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廷
摘要:挫折是指人在有目的的從事某一活動時遇到的阻礙、受到的屈辱。小學班主任開展挫折教育,旨在培養小學生不畏挫折的心理,發展小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樹立小學生直面挫折的自信,讓小學生在當下的學習乃至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可以直面困難、不懼險阻。但在實際的班級管理教育中,部分小學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多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對于挫折教育的重視程度稍有不足,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著小學生的勇氣、銳氣,甚至還會導致小學生出現懦弱、軟弱的表現。本文,將從小學挫折教育的角度出發,簡要分析新時期小學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開展措施,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關鍵詞:挫折教育;小學生;班主任
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強盛,社會日趨穩定,為人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少量的問題,小學生抵抗挫折能力低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小學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起步階段,班主任在此時開展挫折教育,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預加性行為來培養小學生的斗爭意識、挑戰觀念,既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堅韌品性,還可以塑造小學生不服輸、敢斗爭的精神。為了有效落實這一教育任務,班主任同樣需要引入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既要讓小學生知曉挫折教育開展的目的,還要切實培養小學生的抗擊打心理,進而助力小學生身心、精神的全面成長。
一、注重教學引導,培養不畏挫折的心理
校園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第一場所,班主任與小學生接觸最多的時間往往在課堂上,因此,班主任可以通過教學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不畏挫折的心理。即,班主任根據當前的教學任務安排,精心設計一定的教學難關,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相對更強的難度。這一方式既有助于強化小學生自身的解題能力,還有助于強化小學生對抗挑戰的心理。
例如,班主任在授課某一章節的知識點時,可以事先準備一定數量的卡紙,在其中設置一定解答問題,并于授課時將挑戰卡片分發給小學生。班主任在選擇問題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難度過大為小學生帶來太多不必要的精神壓力。在分發卡片時,班主任可以告知小學生,全部答對可以獲得獎勵,出現錯誤則要受到懲罰。班主任將知識教育和挫折教育融入到闖關游戲當中,以獎勵點燃小學生的探索欲望,以懲罰培養小學生的抗挫心理,進而在教學引導的環節中,不斷深化小學生對當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其不畏挫折的心理素質。
二、注重生活引導,發展應對挫折的能力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傳授小學生未來成長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并讓小學生掌握將課內知識應用到課外生活的技巧。生活引導是指班主任將現階段的知識講解與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進行深度融合,讓小學生在更為貼近生活的氛圍下進行知識求索。這一教育管理方式既有助于發揮小學生在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優勢,調動其在生活中敏銳的感知力,還有助于落實知識應用技巧的發展,并鍛煉小學生應對挫折的技能。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課堂教學以外的時間,組織小學生進行生活現象演練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選定一名小學生擔任主角,其他小學生則扮演在生活中極易遇到的挫折與挑戰,而后,讓“主角”自行思考該使用何種方式面對面前的各種現象。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立足于此進行比賽,讓小學生分別扮演主角,并讓其自行思考如何解決不同的生活難題,進而發展小學生應對挫折的技能。
三、注重社會引導,樹立直面挫折的自信
社會引導與前二者存在的最大不同是這一教導方式完全脫離課堂、校園的限制,班主任根據當前挫折教育的需要,帶領小學生走出校園,真正步入社會,讓其在親身經歷的社會實踐中,直面各種挫折與困難。這一教育管理方式既能夠讓小學生掌握的抗挫心理、抗挫技能有的放矢,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小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進而在社會實踐活動的環節中,落實小學生的抗挫素質,樹立小學生直面挫折的自信與勇氣。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等時間組織小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開始前,班主任可以預先設置一定的挫折挑戰難度,讓小學生自行選擇想要挑戰的等級,并告知小學生,一旦選擇不可中途放棄。而后,可以聯動其他教師,讓其帶領選擇某一挑戰的全部小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結束后,班主任還可以開展“挫折挑戰感悟”的主題班會,讓小學生暢談該次社會實踐的感悟,抒發自身的心理、心態變化。班主任以社會實踐的方式進行挫折教育,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讓小學生知曉生活的艱辛,了解曾經未知的校園之外的“環境”,并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增強小學生不畏挫折的心理、應對挫折的能力,真正樹立小學生直面各種挫折、困難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班主任立足多元視角開展挫折教育,既可以從心理、生理兩個層面培養小學生的抗挫素質,還可以貫徹落實小學生應對挫折的技巧與手段,進而在多樣化的挫折挑戰中,推動小學生勇敢、自信、堅強、堅韌等優秀品質的樹立。
參考文獻:
[1]丁秋芳.挫折——學生成長必經之路[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1):75-75.
[2]陳燕.小學班主任挫折教育的提升策略[J].讀寫算,2019(23):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