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音
摘要:詩詞是語言構成中最小的應用單位,擁有非常強的張力和表現力,在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詞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只有掌握其關鍵點,才能幫助學生邁向文學的殿堂,步入廣袤無垠的語言空間。本文基于教學技巧,從知識遷移規律、聯系生活實際、結合上下文以及融入微課教學幾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詞語教學進行分析,并做出相應闡述。
關鍵詞:教學技巧;小學;語文;詞語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360
前言
教學技巧是在教師已有的教學知識基礎上,經過反復實踐進而構建的多樣化,且擁有一定穩定性的教學行為體系。也就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多次演練以及總結所積累下的教學方法,于教育而言,是一門極具優勢的教學藝術,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學技巧在小學語文詞語中的應用,對課堂教學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創新語文教學模式的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接受水準,為進一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提供良好助力。
一、合理利用遷移規律,實現融會貫通
知識遷移規律,就是科學構建新知與舊知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良好的遷移和拓展,實現對新知識與過往詞語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在舊知深入思考基礎上完成對新知識的高效吸收,并掌握科學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采用一定教學手段,將知識進行模塊分析,圍繞知識對比,探索知識間存在的直接或間接關系,找到詩詞間的同屬性特征,進而引導學生對新知識形成正確認知,提升語文詩詞教學效果。遷移規律的應用,不僅能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積累,還能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袁枚的《所見》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詩中“意欲捕鳴蟬”中的“欲”字進行學習,使學生銘記“欲”是“想、想要”的意思,不但能為后續古詩中會遇到的相同字做好學習鋪墊,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教師提示下基于舊知完成對新知的構建工作,發揮遷移規律銜接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學生詩詞理解過程[1]。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新教學思維
生活經驗是實現認知構建的途徑,也是理論知識的基礎。學生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其實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詞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采用適當方式,點燃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借助現有自身感受以及知識積累,就可以實現提升學生對詩詞理解能力的目的。應用該教學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原有思維意識體系,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積極性,建立對知識的迫切期待感,促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切合實際,對詩詞意境和內涵擁有更明確認知[2]。
比如,在學習“千里無煙,寸草不生”時,教師可以結合提問教學法,詢問學生在腦海里形成怎樣的畫面。該問題通常會引起學生思維的聯想功能:放眼望去,土地荒蕪貧瘠,甚至沒有一絲炊煙,如電影畫面一般在學生的思維意識中開始緩緩播放。學生可能會回答:“遙望遠方,看不到一戶人家,幾乎連野草都不愿意生長出來”“我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里,植物都枯萎敗落,沒有一絲生機。”此時,學生通常會在教學聯想中激活現有生活經驗,對語文文本進行知識建模,不僅能引起學生的真情實感接受新詞語,例如“敗落”“枯萎”“遙望遠方”等詞,而且還能在激活生活畫面的基礎上,為教學過程增添新的內容,賦予其全新的定義。
三、結合上下文、深入理解詞語
首先,結合上下文詞語意義,直觀了解文本詞意。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多數詞語往往會呈現出與前后文詞意相呼應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部分詞匯時,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盡量做到讓學生獨立思考詞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力的同時,完成其對詞意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課時,其中“五彩繽紛”一詞,與下文“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它把黃色給了楓樹”“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等語句前后呼應。于此,秋天的“五彩繽紛”,還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下文進行閱讀,讓學生能夠從中找出“五彩繽紛”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借助對詞語的有效閱讀,使學生實現對詞語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其次,結合上下文語句關系,熟知詞語。語句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出復雜化特征,相較于普通詞匯,極具抽象性的詞匯,如果想借助口頭翻譯,則很難對其意義進行良好詮釋。最合理的教學手段,應是圍繞學生對前后句的有效閱讀,引導學生探究語句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對詞語形成良好的理解力。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在“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一句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可是”與“潮頭奔騰西去”和“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之間的聯系:兩者比較中,后者所呈現的程度要明顯高于前者,因此該處選用“可是”來修飾。由此可見,聯系上下文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優先排除需理解的詞語,通過對句子的科學閱讀,感悟其中內在關系,進而幫助學生實現對詞語的深度理解。
四、融入微課教學,優化教學情景
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基于直觀教學模式,為學生對詞語內涵進行正確理解提供有效助力。比如,在學習劉大白《秋晚的江上》一課時,文中以“歸巢的鳥兒”和“頭白的蘆葦”為著重渲染部分,運用擬人手法將秋天黃昏的景象呈現在世人面前。針對該部分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微課教學,將秋天江上的圖片或相應視頻植入課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把秋天江上鳥兒帶著斜陽余暉歸巢以及染紅蘆葦的畫面,直觀且具體化的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仿佛置身畫中,促使學生更好了解擬人手法,理解和掌握鳥兒的“倦”和“妝成紅顏”的蘆葦。微課中視頻的運用,能夠將文中靜止的畫面轉化為動態模式,不僅能再現教學內容的美好意境,而且還能起到釋放詞意、解釋語句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全方面、多角度了解文中之意。
總結
綜上所述,合理運用教學技巧,緊抓詞語教學,指導學生掌握多樣化方式理解詞語,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且熟練掌握的教學手段。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詩詞教學的基礎作用,幫助學生基于詩詞領悟語言之精美,品味文本之涵蘊,習得言語之韻律,切實落實小學語文詩詞理解的教學任務,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冬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的技巧[J].生活教育,2019(03):70-71.
[2]王國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理解的基本技巧[J].新課程(上),2019(02):130.
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語文中年段詞語理解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C-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