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菊
摘要: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師必須強化與培育的關鍵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從語言與思維兩個層面培育學生的能力,還要從審美與文化的視角切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以此作為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協同發展的基石。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開研究,并探析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中滲透語文學科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讀寫結合
在初中階段,語文素養主要分化為四個板塊的內容,教師應通過課程內容的整理、教學形式的調節、語言載體的設置以及活動手段的應用等多元角度入手,才能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素養的滲透與浸潤,讓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水平。
一、基于語言建構,強化語用能力
不論是讀的過程還是寫的要求,語用能力都是學生成長的基礎所在,而這就需要學生建立語言建構的學習機制與程序。教師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通過積累、梳理、整合等方式,完成知識到思維,思維到邏輯,邏輯到應用的學習進程,從而形成具備個性化經驗的表達習慣,能夠在說或寫的過程中找準獨具匠心的特點、手法以及情感表現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課中,筆者就設計了具有遞進關系的三個學習環節。首先,學生需要自主完成閱讀過程,對文中的生字詞進行記錄標注,同時概括總結每個段落的大致含義,進而整理故事情節,將課文進行分段處理,找到每一階段表達的情感。其次,要求學生深化閱讀,以文中不同的角色代入,思考每一階段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和特點,并建立小組進行探討,分析關鍵詞句的深刻內涵。最后,要求學生找出最喜歡的一個小結,并展開劇本改編活動。比如有小組選擇了魯迅先生被學生會干事構陷的情節,通過將這個小故事擴展后,在劇本中表現藤野先生、魯迅、干事以及其他學生角色的性格、語言特點、神態、行為等,由此既提高了學生對語言能力的運用水平,還為學生們提供了課堂劇表演的活動基礎,達到了深化練習的效果。
二、把握思維發展,強化理解能力
語言思維同樣是學生讀與寫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生建立清晰的表達邏輯,掌握語言的規律和約定俗成的習慣,另一方面需要學生擁有高度發散的語言想象力,能夠通過獨具特色與不同視角的修辭、描寫手法等方式完成靈動的表達效果。
例如在《散步》一文中,筆者發現作者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表現了三段遞進的情感內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筆者也利用三個遞進緩解展開引導。首先,在初步閱讀完成后,筆者要求學生思考本課表達的情感,學生可以輕松回答其表層內涵,即對親情的表現。其次,要求學生進行細節閱讀,針對文中出現矛盾時的部分進一步深化理解,并由此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親情出現矛盾時的人性抉擇。
三、關注審美能力,提高鑒賞意識
語言不僅具有其基礎表達的功能性質,同時也有其獨特的美感屬性,因此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在語言與文字中感受審美,進而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展現漢語言的美與魅。
例如在《雨的四季》這課中,作者在描寫雨景時通過文字構建了一幅幅畫卷,不僅畫面感強烈,而且文字優美,風雅潤性,讓讀者產生萬千思緒。筆者在本課的教學中就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其表達方式與特點。首先以句子仿寫為基礎,讓學生仿寫作者的表達方式或修辭手法,并通過學生相互交換評析的方式進行調整修改。其次則要建立主題完成寫作,比如可以采取《四季的風》《秋天的葉》等方向,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審美練習。最后,筆者還會讓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作品與創作思緒,讓學生在集體鑒賞的過程中升華表達水平。
四、促進傳承意識,增強文化理解
語言總夾帶著文化,因而語文教師還必須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他們能夠透過文章看到其背后呈現的文化現象,并能夠體會和感受到其中存在的價值特征與力量特點,感受到文化的真諦與精髓。
例如在綜合性學習課程“身邊的文化遺產”中,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內容有著較高的了解情緒,筆者便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春節手工會”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寫春聯、做燈籠、剪窗花等。在該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和學習傳統春節的習俗特點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創作素材,因此筆者還會在課后要求學生通過寫作記錄本次活動課的過程與內容,并結合學生對春節的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態度與觀點。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需要應對素養建設而全面改革,教師不僅要注重讀與寫之間的深化結合,還要在結合的形式、內容與屬性上建立與學科素養的深度聯系,進而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培育學生的素養,以此讓學生擁有更加突出的學科素養與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石瑛.讀寫結合,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語文天地,2020(08):53-54.
[2]馬貴玲.淺談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19(3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