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起鋼琴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當屬鋼琴伴唱《紅燈記》,它的成功為中國傳統音樂和鋼琴都探索出了新的發展道路。以鋼琴伴唱《紅燈記》為具體實例,闡釋了鋼琴“介入”中國傳統音樂演奏教學的理據及其構想,希望能促進鋼琴“介入”傳統音樂的演奏教學。
關鍵詞:鋼琴“介入”;中國傳統音樂;演奏教學
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進入21世紀之后,鋼琴已經逐漸在中國得到普及,很多家長更是將鋼琴演奏作為孩子的興趣課之一。
鋼琴與中國傳統音樂最有名的結合是鋼琴伴唱《紅燈記》,其由音樂作家殷承宗于20世紀60年代創作而成。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鋼琴被當作資產階級的象征,雖然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但殷承宗沒有因此而放棄鋼琴,反而是將鋼琴和京劇相結合進行了全新的藝術嘗試,令鋼琴在中國音樂舞臺上大放異彩。
1967年,殷承宗創作了《沙家浜》中沙奶奶斥敵那一段的鋼琴曲,并邀請了一位京劇演員同他一起進行演出,反響非常熱烈。受此啟發,殷承宗認為終于找到鋼琴的一條出路:用鋼琴為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伴唱。為此,殷承宗還學習了京劇,逐步開啟了《紅燈記》全部曲段的創作。1967年國慶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的演出節目中,鋼琴伴唱《紅燈記》引起了轟動。在1968年7月1日,鋼琴伴唱《紅燈記》還被作為建黨47周年的特別獻禮向全國廣播。這種全新的鋼琴演奏方式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為鋼琴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實施鋼琴“介入”傳統音樂的理據
殷承宗創作的鋼琴伴唱《紅燈記》獲得強烈反響之后,鋼琴作家和京劇作家都受到了很大觸動,自此之后,不僅是京劇作家開始探索鋼琴“介入”的發展道路,其他中國傳統音樂也從中得到了很大啟發。可以說鋼琴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既可以為傳統音樂注入新鮮血液,也能夠為鋼琴謀得“重生”之路。
(一)鋼琴“介入”使中國傳統音樂和鋼琴迸發新的生命力
鋼琴是西方“樂器之王”,中國傳統音樂種類頗多,又各有特色,二者看似屬于毫不相關的領域,但是殷承宗卻巧妙地把鋼琴和京劇相融合,創作出了鋼琴伴唱《紅燈記》。這一作品十分成功,不僅挽救了鋼琴在中國的生命,而且也讓京劇煥然一新,可謂是為彼此都帶來了新的生機。
不論是對于京劇,還是對于其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形式,都可以效仿鋼琴伴唱《紅燈記》的創作模式,先選取其中一段進行創作嘗試,根據觀眾反響來進行下一步創作設計。這一改革措施的施行,應由官方倡導,吸引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參與其中,像殷承宗一樣深入研究京劇與鋼琴,仔細探索二者相融合的道路和方式。鋼琴“介入”中國傳統音樂,不僅為鋼琴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同時還為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激發活力。二者的結合既能擁有傳統的根,又能生出時代的魂,鋼琴發展天地會越來越廣闊,傳統音樂改革也會越來越順暢。
(二)鋼琴“介入”有助于烘托藝術氛圍
鋼琴相較于其他樂器,具有一個明顯的演奏優勢,那就是可以演奏多聲部織體,而這也正是很多傳統音樂演奏所不具備的。加入鋼琴伴唱之后,傳統音樂中的這一不足被很好地彌補,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渲染得更加到位,矛盾表現更加突出,能夠超越傳統音樂自身的藝術烘托效果。例如在《紅燈記》中有一段《雄心壯志沖云天》的唱段,這一段節奏緊湊、氣氛緊張、沖突明顯,感情上給人一種悲涼壯烈的沖擊感。鋼琴伴唱恰好能夠很好地發揮和聲張力,通過不同和弦的選用,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和藝術氛圍的升華。除了這類情感表達,鋼琴伴唱傳統音樂還能烘托出其他藝術氛圍,同時找準感情基調,對于傳統音樂演奏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實施鋼琴“介入”,能夠讓傳統音樂不管是在旋律的起承轉合上,還是在情感氛圍的渲染上,都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令觀眾沉入其中,帶給觀眾美好的音樂體驗。
(三)鋼琴“介入”具有創新力和改變力
鋼琴是西方樂器,具有很強的西方風格,而傳統音樂更是土生土長的東方藝術,將二者結合本身就是一種全新嘗試,在想法和實踐的各個環節上都展示著新與變。就像鋼琴伴唱《紅燈記》的成功,不僅在于京劇的全新演繹,還在于將鋼琴融入京劇演奏之中所做出的鋼琴彈奏手法的改變。其他傳統音樂也可以借助鋼琴音域和音調的優勢,提升藝術效果。另外,鋼琴伴唱傳統音樂要保留傳統音樂的本身特色,就要對鋼琴演奏做出相應調整和改變,這為鋼琴演奏拓寬了思路,使其迸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實施鋼琴“介入”傳統音樂的教學構想
鋼琴伴唱《紅燈記》的成功是一種現象級的藝術成果,不僅為鋼琴找到了一條與傳統音樂融合發展的新道路,還為我國鋼琴教學啟發了新思路,同時為中國傳統音樂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走傳統與創新并重的傳統音樂改革道路,提高鋼琴“介入”化教學應用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劇種。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黃梅戲、越劇、評劇、豫劇為主的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這些戲劇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鋼琴與之不同,它是西方音樂的代表。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殷承宗用鋼琴伴唱《紅燈記》證明了藝術的共生關系。然而在完整版鋼琴伴唱《紅燈記》問世50多年以來,鋼琴教學一直停留在西方音樂為主的階段,無論是在音樂認知,還是演奏習慣上。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娛樂活動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傳統音樂受到的關注不如以往。尤其是傳統戲劇迷的嚴重流失,令戲劇市場越來越小,發展越來越弱,如何讓傳統戲劇回歸到大眾生活,培養新一代的中國傳統戲劇迷是各大戲劇今后發展道路上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梅蘭芳對這一問題的總結非常精辟,那就是“移步不換形”。也就是說,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道路既要傳承其內在精粹,又要吸收時代元素進行包裝;既要在表演內容上堅守文化的根,又要在表演形式上追上時代的魂;既要對內固守本源,又要對外不落窠臼。不管是鋼琴還是其他傳統音樂,其所表達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用音樂傳遞感情的要領,就能帶給聽眾一場視聽盛宴。因此,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推廣鋼琴“介入”,是可行且必要的,這為鋼琴在中國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的同時,也能讓京劇、越劇等中國傳統音樂與時俱進,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二)以傳統音樂為素材,加強對鋼琴教師的培養
要改變當前鋼琴與傳統音樂界限清晰的現狀,就要從學生著手,而學生的知識主要來源于音樂教師。之所以很少有教師能夠傳授有關于鋼琴“介入”傳統音樂的技巧與能力,是因為教師本身就不具備這方面知識,或者教師面對新的形勢缺乏求新求變的意識。因此,為教師制定相對應的培訓計劃,對于鋼琴“介入”傳統音樂的教學有很大幫助。如果每一個鋼琴教師都能像殷承宗一樣,為了創作鋼琴伴唱《紅燈記》,深入學習京劇,以實現鋼琴和京劇的有機結合,那么不管是教師自己還是其所教的學生都能夠在鋼琴“介入”傳統音樂的藝術事業上有所突破。
(三)選取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完善鋼琴教材
實施鋼琴“介入”傳統音樂教學不僅要在教學理念和教師素質上下功夫,還要注重鋼琴教材的完善。鋼琴伴唱《紅燈記》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殷承宗做了很多創新嘗試,不管是用鋼琴代替京劇中的管弦音樂,還是根據具體角色采取不同彈唱手法,對于鋼琴教學都是珍貴的素材。另外,諸如《南國印象》等經典鋼琴組曲也是考驗學生基本功的必選曲目。應組織鋼琴教育家和傳統音樂作家共同選取有代表性的鋼琴曲目和傳統音樂選段編寫鋼琴“介入”傳統音樂教材,為鋼琴“介入”教學提供正確的指導。
三、結語
總而言之,鋼琴與京劇二者的結合為西方樂器和中國傳統音樂的合作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音樂的情感共鳴不分國界,在傳統音樂面臨現代多重種娛樂方式沖擊的當下,應主動求新求變,既要保留其精髓,又要善于汲取外來文化的優點,博采眾長才能行穩致遠。實施鋼琴“介入”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不僅是傳統音樂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也是拓寬鋼琴在中國發展道路的有益嘗試,因此,做好鋼琴和傳統音樂的融合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齊楠.淺析鋼琴伴唱《紅燈記》的創作與演奏[J].北方音樂,2018(15):82,132.
[2]潘麗娜.鋼琴伴唱曲《紅燈記》的戲劇因素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5):51-52.
作者簡介:滕明薇,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鋼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