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在教學中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有利于實現知識積累與運用能力之間的轉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將書本中的知識積累轉化為生活中的能力應用
教學中講求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要求我們的“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注重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想要將書本中的知識積累轉化為生活中的能力應用,要聯系實際生活從多方面入手:
1.將教學中的情感目標轉化為生活中的價值情感體會
以語文一年級教材為例,從價值情感到知識能力都是最基礎的階段,課文的編排也是從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到感受大自然之美等內容,所以我更注重通過語文課堂進行情感滲透,然后把情感體驗轉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在學習課文的時候,除了學習課文中所要表達的熱愛校園、認真學習、相互幫助的情感目標外,讓學生認真思考自己有沒有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你在學校有什么感覺?如果窗外有聲音,你能不能做到不受干擾呢?如果班級發生了什么事情,你先是自己想辦法解決,還是告老師呢?學生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雖然他們現在還很小,過高過大的價值情感體驗他們還沒有,但是簡單的情感觀念還是有的,他們也樂于表達自己,很喜歡把自己在生活中的那些小小體驗和心得進行分享,這樣就達到了一個德育滲透和情感教育的目的。
2.把教學中的知識能力目標轉化到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去
例如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第二單元是景色描寫的小短文,《秋天到了》、《風姑娘送信》描寫的是秋冬季節的景色,非常的生動易懂,具有美感。不同季節的美感體驗,對學生而言不難,孩子們能直觀地感受季節的變化和交替。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除了教授孩子們感受季節之美,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去細心地觀察和體驗生活。在學過新課之后,可以給學生留一個小任務,讓同學們去觀察下我們周圍的秋色美景,看看與課文比有什么不同之處?這個實踐作業就把學生引領到了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觀察,這樣以后學生進行寫作的話也多了一項觀察的本領。
3.把教學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操作能力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學以致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與能力只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有價值的,否則的話就是一句空話。一年級的學生,目前涉及最多的就是熟練地進行拼讀和拼寫及字詞的積累,在盡心字詞講解的時候,在生字組詞上我盡量挑選常見詞,讓學生學會了之后可以熟練地運用,讓他明白原來自己的所學用處很大,很有用,并不是只在書本中存在,而是實實在在地在生活中用得上。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級段制定轉化的目標和方向,既能達到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又能滿足不同年齡學生的能力需要。
(二)在教學中因材施教,面向每一個學生
在開展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施行因材施教,讓所有孩子都學有所獲。
1. 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
“認真觀察學生在出現問題時的表現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跡象,從中發現他們獨特的認知特征和動機傾向。”我們善于對學生出現的狀況提出“為什么?”要有耐心去挖掘問題背后的原因,從而分析出學生的學習特點。在一年級的生字教學中,我通常會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書寫,主要是為了達到書寫規范和筆順正確的目的。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有個同學總是寫不完,即使是很少的隨堂練習也不行。于是再進行書寫的時候我就站在她的身邊,結果發現她其實是能完成的,她并不是能力弱,而是貪玩,一旦讓自主完成,就會有小動作。知道原因后,每次進行練習時,就多關注她,這樣不自覺的她就會認真些了。
2.分層次教學,使學生各有所得
教學材料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學校在以往的教學中曾提出過分層教學,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所有學生都能有收獲。它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學客觀規律。然而我們的分層并不是將學生人為地分等,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身心發展。所謂分層,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結合訓練題進行分層訓練
“語言教學訓練應體現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進行。”在進行習題訓練的時候,可以對習題進行層次劃分,然后鼓勵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從而得到鍛煉。
比如用“游戲”寫句子,設計為:
___________________在游戲。(補充人物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在游戲。(要寫出地點和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游戲寫一句話)
(2)同一層次的訓練題,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
在出現同一層次的訓練題時,也可以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不過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不是答案標準進行評價。這種鼓勵性評價是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對成功的滿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課文朗讀訓練中,學生的差異表現很大,對于能力較強的同學,我會提出脫離拼音,帶有感情等高要求。對一些拼讀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求會放低一些。
3.尊重孩子的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散發光芒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學要有彈性、有張力,不能過于死板。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去放大它,讓它的光芒去鼓舞孩子不斷進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切實地教給學生語文學習方法,扎實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注重因材施教,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可以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現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原則體系.
[2]《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