,最好的工程教育不限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小而精學校,新的競爭者將為未來優秀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標準。2019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向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致賀信中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笔澜缭谧兓逃脖仨氉兓?,世界各地都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這就需要新的教育形式,以培養當年和未來社會和經濟所需要的能力[1-2]。
目前,地方高校的通識教育主要路徑是通過開設人文社科類課程供學生選修,來滿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跨學科與專業融合的通識教育課程數量嚴重不足,導致學生選修通識教育課程只為獲得學分以達到畢業要求。教育部在全國高校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旨在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助推“厚基礎、寬口徑”通識教育改革。這就需要以學為中心,創新與優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評價方式等,以支撐新工科的內涵建設,這也為地方高校通識教育的維度和路徑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工科范式下高校通識教育質量要求
新工科建設的理念就是“立足當下、瞄準未來、主動變革”,要圍繞“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質量理念來進行變革。
(一)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專業和工科的新要求
新工科一方面是指新的工科專業。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催生新產業、改造傳統生產模式和服務業態,推動傳統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變革,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到產業革命的時間周期提速,對傳統工程教育提出“同頻共振”的新要求,呼喚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大變革。面向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智能制造、機器人、集成電路、網絡空間安全、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推出10種新興領域的新工科專業。另一方面,新工科是指工科的新要求。從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到跨界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到支撐引領[3]。
另外,新工科體現為新理念、新體系、新結構、新質量、新模式。新理念是指“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理念,創新型、綜合化和全周期。新體系是指綜合性高校、工科優勢高校、地方高校共存發展,各具優勢。新結構是指新興工科專業、傳統工科專業、多學科-交叉學科專業、個性化學科專業。新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家標準和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新模式是指政產學企等多主體協同育人、多學科交叉,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和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