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推動農村教育體制創新,更能將其培育成為農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加速鄉村振興步伐,推動農業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文章闡述了農村職業教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機理,分析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并從制度保障、技術技能、產業發展、教育配套和區域協同五個方面探討了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以期達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揮作用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農村經濟發展;機理;現實路徑
[作者簡介]梁龍鳳(1979- ),女,黎族,貴州貴陽人,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貴州? 貴陽? 550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貴州省教育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職業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0GH009)和2021年貴州省理論創新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ZLCLH20214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2-0051-07
一、引言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頒布,黨和國家為職業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總體性要求。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農村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和服務的平臺,其改革和發展不僅是教育自身的需要,也是順應新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更是加快農業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和應對國際技術競爭的重要“抓手”。農村職業教育擔負著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重擔,需要不斷適應我國教育環境和經濟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全面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的新發展階段,作為農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平臺,農村職業教育必能激發農村經濟更大活力。一是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農村教育改革和機制體制創新的試驗領域,有利于形成適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發展格局下的農村教育、經濟、社會各項體制機制的聯合發展;二是作為農村地區教育跨度性最大和覆蓋面較廣的教育模式,是教育融入產業,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典范。
農村職業教育是能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建設服務的教育。在教育領域上,農村職業教育涉及“三農”領域的教育,這種教育形式對農村人口變遷、經營管理、技術環境、文化傳承都有著重要影響。從教育對象上,農村職業教育是針對農村地區人口和城市能為農村服務的轉移人口的教育,受教育的程度和類別相對傳統教育面擴大,且受教育者的技術技能能夠很好地滿足現代農村社會經濟服務的要求。從教育服務經濟發展上,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是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職業教育是我國農村人才振興、經濟發展和技術變革的支撐,農村職業教育可利用廣闊的職業教育理念與產業對接發揮外溢效應。同時,以職業教育改革為契機,不斷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獨特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各項要求落實,能為現代化農村教育建設提供保障。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村區域的產學研融合還較為薄弱,但多年來在農村人才培養、農業技術提升、產業布局改變、農民素質提高等方面的努力,為教育融入現代化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對農村職業教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極化和擴散作用機理進行闡釋,進一步分析農村職業教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境,提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職業教育聯動路徑。
二、農村職業教育推動鄉村經濟振興的內在機理
我國40多年農村經濟改革的空間格局,是由農業農村產業及產業群作為增長極不斷推動所形成的,這一變遷符合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的“發展極”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關于資金、技術、人力、設備等相關發展的論述。當前我國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依靠產業及產業群的增長方式已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求,黨和國家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完善農村產業體系作為新時期農村經濟增長的核心,產業發達無疑將成為引領農村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特殊極。農村產業興旺將與農村人口布局、經濟規模和產業集聚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和人口環境協調發展。根據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區域空間點、線、網絡和域面相關表述,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具備農村教育機制體制優勢和政策紅利的增長極,將產生多方面效應:一是農村職業教育“科教新農”模式和“知識+技能”培養方式,降低了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產品、市場等要素的進出成本,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要素流動,提高生產效率,強化資源有效利用。二是“涉農”技術的深入開發和廣泛應用,使農村產品成本降低,有利于促進地區產業集聚。三是農村產業興旺不只依靠農村市場,現代化城市也是巨大潛在市場,隨著產業體系重構、結構優化和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新產業體系、新發展態勢的規模效應和經濟集聚的形成。作為增長極的農村職業教育,在不斷改革調整中發揮自身優勢,在極化和擴散作用下,產業群及產業集群的多軸聯動效應形成,推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一)農村職業教育的極化作用
農村職業教育的極化作用在于:一是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增加,生產力提高,農村產業成本降低,規模效應帶來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競爭力增強,形成新的規模再擴大效應,職業教育增長極增強。二是引發農村聚集經濟,能夠引起資金、技術、信息大規模集聚,不斷促進農村產業結構改變,加工業、商業、金融業、手工業和科技業迅速發展,不同行業、產業集聚并相繼推動各行各業間的合作與融合,區域產業鏈重構,農村區域競爭力增強。
隨著農村交通運輸業、物流業、信息系統、安全體系建設不斷加深,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在農村快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極化空間范圍上也更加多樣和廣泛。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極化方式可能會出現多種形式并存:一是通過受教育,技術技能不斷提升,農村產業及產業群直接向農村職業教育極化;二是傳統層級式極化,農村環境改善,農村地區產業及產業群向城市極化,城市產業群再向農村職業教育極化,極化逐級遞進;三是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體制機制優勢,城市市場中各種產業不斷向農村職業教育極化。
(二)農村職業教育擴散的作用
農村職業教育通過一定時期快速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又一核心,通過“產業波及效應”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農村教育新興增長極,在政策支撐、技術能力培養下將產生以下作用。第一,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需要人才、技術、資金支持和自身資源擴大,才能不斷發展和壯大,進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第二,農村職業教育在某一核心產品、特色產業的技術提升能改進和帶動區域產業、地區經濟發展,促進這一產業向中心地帶、大城市轉移,進而促進相關產業轉移,形成“外溢”效應。第三,國家全面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出臺職業教育、產業發展政策法規,干預農村人力資本引發產業極化,增加強化作用的擴散,減少過程極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村與其他區域相互聯動,推進地區間協調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擴散上也與極化方式相近。一是技術提升后農村職業教育呈現跨越式擴散,直接擴散到農村產業及產業群;二是常規性層級擴散,由農村職業教育向城市產業群或產業集群擴散,城市產業及產業群再向農村擴散;三是農村職業教育為尋求發展平臺,直接向城市產業市場擴散。
(三)職業教育在極化和擴散作用下的發展過程
農村產業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是極化和擴散共同作用的結果。階段不同,極化和擴散強度也不一樣,二者強度不斷變化,農村產業與職業教育發展不斷更替,逐步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趪饨逃苿咏洕l展的成功案例,農村職業教育在推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可能經歷四個階段的變化。
1.人力資本改善期。農村職業教育極化作用大于擴散作用,極化作用迅速增強,擴散作用開始減弱。在此階段,農村職業教育在改革發展的政策優勢下,通過技術技能教育強勢極化,汲取其他領域人才、資金、技術要素,技術環境改變,人力資本改善,教育實力發展。在“新農科”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下的“涉農”制度、自然資源、勞動力等優勢,不論是教育強勢增長極的農村區域,還是落后、經濟較薄弱的區域,農村職業教育都將釋放強大的極化作用,且迅速增加,遠遠大于擴散帶來的影響,但擴散作用持續時間可能會長于極化作用。
2.技術能力提升期。職業教育極化作用在前期增加基礎上,持續大于擴散作用帶來的影響,發展邊際效率遞減,極化作用逐漸減弱,擴散作用逐漸增強。隨著技術能力對產業不斷極化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整體發展達到很高水平,經濟環境改善,技術能力提升,經濟較薄弱的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帶來的擴散作用逐步大于極化作用,推動社會協調發展。對于教育強勢增長地區擴散作用仍然小于極化作用,但開始減弱。
3.生產效率提高期。職業教育發展,擴散作用開始大于極化作用,資源整合、技術技能提升、產業與教育不斷融合和集聚,農村職業教育空前發展,給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大于其他形式,形成引領農村經濟發展新態勢。農村表現出生產效率提高,產業更加集聚,城市產業開始向農村擴散,逐步帶動農村經濟協同發展。
4.農村產業興旺期。職業教育極化作用與擴散作用強度趨于相等,作用均衡。農村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城市與農村間經濟發展差距將逐漸縮小。農村產業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趨于平衡,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和產業集聚較為合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實現。
三、農村職業教育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困境
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發展和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紅利高地,也是農村教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增長極,在推動農村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困境。
(一)相關制度體系尚未健全
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個性化教育,一般教育制度體系對其改革發展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尚未有明確制度進行規范。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政府發揮主導性作用,農村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融合,需要政府對相應規章制度進行及時調整。制度建設不完善,導致部分重要決策、部署和相關措施無法及時實現,延緩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二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缺乏統一制度保障,在頂層設計上雖然先后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但缺乏相對全域化、精細化、具體化和具有側重性、可操作性的流程和制度,缺乏針對農村職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的戰略部署,更缺少教育資源向農村產業、人口集聚區域集中的措施。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的地位、操作流程和與產業融合模式沒有形成,制度建設面臨著經濟、技術和人才限制。一是當前政府不夠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對經濟的統一規劃;二是教育與產業管理部門未能實現產業需求與教育人才供給對接;三是人才再培訓制度未融入產業發展各項經濟政策中,農村人才管理的創新體制尚未納入創新發展。
(二)技術技能應用能力不強
技術技能服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農村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職業教育的擴散作用與技術技能服務創新能力關系緊密,提高技術技能服務水平,提供高效的技術技能服務是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鑒于農村現有教育現狀,技術技能上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技術技能水平較低,體量較小,且發展滯后,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技術技能服務體系。根據統計數據,農村地區從事專業技術的工作人員占職業就業人員的1.8%,與城市的15.6%、鄉鎮的9%有較大差距。二是技術技能類別不均衡。從農村就業人員看,70.3萬專業技術人員中的80%為初、中級職務,60%以上為教學和工程人員,其他領域和行業不足20萬人,農村經濟社會服務業緊密相關的技術、科研、金融、法律人員僅為7.1萬人。三是農村職業教育在技術技能上的創新發展力缺乏。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主要依賴于為城市建設輸送工人,技術技能創新能力培養極低。
(三)教育價值鏈較為薄弱
2019年高職“百萬擴招”,擴招帶來的規模擴大和價值鏈體系發展帶動了地區就業和經濟增長。而農村職業教育卻未能享受招生規模擴大帶來的紅利,招生規模擴大帶來的資源、質量、師資等內部價值鏈和生源、實習、就業等外部價值鏈未能有機聯結,發展仍然緩慢。較為完善的校企合作價值鏈不高、經濟性較弱,給企業和農村職業教育帶來的實際價值不大。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從辦學規模上,高職增加5所,中職減少了151所,中職院校處于農村職業教育鏈底層,學校減少意味著農村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逐漸斷鏈;招生人數和師資上,新增高職招生人數114.7萬、中職43萬,增加比例為31.1%和7%,而專任教師比例增加分別為3%和1%,生師比上升,導致教育教學質量堪憂;從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來看,2018年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學生占畢業生人數的75.5%,2019年為71.9%,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下降,反映職業教育和產業鏈對接職業資格下降。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價值鏈和外延價值鏈都還較為薄弱,協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應避免從擴大招生規模弱項入手,而應從主動改善農村職業教育質量和進行產業規劃著手。
(四)產學研效果不明顯
產學研作為職業教育的強大動力,是聯系教育和產業的關鍵,也決定著農村職業教育能否實現區域產業有效聯動。目前,在產學研融合發展上主要以校企合作為主,受制于條件限制,學校更多考慮“知識+技能”培養模式,往往是迎合企業當前人才需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實習實踐,主動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管理不多。隨著農村產業發展,高層次技術型人才需求不斷攀升,原有的產教、校企合作模式促進作用效果不明顯。據《中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報告(2017)》統計,企業兼職教師接近11萬人,學校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計40多萬人,受制于校企共建主體、價值差異影響,企業教師服務教育僅為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1/4。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農村產業鏈狹窄、產業服務能力不強、產業融合率低、價值開發不充分,這直接影響了農村產業與職業教育聯動。近年來,由于鄉村振興與產教深度融合戰略實施,農村產業和人員流量增加,農村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更顯迫切,已經逐步顯現出技術推動產業不足的問題。長期發展來看,伴隨農村地區產學研加深,可能影響到產業和人才流動以及產業帶動農村企業服務業發展。
四、推動鄉村經濟振興的現實路徑
(一)健全制度保障,優化教育環境
建立透明、公開、穩定的制度體系,有利于形成良好教育環境。農村職業教育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基礎,也是擴散作用發揮的關鍵。一是堅持制度保障的理念,農村職業教育要最大程度地擴大“涉農”和“新農科建設”理念,增加農村產業、涉農學校和涉農專業相關合作制度的建立,減少政府過多干預,構建良好制度環境。二是產業和教育要主動適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逐步適應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和產教互融的發展要求。三是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堅持制度引導,從四個方面建立教育制度體系。第一,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改革開放新高地,需要政府充分賦予企業和學校合作辦學的自主權。第二,地方政府要拿出改革發展的決心和勇氣,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根據產業發展狀況和特點,尋求與職業教育的價值對接點,及時制定、調整相應規劃制度和試錯容錯機制,建立和完善考核管理體系,解決教育、產業和企業的后顧之憂。第三,充分借鑒發達地區制度保障經驗,明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融合發展制度,改善產業、教育環境,加快建立產教、產學研合作鏈接體系,制定合作準入標準,吸入產業資源和企業資本融入職業教育中,探索建立合作責任清單模式和有序合作管理體系。第四,加強地方全面一體化建設,推進“教育—產業—經濟”一體化發展機制建立。
(二)打造技術技能平臺,塑造能級優勢
打造農村職業教育高端技術技能平臺,培養農村高級技能型人才,滿足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塑造極化優勢,依托現有產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基礎,充分利用教育、產業制度優勢,形成重要產學研極化中心。推進農村職業技術研發中心、技術技能改進中心、技術與產業轉換中心、國際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建設,吸引內外技術技能研究者、管理者和實踐者,為農村高端技術研究和產業轉化注入新活力,為“教育—技術—產業”結構打下堅實基礎。探索技術技能產學研合作責任清單管理制度,逐步放開企業參與“涉農”院校和專業的條件限制,提高產業、行業、企業服務教育的主動性,讓產業主動“深度融入”職業教育發展中。發揮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涉農”院校和專業優勢,打破農村職業教育地域限制,探索新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與東部地區、發達城市同質性產業充分互動,促進產業技術經驗交流;與職業教育差異化地區市場共同構建學生導流機制,推進農村資源合理分配,強化職業教育服務于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生活性服務業、鄉村傳統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提升職業教育多元發展。構建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相結合的綜合平臺,強化與發達地區企業對接,引進相關企業設立農村分公司或對口支援機制,升級農村產業,提高吸引力,使農村流動人群轉化為長期居住人群。加快農村產品博覽平臺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產業影響力,逐步開展與大城市農業產業和企業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吸納技術技能高級人才,強化農村產品博覽場所建設,以擴大農村產品影響力。推動農村職業教育與產業、產品的關聯和創新,正視職業教育在產業、產品創新服務中的短板,強化相關技術技能型特色學科建設,積極引進農村高級人才,設立農村產業、產品研究中心、積極探索“農產品—農村產業—職業教育”研究模式,加強職業院校、高等院校 “涉農”專業和學科建設,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共同研究“涉農”產業問題,提升科學技術底蘊,發展特色技術。
(三)構建產業發展平臺,強化服務能力
農村職業教育最大的發展動力來自區域產業發展平臺構建。農村產業利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制度優勢形成產業和資金洼地,搭建農村產業發展平臺,加快農村產業鏈體系構建和資金鏈體系整合,強化與國內發達城市、先進產業合作及金融市場連接,依托現有教育價值鏈,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產業鏈,強化農村資金引領作用,拓展市場鏈。在農村設立城市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分支,在農村市場需求帶動和政策扶持下,主動探索新型農村服務業為主體的快速發展體系。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產業發展經驗,推進農村產業集聚,推動農村加工業、服務業地區空間集聚。農村資金是貨物的重要連接點,農村產業發展必須依托金融業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培養、引進農村金融專門人才,創新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產業考核機制,提升金融服務產業質量。推動農村高端產品、特色產品平臺建設,拓展農村產品市場鏈,以差異化為理念,形成與國外、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錯位發展態勢。借鑒成熟地區產品貿易經驗,培養、引進農村產品相關人才,打造農村產品、資源交易中心,逐步推進農村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和規范。完善服務功能,加快產業、技術、教育、文化知識產權和技術平臺建設,吸引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強化輻射能力,強勢帶動區域產業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為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廣泛、科學、職業性要求,不斷促進教育改革和農村產業融合。
(四)搭建教育配套平臺,奠定聚集基礎
完善滿足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和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是形成重要增長極的基礎。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涵蓋了農村人才適應需求體系、職業教育內部有機銜接體系和多元化立體的全方位發展與配套體系。農村職業教育能夠滿足自身發展需要,但要進一步發揮增長中心作用,完善人才適應需求、有機銜接和多元立體配套建設,打通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滿足農村經濟社會人才需求,強化教育與產業和服務的應用聯絡,注重提高技術技能綜合應用能力。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管理部門做好行業發展狀況、所需人才的分析和預測,為人才需求發布和人才培養提供依據;同時,高校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定位、科學布局,注重“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和專業發展前景分析。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統籌協調能力,完善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系統的有機銜接。一方面統籌農村教育內部結構體系銜接,完善中高職教育、應用型本科和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機制和路徑,打破培養層次僅限于中、高職限制,培養更多高層次農村應用型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外部技術銜接體系,協調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和集團化辦學,完善利益機制,加強校企合作,注重行業指導和社會評價,確保職業教育技術技能質量提升。進一步打造農村職業教育多元立體配套建設,一是打破現有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允許和鼓勵企業、產業部門和其他民間力量參與和舉辦農村職業教育,打破政府撥款、管理包辦的模式。二是依托現有專業和課程,以學生技能培養為主,服務農村特色經濟、產業發展,加強專業、課程多元化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構建服務于農村經濟、產業急需人才實踐教學體系。三是構建以政府、產業或企業、職業院校及其他社會組織構成的“多元共治”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完善評價機制和方法,將學業評價和專業評估相結合,制定技能人才培養綜合評價標準,將全面質量管理納入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中,為教育服務經濟奠定集聚基礎。
(五)建立區域協同平臺,深化“產學研”融合
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與職業院校、高等院校、產業發展聯系緊密。從教育發展上,農村職業教育將率先與城市職業院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推進合作并形成教育與研究聯動機制,促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從產業發展上,“涉農”院校應率先參與農村產業合作,形成融合發展的農村特色產業,建立模式多樣、平臺完備的融合模式,進一步向農科院校和專業擴散,進而推動農村產業技術進步和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現代化農村產業與職業教育區域協同平臺,一是打造跨區域教育協同平臺,區域間院校通過常規交流機制、定期會議和組建研發團隊,共同設定農村人才培養創新目標,構建專業與課程組織管理、保障機制和路徑,突破區域間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壁壘限制。二是打造跨區域間產業協同平臺,由政府或管理部門牽頭,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和利益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特色產業和創新企業與發達地區成熟企業、重點產業聯合開發,組建產學研“聯合體”,依托成熟的產學研一體化融合體系帶動農村產業發展。三是構建跨區域間融合協同平臺,加強產業扶持,建設產業發展平臺,加快區域間數字化產業建設,提升融合層次。四是優化技術技能創新環境,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用性、基礎性研究和成果轉化。此外,政府要從經濟發展宏觀著眼,立足于農村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狀況和產業發展水平及經濟社會新發展時期的異質性,正視區域間協同發展命題,通過發揮農村經濟、職業教育制度高地、政策高地優勢,促進農村職業教育深化改革,構建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不同區域融入農村經濟價值鏈分工體系中。
[參考文獻]
[1]陳晶.新時代職業院校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職責新使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9(4):83-86.
[2]陳麗君,林偉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注意力測量[J].職業技術教育,2019(36):13-18.
[3]李祥,朱怡君.論《職業教育法》修訂的根本動因、實踐基礎及關鍵問題[J]. 當代職業教育,2019(2):4-10.
[4]邱金林,韋家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困境與轉型[J].教育與職業,2021(16):85-89.
[5]曲鐵華,姚旖璇.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與啟示——基于1949—2019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00-107
[6]潘曉靜.試論新時代職校教師綜合素質的新要求[J].中國培訓,2019(4):35-36.
[7]王瑜.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協同扶貧的內在邏輯、現實偏差及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3):70-77.
[8]徐海.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大有可為[N].安徽日報,2021-07-19(5).
[9]謝莉花.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基于德國的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0):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