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摘要:小學生的思維跳動較快,當他們學習新知識能夠較快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也會出現“難理解”的內容,這些內容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困難點問題的解決非常不利。低年級數學對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對學生今后的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低年級數學學習上進行探究,旨在探索當前數數學學習重難點問題,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難點學習;二年級
前言:
小學二年級學生正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階段,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賦予數學教學活力,使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從而愛學數學意義重大。數學是一門抽象學科,很多時候在思維轉化和概念理解、計算上都會導致學生學習上出現一定的困難。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去幫助學生對重難點問題進一步解決。
一、低年級數學中存在那些難點問題
小學數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計算,計算是整個數學學習階段的核心所在。二年級數學學習中也是圍繞百以內的加減法、乘法為主要教學內容。但是在低年級隨的復雜運算,導致很多學生在數學計算中容易出現錯誤,尤其是復雜混合運算的過程之中這一現象尤為明顯。學生的思維概念能力還沒有完全建成,在實際教學中對題目的理解存在匱乏。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實現長期記憶,導致學生對課堂知識“吃不透”,在實踐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不強。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學生單純的學習回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發散,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生對數學算法、算理、概念本質等方面內容學習中只是單純的“接受”,并沒有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其中的內容,對此難以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學習內容。我們的主要難點問題是倍數理解與乘除法、長度問題、角等內容,學生利用這些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佳,整體教學質量不強。對數量關系的理解與生活實際的結合性不強,導致學生對知識理解不透徹。
二、如何針對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解決
1、創設真實情景,以學生為本
數學知識重在理解并非記憶,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直觀、立體的知識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對重難點問題的解決中。輔助一定的工具,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情景學習中,從情景學習中有所得和有所獲。比如我們長度加減法、百以內加減法、乘除法等計算內容的學習中用小棒讓學生自己擺一擺、分一分、拼一拼理解百以內加減法、倍數知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算法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復雜重難點問題用具體的去情景加以理解。在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中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結加強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理解,無形中轉化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2、多形式課堂練習突破難點,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
單一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枯燥乏味,不能將知識全部掌握在手中。我們在學習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輔助一定的教具和事物,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討論,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把學生真正帶入到這個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之間增強交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概念的本質。小學生們對一切事物充滿著好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聯系生活實際,創造相應的情境,投其所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概念,提高對概念的理解力和接受度。
我們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展開數學教學,比如設計春游劃船問題鍛煉加減法的學習、買菜問題計算百以內加減法等內容,讓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利用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把其中蘊含的數理知識直觀展現出來。
3、重點突破問題,充分運用轉化策略
在小學數學重難點問題突破上,我們要將難點問題進行轉化,重點問題重點解決。在長度問題的解決中,我們要針對問題結合工具,一步一步帶領學生步入知識的海洋,享受學習的樂趣。針對某一類題型中要“對癥下藥”列出對這類題型的閱讀方法,條理清晰地羅列出我們的解題思路。通過問題引領深入題目,指導學生的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問題并解決。像角大小比較問題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在初步學習中不能深入理解,我們用錯誤做法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之后引出什么是角,然后比較大小,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通過書本的直角、三角板、鉛筆盒轉動角度來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把輸入內化為自身知識。把我們重難點問題細化,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結合實際經驗讓學生“愛上數學”,把難點問題逐一擊破。
三、結語
數學學習要與實際相結合,在難點問題的學習中把握學生的認知,將學生的思維在計算中發散,使學生主動去接受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保障我們整個課堂的學習效率。今后,也將持續改進教學方式,逐步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秀麗.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3,29.
[2]試論數學閱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G]孫耀東新課程導學. 2020,(16)
[3] 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而導致的數學難點分析 邵燕 數學教學通訊.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