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喬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要求下,學生們不僅需要掌握更多的學習知識,更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思想素養以及法律意識,因為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道德法治理念相對欠缺,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教師要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來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才,教師要結合當代初中生心理發展特征來研究出更好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法治教育;教學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初中教學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掌握,更要求教師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輸道德法治理念,樹立正確的三觀。而在現如今的教學模式中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對教學效果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道德法治是一門重要的科目,不僅是學生們應試考試需要面對的,更是德育實施的基本途徑,本文就如何有效的開展在初中教學中開展和實施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相關策略做出分析。
1、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角度
學生在初中階段多數都處于青春叛逆期階段,并且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刻板印象影響,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環節,學生很難和教師產生互動,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課堂實踐中去,這樣會大大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學生很容易陷入到填鴨式教育模式當中,然而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是與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一門課程,但因為學生受到填鴨式教育模式的影響,很難將這門課掌握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也不符合當下的新課改背景,學生也會逐漸喪失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
1.2教師角度
很多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力遠遠不足以對學生進行完美的授課。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相對簡單,但是教師很難將這一門較為枯燥的課程講的更加生動有趣,并且很多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度遠遠不足,導致教師也容易對這門課程教學活動準備不夠充分。當然,很多教師專業性不夠,不能完全的吸收理解課本的知識內容,在教學實踐中也不能引用更多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很多現實中的案例和知識點不能很好的讓學生合并吸收,教師水平低下的同時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會隨之降低。
2、 教學策略探究
2.1教學設計結合實際
教師在備課時要注重教學情節的設計,結合當今社會熱點話題,找到近期與課本重點知識相似的案例來傳授給學生更容易吸收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課文《網絡改變世界》中,教師可以通過當今網絡新媒體盛行的背景來給學生講授新知識,通過多媒體放映方式來讓學生分析網絡的利與弊,讓學生觀看相關音頻,讓學生自主思考“網絡是把雙刃劍”這個話題,并且可以以小組展開討論,讓學生的主動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對網絡的影響展開自由討論,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引導學生認識到正確的認知方向。
2.2創建多樣化教學活動
為了符合當下新時代要求,教師和學生們都要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是為了學會基礎知識進行學習,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課文《情緒的管理》中,教師可以選擇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在課上放出提前準備好的課件,讓學生通過圖片上不同的面部表情來分析圖片中人物當前的情緒特征。并且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觀察同伴之間的情緒表達,讓彼此看著對方的表情來進行分析:情緒之間時候存在感染性。接著教師可以通過一段視頻來讓學生了解為什么要合理的表達情緒,要讓學生們知道在人際關系交往中,要學會恰當的表露情緒,讓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一個全面的發展。
2.3做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設計中的必要環節,通過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讓老師及時的認識到課程講授中遇到的部分疑難點學生是否完全滲透,學生也可以因此對知識進行一個鞏固。同時,教學反思也是教師完善自身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課文《共圓中國夢》時,這一課內容比較重要,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必須要清楚且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播放相關影片來讓學生產生對本課的認識和記憶。在臨近課堂尾聲時,教師可以對本課知識點進行總結,例如列樹狀圖等方法讓學生進行記憶。課后教師要對本課內容和教書環節進行反思,并且找到相關問題,在下節課時讓學生再對知識點進行一次復習,有效地鞏固重點,為共圓中國夢作出一份貢獻。
2.4注重課前導入環節
課前導入環節是使學生能專心聽講這節課的基本條件,好的課前導入能讓學生很快的收心,專注于當前課堂。
例如:在學習《共筑生命家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游戲來讓學生的心思回到課上,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游戲來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構建文明家園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通過音頻文件來給學生展示當下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一定要走綠色發展道路。
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根據當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當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打造出一份完美的教案,在教學設計上要更加用心,同時要注重自身專業知識能力的提升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