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陸海英
摘要:促進學生學習以及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家庭作業,它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所學,而且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內化并提高掌握水平。以往的作業設計相對傳統,作業內容枯燥、更側重于教材、沒有層次幅度的劃分。而在新課標的促進下,小學一至三年級的課外作業受此影響在改進,然而學生個性化的問題也逐漸被關注起來。相對于作為多元智力組合體的人來說,會在各自優勢智力的引領下展現出個性,學生的差異也在作業設計中有所顯現,學生能更好的個性化成長,可以促進有效學習,達到作業設計的目標。
關鍵詞:多元智能;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歷經數年的教學改革進程中,家庭作業的設計問題卻是相對來說的短板,隨著不斷的進行深化的教學改革中,若是家庭作業的設計仍舊在課堂的教學中占比很大,那么學生的有效學習的成果將大大降低。多元智能的理論指引下,將小學語文的家庭作業設計的個性化、優化評價,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種存在形式,減少負擔,那么提升語文教育教學功能將具有重大意義。
一、增加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特點
教育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家庭作業的設計被廣泛關注。作業的設計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有效的作業安排更是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鞏固自己,拓展延伸所學知識;更是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和創新意識等。學生的基礎、性情、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也需要在作業設計中進行個性化的突破,從而去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一至三年級的語文作業設計在面相學生方面要更具有針對性,輔助學生,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某種程度上需要作業設計的進一步深化。課本研讀、目標設計、學情分析等共同參與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個性化的作業設計,可以極大的突破傳統的桎梏,在教學的重難點上也會相對容易突破,促進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鞏固,做到有的放矢。作業設計因學生自身的獨特性需要進行分層布置,是一種集體群眾的任務。語文作業的設計可以很好的實現這一種可能。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性格活潑,個性化的作業設計更是需要進行創新發展,讓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二、探究多元智能理論與個性化發展的辯證關系
認知領域相關聯的那八種智能元素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有所界定,人不是人不是單一元素的個體,是多種元素組合的復雜的綜合體。智能組合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每個人都是不盡相同的,無論是由個體還是團隊協作都可以,且不同的發展階段所呈現的也不相同,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長、情感態度、學習能力等都存在差異。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作業設計中也有所體現,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側重學生的差異,更有目的的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和發展。因此在這種理論的引導下,一至三年級的語文作業會增添多元化的因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滿足多元智能的需求。
三、制定多元智能理論支持下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
學生作為一種綜合體的存在形式,其成績優劣并不單純的和智商相關聯,學生的興趣和激情也是影響他們對某一學科的學習,因為一位老師或者喜歡某一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習的效率也將有所提升。為了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有效學習,激發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際興趣很重要,趣味性的作業設計,可以從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作業的形式可以進行創新,內容可以增添一些趣味性,促進學生作業的個性化設計學習,讓學生參加進這個環節中,進而促進學生學習。在網絡時代迅速發展的影響下,創新型個性化的作業設計突破了傳統小學語文的書面型作業布置,呈現出多種類型、多種形式更加符合新時代的小學生。
多元智能的理論下,每個學生都是不同智能的組合體,存在自己的獨特性和差異,因此所掌握的知識水平各不相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離不開趣味層次性的作業設計。三個層次,層層深入。第一層學生掌握基礎的關鍵,多為教材上的作業設計,熟練生字詞,背誦課文等,從而鞏固所學。第二層幫助學生進行提升型的作業,解釋詞語,進行復述等形式的作業設計。這個層次的作業設計可以輔助中等學生對于自我有效學習的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提升。第三層滿足一部分優秀的學生而設計的拔高型作業。這三個層次滿足了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展現出個性化的創新作業設計。
四、結束語
現代化的教育的關鍵目標在于學生的學習個性化的發展,個性化的小學語文的家庭作業安排逐漸發現,要不斷創新內容和方式,而建設一種開放具有活力的作業形式,不僅能為一至三年級的小學生的個性化帶來更多可能,更是可以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展現無數的可能,發展出自己的個性與張揚。這種個性化的作業設計不僅符合時代要求,更是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并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立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5,(32).
[2]田艷艷.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摭談[J].基礎教育參考,2017,(1).
[3]黃海玲.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探究[J]. 甘肅教育,2018,(4).
[4]王蕊.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有“亮點”[J].華夏教師,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