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琴
摘要: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信息化作為現代化教育的核心力量,為使其對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我們要重視教學信息化,并將它有效的應用于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學校;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產生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教育概念,是指將信息通信技術充分整合應用在教育系統之中,是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及信息社會所特有的重要組織與理論管理方式在教育領域實現的一系列過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教育信息化的優勢
從技術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數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準統一,網絡化使得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少限制、人際合作易實現,智能化使得系統能夠做到教學行為人性化、人機通訊自然化、繁雜任務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設備一體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復雜現象虛擬化。
從教育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開放性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教育社會化、終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質特征,它使得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能為全體學習者共享,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實現人--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人--人之間的遠距離交互學習,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其他人之間的多向交流;協作性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機協作完成任務的機會。教學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至少有四大特征:
信息傳遞優勢?,F代經濟學認為,獲取信息是克服人類“無知”的唯一途徑。信息搜尋要花費代價(即交易費用),其中,信息傳遞成本占據了相當的份額。傳統教學采用“師傅帶徒弟”式的完全面接方法,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網絡教學高速度的信息傳遞功能,無疑地大大節約了全社會的信息傳導成本。
信息質量優勢。隨著“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學生可以共享優秀教育資源和高質量的教學信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知識傳導者的教師,水平也參差不齊,接受者獲得的信息質量也就大有差異。遠程教學由最優秀的教師制作課件,可以有效保證所傳輸的信息質量。
信息成本優勢。包括接受教育在內的權力平等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值之一。但是,由于人們現實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差異,無論政府還是民間團體和個人如何努力,仍有相當多的青少年和成人難圓“大學夢”或“繼續教育夢”。遠程教育學生可在學點或家中利用在線網上教學平臺,按照相關專業的教學安排,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工作、生活環境,進行“到課不到堂”的自主學習。遠程教育的低成本運行費用,帶來了新的教育市場變化,大大增加了滿足更多的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以及因謀生而不得閑暇的成人們圓夢的機會。
信息交流優勢。教學方式現代化改變傳統的以老師為主的單向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方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交互式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教學平臺隨時點播和下載網上教學資源,利用網上交互功能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通過雙向視頻等系統共享優秀教師的遠程講授及輔導,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優勢開展學習活動。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進而成長為具有探索求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如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實施教育信息化
(一) 提高認識,樹立教育信息化新觀念
全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沖擊著政治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教育也不例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而教育的進步又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發展信息化,不僅要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教育使多數人能夠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因而信息化社會對全民族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接觸計算機。強化信息教育,為的是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有科學精神、有創新能力,有很強信息觀念和信息能力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為的是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新規律,推進教學模式的變革。
(二) 重視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一個現代人,不僅需要有讀寫算的能力,還要具有計算機的常識,并且具有使用計算機的意識與能力。因此,“信息素質”可以理解為由信息時代帶來的對“素質”內涵的新的補充,即除了平常所指的“素質”之外,一個現代人必須具有信息意識、信息常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相關素質,及具有道德、技術和人文三大素質。信息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種使用計算機與其他信息技術來解決自己工作、生活中問題的意識。這是想不想得到和敢不敢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其次,教育者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信息應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范,不作非法活動,也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入侵。這是信息倫理修養問題。再次,還應該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學技術常識,讓他們基本上能夠閱讀有關的一般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參加有關的討論,談論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是知不知道信息技術的問題。另外,我們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文字處理能力等;具有信息采集能力、信息通信的能力、信息的組織與表達能力、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信息系統的分析與查錯能力、對于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信息結果的分析與報告能力等。這是能否應用信息技術的問題。
(三) 切實重視學校實踐基地的建設
要重視教學實踐的作用,要與社會各部門橫向聯合建立實踐基地環境,讓學生置身于各種實踐活動中,獲得實踐信息,發展自我能力。
實踐與參觀,調查與訪問,包括參加社會實踐和參與各種實驗活動、參觀自然界和調查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永遠是學生教育信息最基礎的來源。皮亞杰在兒童早期認識理論研究中發現,結合日常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對兒童具有實戰感、形象性、感染力,創設日常生活情景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從中接受教學信息,積極探索并與同學老師協作交流,主動進行意義建構,這樣的教學對兒童認知與情感的發展特別有利。應當鼓勵學生研究一些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組織學生編成小組到社會中對課題相關的內容進行走訪、調查、測量、統計,同時在課題研究中充分利用電腦和網絡搜索相關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培養創造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另外要多嘗試具有挑戰性的實踐與研究,這樣可以增強中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強化他們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
總之,未來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教改步伐,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教育內容、方法、體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信息化,重視網絡時代學校德育工作新課題研究,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與特征》
[2]李建軍 《對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的若干思考》 《中國電化教育》 2003.11
[3]馬秀峰 李曉飛《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探索研究》 【J】 《電化教育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