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摘要:閱讀是發展高中生的文學審美情趣,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其對高中生審美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概念,探究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審美力和鑒賞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審美能力;鑒賞能力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語文教學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文學作品中的美學思維,審美觀念都值得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學習,利用文學作品滲透審美情趣,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更要通過人文底蘊的灌輸、文學精神的滲透、審美方法的傳授、創新美學能力的培育,綜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有效解讀教材,激發審美情趣
培養學生審美和鑒賞能力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因此,教師可以打造一個閱讀平臺,結合閱讀文本的文字來引導學生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應立足具體的文學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話劇是語文教材不可多得的瑰寶,其不僅蘊含著優秀的文化精髓,還具有語言幽默,情感豐富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欣賞優美話劇的同時展開對人物的遐想,在話劇的故事意境中發展創造美的能力,養成儒雅高尚的人文氣質。同時,話劇是戲劇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話劇的同時了解不同戲劇的唱法,了解聲腔美與韻律美、傳統文化的美,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欲望。以《雷雨》為例,由《雷雨》改編的話劇、電影層出不窮,教師可以在解讀《雷雨》時穿插一些話劇、電影,將精彩的片段用多樣化的方法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看待文章故事,了解《雷雨》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探索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需尋找一些《雷雨》唱段,如黃梅戲,滬劇等,幫助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擁有對不同文化審美能力。閱讀教材的美妙無法單純靠語言或者簡單的教學手段,就能表達出來,還需要讀者去深入的感悟,領悟其中的內在美,因此,在解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規劃10到15分鐘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幫助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學生主動解讀文章,理解文章內涵。
二、創造想象平臺,促進心靈感悟
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讀者去挖掘和探索,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核心素養為紐帶,促使學生通過主題內容感悟文本背后的價值,形成心靈與文字之間的動態碰撞,在互動對話中獲得審美的提升。《祝福》是魯迅的精彩的短篇小說,教師可以以《祝福》為起點,將學生帶入文本的世界中去,重新解讀落后的時代背景下封建思想的荼毒。同時與祥林嫂展開“對話”,引導學生用續寫、改寫的方式改變舊社會的黑暗,幫助學生從祥林嫂的悲苦中感悟當今社會的幸福生活。教師可以配備凄慘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盡可能的去感受祥林嫂的悲苦,更深入的想象課文的情感美。或者教師可以有效依靠教材來營造具體的情境,通過閱讀情境打造想象平臺,并且合理運用多媒體、音頻、視頻等,全方位打造優美的文學世界,帶領學生感悟作者的審美理念,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美,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良好習慣。
三、實踐鑒賞感知,培養創造能力
眾所周知,實踐得真知。因此閱讀教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要深入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高中整本書閱讀書目《鄉土中國》,結合家鄉的文化生活,讓學生就家鄉的生活現狀展開調查。在實踐調查中獲得對家鄉文化建設、家鄉經濟發展的新認知,結合當前家鄉的建設情況,對比作者在書中描寫的情景,感受《鄉土中國》對中國鄉村,中國社會描寫的藝術,感受其中語言的美妙。在高中階段,不乏有類似于《鄉土中國》這一類的經典但難以理解的作品,這對高中生審美和情感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考驗。因此除了聯系實際生活之外,教師也可以有效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將自己對閱讀的感悟以及審美體驗用文字記錄下來,教師可以收集學生對內容的感悟和對情懷的體驗,并利用朗讀會,黑板報的形式鼓勵學生,有效調動學生探索和體驗美的欲望,同時讓學生產生對美的追求和發現美的成就感。學生自己動手記錄美,觀察美,長期的文學積累,勢必會成為學生審美情操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寶貴財富。
四、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概念提出的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原則,關注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通過引導,幫助學生親身經歷美,帶領學生感受美,引導學生觀察美和發現美,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充分的記錄美,創造美,使語文的美的內涵得到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徐珊珊.?立足核心素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8,?000(010):158-159.
[2]張淑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0,?000(038):47-48.
[3]張小榮.?強化拓展閱讀教學?提升閱讀審美鑒賞[J].?文學教育,?2020,?000(009):P.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