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樓柯辰 毛詩焙
摘要:“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高校應積極搶抓新工科發展機遇,主動探索新工科發展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深入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全面推進高校創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準確把握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內容交融性、課程難度挑戰性、課程模塊綜合化、課程任務項目化和課程導向實踐化的特點,完善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學科、活動、環境和實踐創業課程類型體系,進而通過優化設置創業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關鍵環節,推動高校創業教育提質增效。
關鍵詞:新工科;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
一、引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應順勢而為、主動求變、科學應變,將新工科發展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與傳統工科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推動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發展實現新突破。[1]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在遵循課程論原理的前提下,主要由明確的育人目標、廣泛的創業文化成果和多樣的創業學習方式組成,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認知、增強創業能力。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需要把握且兼顧好以下四種關系:一是要兼顧創業教育課程的多重屬性關系,即工程教育、創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屬性等;二是要站好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兩個立足點,即立足于新工科專業的標準要求和學校特色專業與強勢科目的協同創新;三是要將新工科創新理念與當下產業發展相結合,即將課堂所學應用滿足于產業未來發展所需;四是要共同關注工程教育的國內與國際兩個領域,結合高校自己的優勢專業特點,了解國際、國內工程教育發展實時動態,追蹤工程教育發展前沿。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的特點
1、課程內容的交融性
伴隨新工科的快速發展,尤其在互聯網時代潮流下,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新興領域發展迅速,當今時代急需懂技術、善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這也成為新時代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發展的使命所在。創業教育課程應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努力將理論的課本知識轉化為應用型的創業知識,將學以致用、孵化落地作為創業教育課程設置與開發的主旋律。交融性是新工科背景下創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明顯特征,表現在課程內容由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或拓展而形成的。[2]關注于培養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整合和運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用前言知識、用關鍵信息解決在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卡脖子”技術的能力。
2、課程難度的挑戰性
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是高校全校性的工作,關系全局,涉及眾多院系、學科門類和專業團隊以及學校不同層次的多個部門,因此,學校層面的統籌協調、不同院系和部門之間的溝通以及樹立全局意識等是十分有必要的。指向新工科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性,主要體現在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是針對各個新工科專業,大致包括:明確學科門類及專業負責人,內化學科類別和專業組織體系,明確專業教師隊伍數量和結構層次,科學制定學科專業發展計劃等。[3]
課程模塊的綜合化
在多學科交叉的復雜因素下,課程模塊綜合化仍然是創業教育課程有效整合的關鍵所在。指向新工科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開發應站在宏觀全局的角度,綜合考慮,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在課程的結構建構上,創業教育的目標構成要素體現時代的綜合性,如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精神、創業思維和創業品質等,各要素之間是綜合、交錯的立體關系,而非隔絕對立的關系。顯而易見,各類目標均承擔著提高大學生創業素養,培育良好創業品質的要求和使命。第二,在課程科目優化設置上,創業課程覆蓋多學科、多專業、多領域,打破了原有學科的界限,實現多學科課程知識的交叉整合與深度融合,而不是根據學科體系簡單設置。
課程任務的項目化
課程任務項目化是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實施的有效模式,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創業教育課程發展的項目化是指合理安排各個模塊的課程項目,通過項目訓練的多樣形式將學生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操作有機結合,以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課程任務項目化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將創業實踐項目引入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中來,通過專業項目實踐的方式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創業素養;其次,課程項目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相對的獨立性,作為課程子任務是實現創業教育課程目標的關鍵環節;再次,創業教育課程與學科課程關系密切,在某一特定領域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進而實現內在突破與創新,具體表現為課程任務的項目化形式。
5、課程導向的實踐化
實踐化是面向新工科的創業教育課程的導向所在,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此過程中的實踐訓練是使基礎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關鍵。通過專業化的實踐訓練,學生親身感受創業的整個流程與企業的運作過程,積累一定的實操經驗、提高創新水平, 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創業態度和實操技能系統化地發展起來,提升學生創業素養。因此,開設面向新工科的創業教育課程要將創業實踐訓練有效融入學生的課程學習中,實現創業教育前言理論與實踐需求的深度融合。另外課程導向的實踐化還體現在建立新興學科專業與外部產業部門的聯系,實現產學研深度結合一體化。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的類型
1、融入新工科理論的學科課程設置
融入新工科理論的高校創業教育學科課程設置要實現三個轉變:要從過去注重傳統狹小的理論專業知識的傳授,轉變為使大學生可操作的實用性專業知識習得,注重課程導向的實踐性;要從過去單純狹隘地傳授專業知識,轉變為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知識內化,強調培養大學生的知識整合與綜合創新應用;要高度重視大學生自我發展與綜合能力提升,通過新型創業項目的實訓,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與關鍵素養。通過對融入新工科理論的學科課程優化設置,有利于大學生在短時間內系統化掌握新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術,為開展創業實踐與創新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合新工科實訓的活動課程設置
借助工程實訓項目,打破學科邏輯系統的傳統界限實現重整,以大學生的興趣需要、專業所學和經驗技能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自己組織的、有目的的工程實訓活動課程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創業教育活動課程開發內容可來自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與驗證,來自大學生平時的愛好與興趣領域,來自平時所關心的社會生活問題等,其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是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科技競賽、創新實踐等多種活動進行實踐能力提升。結合新工科實訓的活動課程源于現實生活,有助于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真正實現“做中學”,提升大學生創新自信心。
注重新工科成果的實踐課程設置
面向新工科的創業實踐課程,擴大了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可使大學生親身感受體驗到復雜變化的創業環境,培育其堅強的毅力與品格,積累了創業實戰經驗。[4]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基礎層面學生自主參加與新工科相關的社團活動、科技競賽和創新實踐等各類活動,進行實踐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提升;提升層面將創新意識、精神和思維等關鍵能力融入于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過程,通過搭建各類跨行業、交叉式的創業孵化基地、創客空間和創新實習基地等多樣化平臺,組織各類的科技創新活動和創新創業競賽等,注重培育新工科方向的創新成果,全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深層次的優化轉型。
4、關注新工科生態的環境課程設置
在新工科的時代熱潮之下,高校校園文化環境作為隱形課程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包含自然環境課程和校園文化環境課程兩部分,而后者是高校關注開發的重點。創業環境課程強調的不是“言教”而是“境教”,比較生動、直觀地傳送與新工科創業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等信息,起到一種沉浸式或渲染式的教育目的。新工科背景下的環境課程具有鮮明的創業教育導向性,其創業內容經過有組織的設計、編排、選擇和加工,融入了大量與新工科建設相關的關鍵要素,為推進面向新工科的創業教育實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探究
1、課程目標
當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普遍現象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而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急需大量具有新工科背景的時代創業者,這就需要對當下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目標進行更新優化。尤其在創業教育理念和目標旨向上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工科素養,形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而滿足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5]面向新工科,對于有強烈創業意愿或者具有創業特質的學生,通過交叉多元的創業課程學習鋪墊,再進行創業實踐、實習等內在提升,對其進行精準化、個性化的精英教育。另外,根據工科專業的層次,對創業目標進行分級,可實現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層次需求,有利于學校的有限資源達到優化配置。
課程內容
面向新工科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專業學科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度融合,尤其側重在一些新興工科專業的前言領域。專業學科課程包括自己或者相關學科領域的必修、選修課程,并將課程所學積極應用于實踐創新,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實踐活動課程的優勢表現在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強,與傳統創業教育相比,面向新工科的創業教育內容更注重產學研合作,更注重合作對象的代表性、學習內容的前瞻性,積極加強與相關研究院的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創業教育課程內容不但要充分發揮所屬院校的學科專業優勢,而且要有效的結合合作企業的產業優勢,努力打造面向新工科的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創業課程。
課程實施
課程的實施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過程之中,當下各高校沒有面向新工科統一化的創業教材和教學模式,處于初步探索期。[6]各高校不但要發揮自身的工科優勢而且要加強與行業產業緊密聯系的優勢,完善學科專業結構,推動現有工科之間的多重交叉復合、融合,由此產生新的創新創業工程學科。完善新工科創業課程的孵化落地,通過引進企業研發、生產基地,建成兼具產學研用協同的實習或培訓基地;統籌優化各類實踐教學資源,合理配置、高效運作,努力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實踐創新素養,努力完善工科學生創意思維、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方案與路徑。
4、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功能主要通過優化完善課程體系本身進而達成課程目標,而面向新工科的高效創業教育課程評價主要是檢測新工科人才的培養質量。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考評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以面向未來和引導產業發展為導向,構建具有多維度和多元化的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二是要立足當下,以當下產業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為引導,完善外部驅動的質量持續改進機制體系。牢牢把握以上兩點,有助于確保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評價的科學性,確保評價主體的完整性,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促進新工科背景下的創業教育課程真正實現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王維軍. 工科優勢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現狀與優化[D].華東理工大學,2021.
[2]邵德福,李春江,馬曉君.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7,30(19):62-64.
[3]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5]趙國靖. 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溫州大學,2016.
[6]向東春. 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中南大學,2003.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2019N43)研究成果;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與實踐”(19GXSZ06YB)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超,1989年2月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樓柯辰,1992年8月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毛詩焙,1984年7月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