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智全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對作業設計的重視不夠,作業的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局限了作業功能的發揮。作業應該按一定的原則,盡可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優化我們的常態教學。
關鍵詞:作業設計;興趣;優化教學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改革以來一個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隨著中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教材的變化、考試形式的變化,必然帶來考試內容的深刻變化,試題由強調知識立意變為強調能力立意。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時空觀、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無論是教材的編排,還是中高考試卷的命制都會得到體現,因此圍繞著學科素養的教學改革也如火如荼,智者見智。我僅從初中歷史作業布置談談看法。
一、常態教學中對作業設計輕視
在日常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更側重于課堂教學的設計,對作業布置則缺少關注。往往較為隨意的“配套練習第X頁”、“Y題至Z題”等。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都較為固定和單一,形式不外乎選擇題、問答題或解析題(偶爾還有填空題);內容往往被簡化成一條條“原因、過程、意義”或者“背景、內容、影響”。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作業形式使得學生對歷史作業的興致不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考試制度的存在,出于功利主義目的,我們把“作業”狹隘化了,把作業在形式上等同于習題,在功能上等同于重復和鞏固。作業既不能讓學生感覺學了有用,又不能讓學生覺得有趣,也不能讓學生得到自我滿足。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與常態教學的實踐往往“兩張皮”
雖然對新課程理念下作業設計與評價的論述各有不同,但一些理念卻是共有的。比如對作業的范圍上,都認為作業不該狹隘地等同于“習題”,習題是作業,但不該是唯一的作業,諸如讀書、看報、看電影、參觀、訪問等都應納入作業的范疇。對作業的功能認識上,都覺得目前作業的功能過分集中在鞏固和重復知識上,對激發學生興趣、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等功能認識不足或措施不到位。對作業的改革走向上,都認同應該趨向認知性或開放性作業,作業應多樣化、生活化、趣味化,而不是遠離學生的生活。 由于應試體制的存在,培養能力、興趣,真正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作業形式,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比較難以實行。一是學生沒有足夠多余的時間去完成,二是需要老師、家長、學生、社會達成相當程度的共識,而目前這很難。因此許多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作業形式往往束之高閣或者偶爾試一試。本文試圖討論一下,在常態教學中,盡可能對作業進行改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德納認為人至少具有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八項智能。“就歷史科而言,傳統的教學和評價都集中在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上,而且由于命題技術的落后,歷史教學越來越遠離學生的生活現實,越來越脫離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從多方面觀察……使評價確實成為促進每一個學生智力充分發展的手段。”[1]所以,社會、領導、老師、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重中之重。
三、如何盡可能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布置形式多樣的歷史作業呢?
1.讀好課本,課本的朗讀本身也是作業,在閱讀的同時,做好大事年表,形成立體時空觀,學生閑暇之余,有了談文論武的“資本”。
2.繪制歷史地圖,搞歷史繪圖比賽,小組評比、班級評比、年級評比、學校評比,逐級展開,每學期一至二次,適當進行獎勵。
3.歷史小故事演講,分組分期進行,要求學生結合課本小字部分,課后搜集資料,言簡意賅,體現主題,話有出處,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精神。
4.每學期一至二次附近文物景點、歷史景點、博物館、紅色旅游等涉足,英雄人物訪談、名人故居瞻仰、老年人時代記憶或口述歷史,形成文字,學校牽頭、歷史老師主編的校本教材開發。
5.情景模擬、回歸歷史現場的情感體驗。
6.單元思維導圖、知識樹的周評、月評。
7.《我閱讀的一本歷史書推薦》,要求說出推薦的理由、價值。
8.觀看抗戰、抗美援朝、歷史上反分裂、大一統、改革開放成就、英雄人物、勞動模范、時代人物、脫貧攻堅等具有鮮明主題色彩的影視作品。
9.常規作業練習。
總之,新課改形式下,歷史作業的布置既要形式多樣、又要及時反饋、同時還要注重效益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興趣,確實需要老師花一番心思。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