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彥諺 鐘雪可
【摘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秩序發生巨大變革與重組。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事業面臨諸多危機與挑戰的同時獲得新的機遇與發展。高校作為當代傳統舞蹈文化傳承的主要場域,具有個案研究的標本價值。本文以后疫情時代湖南瑤族長鼓舞的高校傳承發展策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野調查、文獻分析、社會調研等方法梳理與分析現狀與問題,針對性地建立與實踐“高校對策”策略的應用以檢驗實效。以期實現后疫情時代湖南瑤族長鼓舞的高校傳承發展機制的建立與有效發展,為我國區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研究個案。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湖南瑤族長鼓舞;傳統舞蹈文化;高校傳承;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059-03
【本文著錄格式】伍彥諺,鐘雪可.后疫情時代湖南瑤族長鼓舞的高校傳承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59-61.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的集體記憶,是民族身份的標志與精神的寄托。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能力體現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與自信,是國家經濟政治與社會生活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順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一方面,我國通過立法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的意見》重要文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法制化進程;另一方面,實施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傳承與創新項目的國家購買戰略,國家教育部于2016年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明確“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支持高校圍繞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美術、民族民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族傳統體育等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基地”的指導思想;目前,全國高校共建設了106個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中南大學“湖南瑤族長鼓舞傳承基地”首批入選教育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項目,實現瑤族傳統舞蹈文化在高校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承”。
一、后疫情時代湖南瑤族長鼓舞傳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一)疫情時期湖南瑤族長鼓舞的高校傳承發展面對的挑戰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在初期采取了嚴格的管制措施防控疫情,全國經濟和文化活動受到限制。湖南瑤族長鼓舞作為湖南瑤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瑤民世代相傳的極具民族性與地域性特色的舞蹈文化藝術。其發源于盤王祭祀大典,后期發展為瑤民的大型社會娛樂活動,無論是祭祀儀式還是娛樂活動的舉行,均根植于湖南瑤族大型聚集活動的生態場域。作為傳統文化領域的湖南瑤族長鼓舞的相關實踐活動,因疫情導致與之相關的節日慶典與宗教儀式等文化活動被取消。瑤族長鼓舞的傳承人與傳播者之間的鏈接因此中斷。與此同時,各高校及時響應“停課不停學”的國家政策號召,進行了空前的在線網絡教學,可謂是一場革命性的教育探索實踐,使網絡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應用,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同時也改變了對瑤族長鼓舞文化的高校傳承模式,而由于特殊時期的物理空間缺乏等因素,使得高校傳承教育實踐陷入困境。
1.疫情時期湖南瑤族長鼓舞面對的挑戰
(1)原生場域既視體感受阻
在疫情時期,安全環境與政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國家將長期處于防控常態化狀態,國家對人群聚集的管理以及公眾已經形成的對密切接觸的警惕,瑤民面對聚集性的宗教儀式、節慶日、娛樂聚集活動停辦,致使湖南瑤族長鼓舞無法將原生態的物理場域所傳達其舞蹈文化的在場感、體驗感,既視感等全方位立體的實在感受得到傳達與完成,湖南瑤族長鼓舞傳承的原生生態場域受到了限制,使傳統舞蹈的原始語境失語。
(2)傳承人主體作用失效
由于特殊時期給瑤族長鼓舞傳承人帶來了從經濟層面的負面影響直接導致其賴以生存的民間技藝無法得以價值的體現,與之伴隨著的嚴重老齡化現象,共同致使傳承人以此技藝得以生存的職能滯待,傳統舞蹈文化傳承后繼無人,引發傳承行為的停滯、傳承人主體地位的缺失以及主體作用的根本失效。
2.疫情時期高校傳承發展面對的挑戰
(1)線下傳統教學工作的受阻
新冠疫情暴發致使全國高校停止了傳統的線下教學,高校被迫采取線上授課的方式隔絕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首先,通過屏幕授課與學習,教學活動物理空間條件的欠缺,致使教學成果折損。其次,瑤族長鼓舞需要手持其獨特的民族長鼓道具,線上授課時教師與學生使用的道具缺乏成為主要問題之一,沒有條件持有長鼓的學生只能自制簡約版長鼓,導致其不能真正領悟到湖南瑤族長鼓舞的舞蹈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傳承鏈的斷裂問題加重。
(2)教學資源采集工作受阻
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下,湖南瑤族長鼓舞傳承的工作者面臨實地田野調查中參與者觀察、焦點訪談等工作的不斷延遲與中斷。疫情的干預放大了瑤族長鼓舞傳承工作者所處的弱勢,以及與傳承工作者的面對面傳授模式被阻斷,使得傳承鏈的斷裂,導致本身依賴于深入田野腹地的調查與研討工作被迫中止,從本源上阻斷了高校傳承的路徑。
(二)后疫情時代瑤族長鼓舞的高校傳承面臨的機遇
后疫情時代,遭遇困境,人們在經歷了長期處于居家隔離的狀態后,開始逐漸反思與重視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亦呈現族群自洽的趨勢。由疫情的防控所催生的利于群眾身心健康的“居家舞蹈”、可控范圍內的傳統線下舞蹈實踐活動和線上傳承教學傳播相結合的混合模式,以及“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號召,使舞蹈進一步受到國家、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的重視。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網絡化傳統文化傳承實踐呈現出符合數字化時代發展之需的特點。與此同時,包含瑤族長鼓舞高校傳承工作者在內的高校教育組織開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紛紛做出相應的思考和調整,由線下傳承教學轉戰線上平臺,通過在線連線民間藝人表演、錄制網課、互動授課、直播田野調查等方式,既開發了新的傳承渠道,加速了教學的“云模式”,又豐富了學生疫情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
1.瑤族長鼓舞的民間自然傳承趨于原生復歸狀態
在大量的傳統文化宣發活動中,過于急功近利追求傳播的數量,使得真正的傳統文化內涵被淹沒,失去本身的深層次內涵。因后疫情時代這一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傳統,文化本身開始真正被逐步了解,讓傳統文化得以回歸到原生語境中進行自身反省、重新塑造。從快速出現具象事物,到慢慢沉淀從頭開始。傳承人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主體,是溝通傳統文化與大眾的橋梁,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為民族提供良好的生存語境。回歸原始的傳承狀態中進行重新規整,從頭開始。傳承人主動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民族的發展,為了國家的壯大,始終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后疫情時代,人們浮躁的內心開始變得沉穩下來,知道生命的重要。在人類生命參與中,傳統文化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可貴的精神食糧開始得到凈化與升華。在快節奏的時代中,傳統文化被應用的面目全非,讓人眼花繚亂。忽視了真正的傳統文化內涵,阻礙了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道路。經歷了疫情之后,各行各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對傳統文于傳承化是一個機遇,讓偽民俗偽傳承受到了遏制。為傳承真正的優秀傳統文化,重新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傳承發展生態。
2.瑤族長鼓舞的學習與傳播助于人們身心解壓
人們在疫情時期因長期居家隔離,減少了人類聚集活動,精神需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長期獨處的環境下,讓人類這個群居動物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雖然在后疫情時代國家防控疫情相關政策相對減輕,但是由于長時間的積存,人們的心理活動還沒有完全從疫情時期擺脫出來,為了改善人們的心理活動,促進積極健康發展,以學習瑤族長鼓舞為例,將瑤族長鼓舞進行前期的挖掘與整理,把簡單而準確的動作元素、動作韻律提煉形成易懂的教學視頻,以達強身健體與修身養性的作用。將傳承內容以網絡環境為依托,形成輻射面,擴大傳統文化的實際影響力,做到深入人心走進家園。不同年齡層段的人在同一空間生存,以學習傳統舞蹈為紐帶,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通過肢體語言去感化人類內心,無形中擴大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受眾面,開發新的傳承群體。文化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環境,人民群眾作為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用文化去影響人民,不忘初心保護文化。
3.瑤族長鼓舞的傳承空間轉變與市場導向拓寬高校傳承面度
后疫情時代,高校傳承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教育與傳統舞蹈藝術本身的內容是否可以延展。湖南瑤族長鼓舞高校傳承的教育空間轉變,不僅打破了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界限,而且為網絡化傳統文化傳承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渠道,拓寬了瑤族長鼓舞的普及深度與廣度。作為優秀傳統舞蹈文化的湖南瑤族長鼓舞,在大量信息網絡化以及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需求的導向下,將更加被注重探討其本身的質量能否經受網絡與現場的雙重考驗,由此激勵各高校傳承工作者創作出更富高品質與核心競爭力的優秀文藝作品,以及更高效與優質的傳承與教學模式。通過不斷探索高校傳承的教育空間轉變下的新教育模式,達到觀與演、教與學的重新連接,從而經由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群眾了解瑤族長鼓舞,走進瑤族長鼓舞。
二、后疫情時代湖南瑤族長鼓舞高校傳承的策略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戰場,在占據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優勢的同時也身兼重擔。作為本土民族地區高校,在后疫情時代應當充分發揮其主體優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對接社會需求,建立健全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傳承新策略,堅守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根蒂。
(一)借助高校資源“云”傳播,構建傳承新生態
湖南瑤族長鼓舞作為湖南瑤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所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瑤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下的儀式習俗等資源決定其所特有的舞蹈藝術特征與文化傳承方式,固為身處湖南瑤族地區的高校提供了天然的生態場域環境以及人文傳承資源。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的革新與發展,促使高校教育在教育觀念與模式亦發生了重大變革。高校乃高質量高水平舞蹈培養人才的集聚地。其教育聚焦、組織嚴密、作用全面、內容系統、手段有效、形式穩定等優勢,為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等高校傳承提供了人力與物力資源。調查結果表明,盡管采取了檢疫和隔離措施,湖南地區部分高校的文化工作者們仍在尋求傳承與發展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新的生態場域。
(二)借力高校文化“云”共享,擴大傳承受眾面
新冠疫情凸顯了作為“活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湖南瑤族長鼓舞在危機中的脆弱性,代表性傳承人在這特殊時期所面臨的境遇引發了高校工作者的反思與詰問。如何在特殊時期為湖南瑤族長鼓舞提供文化振興與創造傳承環境,讓被忽視的文化元素再次進入人們視野,擴大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的受眾覆蓋面。為此,湖南各大高校開展了對國家級貧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展開了定點扶貧工作。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確保江華縣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并繼續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扶貧等方面持續幫扶。例如,圍繞對江華瑤族自治縣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等舉措,中南大學在南校區升華餐飲樓前坪廣場舉辦“攬江華神韻,品瑤族風情——江華美食文化節”活動,吸引眾多學子駐足流連。本次美食節可謂“聲色盛宴”,在幫助江華各類農產品物資走出大山的同時,建筑與藝術學院伍彥諺師生團隊與湖南瑤族長鼓舞老藝人共同手持瑤族長鼓現場演繹長鼓舞、長鼓操,并且通過線上線下對瑤族文化產品進行拍賣,將所得資金投入扶貧工作中,為脫貧攻堅決勝之戰再添助力,以達擴大湖南瑤族文化的受眾覆蓋面的目標。
(三)利用高校平臺“云”創作,重塑文化傳承鏈
為解決傳承人無法有效利用后疫情時代的信息技術傳承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的困境,湖南地區部分高校利用其資源優勢,拓展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的傳承鏈,促進傳承人群的成分多元化,傳承參與者呈艦制增長。通過基于網絡媒介的國家舞蹈文化交流平臺與機構等多方合作,在傳承鏈帶的本質上將其拓展,輻射式拓寬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的傳承人群覆蓋面積,促進傳統文化消費者與文化傳承參與者的增長。
高校學生與各業界文藝工作者群體的知識層次普遍較高,認知事物的能力較強,在傳承文化方面,這些群體優勢要明顯優于其他群體。這里不乏對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擁有濃厚興趣與文化情懷的團隊或個體。
三、結語
疫情有如一場風暴席卷而來,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應對后疫情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湖南瑤族長鼓舞以其獨特的文化特性,承載著本民族歷史長存的文化記憶。高校作為培養文化教育著與傳播者的主力軍,在面對的諸多挑戰與機遇下,應當立足當下,把握民族文化新形式,尋求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與新媒體時代的新平衡,在“與時俱進”的狀態下傳承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促進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傳承模式的新融合,堅守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之根,增強其文化適應力,追求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將湖南瑤族長鼓舞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之中,促進傳統舞蹈文化在高校傳承中繁榮昌盛,構建多元化時代傳承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邵茜,李芳.“雙創”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高專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路徑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12):7-9.
[2]龍文波.瑤族長鼓舞的文化闡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50-153.
[3]王麗萍.瑤族長鼓舞的體育資源開發研究[J].體育師友,2014(1):76-78.
[4]王麗萍.江永瑤族長鼓舞的傳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14-115.
[5]王龍飛,陳世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傳統體育保護[J].體育文化導刊,2008(11):25-28.
[6]王桂忠,張曉丹,吳武彪.廣東瑤族長鼓舞的健身娛樂價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3):126-128.
作者簡介:伍彥諺(1970-),女,旅韓傳統舞博士在讀,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舞蹈表演專業學科帶頭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區域傳統舞研究與創作;鐘雪可(1998-),女,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舞蹈表演202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