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潭 張傳金 張行 付紅
摘要: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從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生搬硬套、眼光短淺,到可以從工業機器人專業發展高度、制定課程思政目標,抓住課程思政的重點和難點,以此設置層次性、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的體驗感,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專業課程以及思政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通過專業教師的研究和對學生的指導,從而提升高職學生精神面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主要結合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工業機器人認知課程思政背景,分析了工業機器人認知課程內容,探討了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業機器人認知;教學改革;專業課程
1課程思政的意義與工業機器人課程思政背景
1.1課程思政意義
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的三觀的正確性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和發展,高職院校應肩負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責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果一味采用傳統說教的方式,無法提升教學效果,也不能實現目標。因此,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不斷創新課程思政,利用一切教育機會,不斷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在各個環節中滲透,從而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從一點一滴小事中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最終達到根本上的改變,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2工業機器人課程思政背景
課堂教學是思政教學的主要渠道,應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效果,采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針對當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思政課程的需求,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以提升責任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與其他課的學習形成協同效應。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落實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思想理念,其中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專業是重難點。結合制造業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在互聯網、新媒體等發展過程中,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在機器人專業課程中,應正確面對機遇和挑戰,在深化機器人應用技術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融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工業機器人技術課程思政建設內容
工業機器人技術課程主要讓學生掌握工業機器人的特點、分類、工作原理、技術以及組成,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方法、工作流程等進行掌握,還需要讓學生掌握工業機器人的操作、工作站設計等實際應用技術。在工業機器人技術課程教學中,應涉及課程思政內容,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關心科技、勇敢探索等優秀品質,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觀塑造有機結合起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1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在工業機器人技術課程中,每學期在導課環節都會涉及到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列舉我國古代出現的類似于機器人的裝置,弘揚民族主義精神。比如,古代魯班發明的“會飛的木鳥”,可以在空中飛行三日;漢代張衡發明的記里鼓車,利用機械結構和齒輪原理可以幾下行進的路程;三國時候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利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運送軍需物資。在對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歷史講述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自豪感,對中國人民的智慧感到由衷敬佩,感受人們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無畏勇氣,培養愛國主義,樹立責任感與使命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感與自豪感,勇于承擔時代的使命,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
2.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通過對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介紹,分析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當前的發展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工業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市場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多,對于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我國機器人技術并沒有處于領先地位,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介紹工業機器人在發展中核心零件受制于人的故事。如在工業機器人減速零件,被日本實施壟斷政策,而我國自身的減速器性能欠佳,因此不得不購買日本產品,從而使得我國的企業受制于人。隨著我國在加速器方面不斷研究,開發出各方面性能和指標都非常優越的產品,甚至有些指標超過日本產品。雖然獲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很多減速器核心零件依然需要從國外進口,無論從價格、供應等方面都要受制于人。通過對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和發展歷史的講述,激發學生發憤圖強的信念,從自身做起,制定長期的發展目標,將自身的發展與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結合起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做出貢獻,對學生的愛國精神進行培養。
2.3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通過對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的分析和研究,對學生思想意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提升。在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課程中,還可以融入“工匠精神”故事,使學生尊重自己的職業,可以在勵志在機器人行業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持之以恒。在機器人作業過程中,精準作業點屬于基礎性工作,工作非常枯燥,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難做到非常精準,造成碼垛的物體比較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感動中國”故事,“大國工匠”系列節目,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受到這些“工匠”的感染和啟發,從而在學習和工作中,可以發揮吃苦耐勞,嚴謹、專注的精神,提升自身的作業操作能力。
2.4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工業機器人自由度,是指物體相對于坐標系進行獨立運行的數目,因此在確定機器人自由度的時候要強調運動的獨立性。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強調在追求自由過程中不能只要自由,還要獨立,將自由與獨立相結合,使學生可以通過辯證的思想來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時候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2.5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在學習工業機器人選型過程中,主要結合機器人的傳感器性能以及自由度進行選擇,當前雖然機器人的自由度越多就越靈活,但是相應的成本也會不斷升高。因此在選型過程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型。另外,傳感器在選擇過程中,靈敏度越高,穩定性會不足,從而造成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不穩定。在課程中應對學生強調機器人選擇的科學性,不僅要滿足需求,還要降低成本,使學生可以形成生態節約的理念。
2.6加強學生的職業責任心
教育學習工業機器人,在管理與維護過程中可以引進事故案例進行。如某企業生產線上利用工業機器人,在操作過程中將薄鋼板傳遞到工人手中的時候,將工人手割破。因此,指出了在工業機器人操作過程中,安全性的重要性,一定要按照規范操作,使學生可以提升職業規范和職業責任感。
2.7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對學生介紹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拓展知識,機器人在測溫、消毒、配送、導診、加工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從而避免人工操作造成的感染、受傷、腐蝕等,也極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員將的負擔。通過機器人應用技術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到技術革新帶來的好處,認識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造福人類,從而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教改思路
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教學中,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自動化應用、工業控制等相關知識,使學生可以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將學生打造成為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工業機器人核心課程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思政理論課程聯系還較為薄弱,因此應不斷挖掘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中的思政元素。
3.1確定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在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可以將學科與人文進行有機的聯系,構建無形的橋梁。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工業機器人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課程思政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尋找兩者的連接點,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立德樹人為目標,樹立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個人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從而制定工業機器人專業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責任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如何解決問題,制定詳細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工業機器人專業技術核心課程思政目標。在實際教學中,以工業機器人認知課程作為專業平臺課程,在課程中融入一些家國情懷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當前的科研成果,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對民族和國家的自豪感、信任感。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課程中,學生第一次進行實踐操作,心中會產生一定的波動,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在課程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對學生人格、品格健全的相關思政內容。在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以及仿真編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編程方法也多種多樣,具體的衡量標準、編程方式等問題,與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在課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品質的內容,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在工業機器人裝配與調試中,學生必須掌握安裝與調試的相關能力,并對機器人出現的各種故障可以進行診斷和維修,這就需要學生具有善于觀察,及時總結,不斷思考的能力,對學生的品格、智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在課程中融入一些品格教育,滲透思維拓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機器人工作站系統集成中,將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融合起來,學生需要靈活掌握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因此應加強學生的科學精神方面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探索精神。對于不同的課程,課程思政目標與側重點不同,但是每門課程都可以在專業課程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目標,使學生可以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2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
在工業機器人專業核心課程思政目標確定之后,需要進一步細化到每節課中,使學生可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接受思政教育,并認同這種觀點,教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作為專業課教師,應熟悉思政理論,掌握思政知識,從而在對學生滲透思政知識過程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其次,構建課程思政資源庫,教師可以挖掘圖書館、資料庫、檔案庫以及網絡上的各種思政資源,并定期對資源庫中的內容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應采取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滲透思政內容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實踐演練、表演等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可以親身體會,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升課程思政的融入效果。
3.3定期開展學生座談
課程思政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可以從思想上、行為方面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幫助學生成長。因此在課程思政方面,可以定期開展學生座談活動,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了解,也可以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和方法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反饋可以更好的進行課程思政資源庫優化,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
3.4“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課,使得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將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挖掘,提升課程的德育效果,將如何做人做事以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程中。第二,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開展主題討論活動,將課程思政內容上傳到平臺上,為學生提供討論的話題,鼓勵學生進行辯證、討論,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三,利用第二課堂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比如可以組織以“機器人對人類的利弊”“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等主題開展辯論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可以通過辯論更加明確機器人對人類的幫助。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制作機器人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可以發揮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將課程思政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結束語
總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中,課程思政的滲透還存在很多不足。為此,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不斷挖掘工業機器人應用專業技術課程中的思政源激素,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通過工業機器人歷史發展、現狀、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開展學生座談等方式,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就機器人的優勢和劣勢開展討論,增強學生的辯證能力和思維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將課程思政內容與方法貫穿于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麗娟.高職“工業機器人系統建模”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38):150-151.
[2]沈艷河,王辰思.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30):57-58+66.
[3]劉凱,李友節.工業機器人技術五年制高職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32):74-75.
[4]譚娟.“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編程技能實訓”漸進式項目設計[J].南方農機,2021,52(14):141-143.
[5]李先山,胡天讓,孔祥.基于校企合作高職工業機器人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農機,2021(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