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裕 韋大宇
[摘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探究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內在邏輯的基礎上,針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存在專業布局不合理、人才培養支撐力度不夠、科技服務能力不強以及職業培訓不夠匹配等困境,從調整專業布局、創新人才培養、優化科技服務能力和完善職業培訓體系等方面提出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實現路徑,以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助力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職業教育;鄉村產業;職業培訓
[作者簡介]梁裕(1972- ),男,廣西梧州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天津? 300354)韋大宇(1978-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廣西? 南寧? 530226)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2-0035-06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放在總體要求首位,凸顯了產業興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性。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強則鄉村強。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底層邏輯,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物質保障。目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薄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亟須全面提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
因此,探究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內在邏輯,深入剖析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圍繞職業教育的優勢提出其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路徑,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內在邏輯
1.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邏輯起點。技術是人類生存和進步的工具,人類從衣食住行到生產發展都離不開技術。從現代教育發展歷程來看,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服務性質的實踐活動,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是教育服務的一種具體的體現。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內在價值屬性,而通過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助推產業發展則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外在服務功能。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外在服務功能是通過產業對接職業、職業對接專業、專業對接學業,從而為產業發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的。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深入推進,特別是農村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急需職業教育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應包括為鄉村振興發展產業培養培訓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組織科技服務團隊解決鄉村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和科技服務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因此,全面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適應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培養培訓技術技能人才,適應鄉村振興的新技術要求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從而帶動農村經濟轉型、農業產業升級和新型農民素質提升,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邏輯起點。
2.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動力邏輯。產業發展決定了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發展反過來能夠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規格也需不斷優化調整,才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職業教育連接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供給,任何國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均需職業教育提供技術技能人才去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我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亟須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升級,特別在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不斷產生的休閑農業旅游、農耕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這對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數量、規格、質量等提出了新要求。同樣,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過程中,需要對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等進行研發,這對職業教育科技服務功能也提出了新要求。職業教育具有運用和推廣先進技術的優勢,通過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供給技術技能型人才,從而不斷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這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內生發展的動力源泉。從這個意義來說,職業教育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
3.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邏輯歸宿。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高水平人才可以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鄉村產業振興歸根結底是鄉村人才的振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各種類型的技術技能人才,不僅可以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可以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如何更好地服務鄉村產業振興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特別是現代農業產業構成的多樣性特征決定了鄉村產業振興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樣性,迫使職業教育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與此同時,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決定了職業教育對農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局限于農業生產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還需拓展到經營管理領域。在技術應用領域,職業教育承擔著科技轉化和技術傳承的重要任務,在對接鄉村振興不斷涌現的新產業、新業態過程中,職業院校科技服務團隊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推進農業技術進步。在技能培訓領域,職業院校通過定期不定期開展職業培訓的形式,為鄉村產業管理人員、產業工人以及職業農民等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相關人員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其技術技能水平。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最終落腳地還是在人才培養,只有培養大量具有“三農”情懷的技術技能人才,才能在實施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發揮其技術技能優勢,才能真正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困境
1.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鄉村產業結構對接不夠緊密。職業教育是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應該主動對接市場需求,根據產業發展不斷優化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與鄉村振興所需的產業結構之間仍然存在對接不夠緊密的問題,導致專業結構與鄉村產業結構的匹配度不高。一方面,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鄉村產業振興需求不夠匹配。根據2021年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統計,中等職業教育358個專業中僅有31個是農業類專業,占比為8.66%;高等職業教育專科744個專業中僅有48個是農業類專業,占比為6.45%;高等職業教育本科247個專業中,僅有13個農業類專業,占比為5.41%。從職業教育專業布局來看,第一產業即農業類專業所占比重不到10%,與鄉村振興戰略不夠匹配,難以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設置與鄉村產業升級發展不同步、不協調。隨著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產業的發展形態不斷演化和更替,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增強對產業的適應性,構建與之相對應的涉農專業群,并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從目前我國涉農類職業院校發展現狀來看,只有部分職業院校能及時與鄉村產業發展同步調整專業結構,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未能緊密對接鄉村產業結構調整。
2.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無法支撐鄉村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職業院校培養數以萬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在為鄉村產業振興領域培養人才的規模和素質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在培養規模上,由于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院校設置和專業布局等歷史原因,全國涉農院校布點較少,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主要開設二產、三產類專業,開設一產類專業較少,導致職業院校培養涉農專業的學生數量不足。在能力素質上, 由于推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需求,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掌握生產技術的專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既懂生產技術又熟悉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當前,職業院校學生能力素質普遍存在技術技能掌握不扎實、經營管理能力偏弱等問題。究其原因,部分農業職業院校培養目標比較單一,開設涉農類課程不充分,實踐教學安排與實際農業生產結合不夠緊密,導致學生所掌握的技術技能與農業生產所需的操作能力要求脫節。此外,涉農類職業院校對開設農業經營管理類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在校期間缺乏足夠專業訓練和經營實踐鍛煉,導致既懂農業生產又熟悉經營管理的人才緊缺,難以支撐鄉村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
3.職業教育科技服務不能滿足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需求。隨著農村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在不斷深化,構建農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業產業效率均需不斷提升農村農業科技水平。
目前,職業院校科技服務鄉村產業振興能力不足,在智慧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夠強,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服務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能力有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在科技技術服務領域的綜合能力不足以保障鄉村產業振興對科技技術的需求。近年來,職業院校結合所在省市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申報創立了不同級別的科技技術創新團隊開展技術攻關,但類似團隊建設不夠普遍,特別是涉農類科技服務團隊還需進一步加強。第二,職業院校普遍存在服務智慧農業及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改造現代農業的能力仍存在較大差距,無法滿足鄉村產業智慧、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發展需求。第三,職業院校與企業校企合作不夠深入,難以建立成熟的產學研體系,特別是涉農新技術、新工藝等研究成果服務鄉村產業發展能力明顯不足,不能適應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的需求,無法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智力支持。
4.職業教育培訓不能無縫對接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需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呈現,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復雜,這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并且掌握生產技術技能。目前,職業院校的職業培訓領域體系不夠健全、職業培訓資源不夠豐富、職業培訓形式不夠多樣化,與鄉村產業振興的培訓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第一,職業院校針對鄉村產業振興的職業培訓體系不健全,職業培訓開發能力不強,職業培訓與職業證書的銜接不足,主動服務各地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職業培訓較為欠缺。
第二,在職業培訓內容和課程上,職業院校對接當地產業需求開發培訓課程和教學資源庫比較少,課程資源更新不夠及時,線上共享培訓資源不夠豐富,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農機設備操作技能、企業經營技能、企業管理技能等技術的需求,導致職業培訓與產業技術需求不匹配。
第三,在職業培訓形式上,職業院校還不能完全結合農業產業生產實際需求提供形式多樣的培訓服務。特別是在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如手機短視頻、直播等培訓形式還不夠豐富,難以滿足農民方便參與、想學能學、易學好學的培訓需求。
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實現路徑
1.圍繞鄉村振興產業鏈調整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需要結合鄉村產業發展實際調整職業院校布局與專業結構,打造高水平涉農專業群,才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產業鏈。
第一,提升職業教育院校專業設置與鄉村產業人才需求的匹配度,科學合理分配職業教育資源從而實現與鄉村產業結構的精準對接,提高職業教育的專業布局與鄉村振興產業結構的契合度。職業院校要建立對接產業調整專業的聯動機制,根據鄉村產業新變化和發展不斷調整原有專業的結構,通過及時增設新興專業等途徑滿足鄉村產業升級需求。
第二,注重鄉村產業與職業院校專業的一體化設計與銜接,建立“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貫通涉農類職業教育體系,以滿足鄉村振興對涉農類專業人才的不同層次需求。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必須隨著鄉村產業發展新趨勢對專業內涵進行一體化設計,在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中對應產業發展的不同層次需求,以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產業人才需求的緊密對接。
第三,增強職業教育涉農專業群建設與鄉村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基于我國鄉村產業結構不斷融合與優化的現狀,職業院校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不能再拘泥于傳統單一的專業建設,而是要按照涉農專業群與鄉村振興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組群邏輯和實現路徑,利用所服務鄉村產業鏈的資源與優勢,夯實高質量高水平建設涉農專業群,更好地服務具有鄉村特色的“農業種養—產品加工—旅游消費”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鏈條。
第四,職業院校特別是涉農類職業院校承擔著保障鄉村綠色生態發展的重任。在專業設置上,要彰顯鄉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優先開設“生態農業技術”“林草生態保護與修復”“循環農業與再生資源利用”等專業;在人才培養上,要培養人才重點掌握生態農業生產、綠色食品生產與加工、農業種植與環境保護、綠色食品認證的技術技能,成為鄉村綠色生態產業鏈上的重要生力軍,保障鄉村農業綠色健康發展。
2.適應鄉村振興產業新業態創新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是一種兼具教育性與職業性的教育類型。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撐。
第一,構建產教融合的多元主體辦學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構建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是目前吸引各類社會力量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職業院校通過建立健全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確立以學校章程為統領的多元化辦學治理結構,建立由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及其他社會團體共同參與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長效機制。
第二,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學校、企業和鄉村農民于一體的聯動育人機制。校企共同承接鄉村建設項目,讓具有設計優勢的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負責景觀設計或提供技術改造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企業工程師和教師帶著學生、鄉村農民一起共同開展項目施工,從而培養學生參與農業生產的實踐能力和培養鄉村農民的職業技能,形成校企合作、校鄉共建育人和企鄉共生發展的三維聯動人才培育格局。
第三,發揮涉農類職業院校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根據鄉村振興產業新業態繼續調整職業院校布局結構,緊盯新業態需要的新技術、新技能以及產生的新職業和新崗位,依托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加強涉農類專業群和課程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建設,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需要。
第四,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產業提供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呈不斷涌現態勢,非農職業院校要主動作為,適應鄉村振興產業新業態創新人才培養。例如,依托電子商務等專業,培養學生掌握電商直播等現代營銷新技術,助力農村農產品銷售;依托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等專業,培養學生掌握設計和開發農村生態旅游資源的技能,服務鄉村觀光、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現代服務業;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新專業,校企合作開發技術研發平臺,聚焦鄉村產業振興培養工程技術人才。
3.優化科技服務團隊提升鄉村產業振興幫扶能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職業院校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等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結合鄉村產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以科技推動引領農村產業升級是職業院校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
第一,職業院校要結合服務區域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實際,校企合作共同組建科技服務團隊,結合鄉村產業發展對技術的需求開展科技攻關,提高技術研究成果的適用性。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科技興農的作用,利用職業院校服務鄉村產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改進傳統農耕生產、畜牧養殖技術,提高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等環節的科技技術含量。
第二,職業院校要理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鼓勵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創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方式和創新成果轉化模式,積極發揮職業院校科技服務團隊在農業高新技術推廣轉化方面的作用。
第三,高水平涉農類職業院校要強化科技研發與創新在服務鄉村產業上的作用,通過搭建校企技術服務平臺積極參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鄉村產業振興示范基地建設。在鄉村產業振興示范基地建設過程中,高水平涉農類職業院校應該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鄉村產業振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不斷增強鄉村產業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鄉村產業內生可持續發展。
第四,職業院校要通過組建優秀的科技服務團隊為鄉村產業特別是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推動鄉村傳統農業與特色產業協調發展,探索具有鄉村特色的“農業種養—產品加工—旅游消費”產業鏈,促進傳統農業生產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好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科技特派員群體,持續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員利用專業技術優勢創辦專業技術協會或農業企業,全面提升鄉村產業振興幫扶能力。
4.完善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培訓體系。圍繞鄉村振興主導產業發展需求,職業院校可以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優勢,構建面向鄉村產業振興培訓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在培訓對象方面,主要以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從事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的生產能手、退役軍人等農村創業創新者、鄉村“兩委”成員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等為主體。對從事鄉村產業發展的人員采取學制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不斷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職業院校在提供鄉村產業相關培訓的過程中,需不斷推動職業教育與農民培訓有效銜接,探索為農民建立學位銀行,鼓勵農民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做好職業資格鑒定與培訓結業考核相銜接。
在培訓內容方面,考慮到農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既要掌握種養生產加工技能,又要兼顧掌握電子商務、品牌打造、融資等營銷管理技能的需求,需開展包括種養、加工、品牌、銷售、物流、管理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培訓。結合培訓內容,職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培訓資源優勢,根據鄉村農業產業生產和管理實際開發面向不同培訓對象的系列培訓教材和教學資源庫,并通過線上共享等形式開放培訓資料,最大限度地發揮培訓資源效用潛力。
在培訓方式方面,職業院校要考慮鄉村農業生產實際特點,結合農時和農業產業生產周期開展分段培訓,將職業培訓班辦到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生產一線,在田間地頭開展農作物栽培、農產品采摘以及養殖加工等技術技能培訓,在生產實踐中提高技術水平。在培訓手段方面,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等資源優勢,結合鄉村參與培訓人員普遍掌握智能手機操作的特點,搭建在線學習、在線咨詢、成果速遞和線上考核等線上服務平臺,為參與培訓人員提供喜聞樂見的培訓素材,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開展線上與線下巡回指導等培訓形式,強化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田真平,高鵬.職業教育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困境和服務模式[J].教育與職業,2021(9):5-10.
[2]許珂,郭可冉.“非遺”視角下民族職業教育扶貧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2):115-122.
[3]王亞南,成軍,王斌.高職教育專業組群的邏輯依歸、形態表征與實踐方略——基于253個高水平專業群申報資料的質性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1(4):84-93.
[4]梁宇坤,梁寧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表達、基本經驗與優化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6):54-58
[5]曾歡,朱德全.新時代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邏輯向度[J].民族教育研究,2021(1):74-81.
[6]王瑜.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協同扶貧的內在邏輯、現實偏差及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3):70-77.
[7]劉曉,劉婉昆.構建新時代技能扶貧體系: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職教論壇,2020(12):15-21.
[8]宋保勝,楊貞,李文,李劼,王彩霞.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及有效供給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0(5):116-124.
[9]朱德全,熊晴.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基于系統耦合的立體性分析框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3-22.
[10]吉文林,蘇治國,王周鎖,等.升級改造專業目錄? 精準服務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農林牧漁大類解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7):15-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