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美
摘要: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數學具有抽象知識點多,學習難度較大等特征,為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需將教學改革重點放置在課堂提問中,通過設計更加有效的問題,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參與度。文章就基于此,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進行相關概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具有重要意義。就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忽視問題趣味性與綜合性的問題,導致學生對提問環節的興趣不高,對實際教學質量與效率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一、小學數學課堂問題的設計要點
良好的數學課堂問題能夠成為教育與學生之間深入互動的催化劑,激發出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營造出更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為充分發揮出課堂問題在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目標中的積極作用,教師應在設計課堂問題過 程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有利于啟發學生自主思考
數學課堂問題需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過程中,確保課堂提問難度的適中性,使學生對數學問題充滿探索自信心。同時,使數學問題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引發學生的共鳴。
2.問題應具備寬泛性與指定性
在設計數學問題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問題的寬泛性與指定性,盡量減少一問一答的提問模式,讓全體學生均能夠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使數學問題與教學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針對教學內容的難點與重點,對學生進行大量訓練。
3.結合教學進度設計數學問題
注重將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與數學問題有機結合在一起,使數學問題具有一定探詢性。具體而言,探詢問題主要就是學生在回答一個問題的答案后,教師又針對此答案提出另一個問題,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更好串聯起數學知識鏈條。
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1.提升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為使學生更好參與到課堂提問活動中,教師需注重提升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具體而言,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結合多媒體教學技術,將所提的數學問題以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表現出來,使學生對問題內容充滿興趣。對數學課堂提問方式進行創新,通過搶答、指定回答、隨機抽簽回答等方式,營造出更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
2.增加操作性情節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生性活潑,好奇心強等特征,更好提升數學問題的有效性,教師可組織更多以學生動手活動為主的問題。舉例而言,在圓形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快速制作出最周正的圓形。部分學生采用在紙張繪制完整圓形,將圓形剪下的方式;還有部分學生通過事先預習教材內容,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將正方形紙對折5次,使圓規與對折頂點保持垂直,在紙上畫出圓弧,依照圓弧形狀剪下,獲得圓形紙片的方式。
教師針對學生采用的不同方式做出點評,講解利用折疊手段快速獲得圓形的原理知識,使學生能夠加深對圓形特征的認知度。
3.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也可采用良性競爭方式,提升學生對提問環節的參與度。將數學問題與游戲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過程中。舉例而言,將學生依照學習能力與興趣特征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將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下發到各學習小組中,以解決數學問題速度與方式數量作為競賽標準,獲勝的學習小組將會贏得一定獎勵。通過此種競賽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機會,更加熟練地掌握解題技巧。
4.注重將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對學生能否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教師也需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刻認知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舉例而言,在學習《時、分、秒》一課中,教師就可讓學生先憑借自己的記憶說出自己所需遵守的時間規則,學生紛紛將此問題與自己日常起床、吃飯、上課、休息的時間聯系在一起,積極踴躍地回答教師問題,對后期時間的學習充滿興趣。
5.把握提問的準確時機與難度
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提問時機的把握,防止數學問題過多過雜,與教學進度目標不符。因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有限,需教師學會觀察學生的狀態與反饋信息情況,通過提出問題來調動學習氛圍。通常情況下,教師提問主要集中在課前引導、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與課后總結等方面,以便切實提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注重對數學問題難度的把控,必要時可以將數學問題與分層教學理念結合起來,針對學生之間學習能力與學習基礎的差異性,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數學學習過程中。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充分發揮出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需在設計教學問題期間,結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與學習訴求,不斷提升數學問題的趣味性與實用性,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投入數學問題思考過程中,使學生熟練掌握數學抽象理論知識與解題技巧。
參考文獻:
[1]?周文艷.? 淺析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有效途徑[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