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林燕 潘婷婷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國際化的發展,我國涉外網絡輿情熱度越來越強烈。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內大學生思想活躍且敏感,容易發表比較極端的言論,加之高職院校管理體制不完善、應對人員能力不足、應對方法不佳等多方面原因,極易發生涉外網絡輿情,因而各高職院校涉外網絡輿情管理的難度和壓力日益增長。文章旨在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涉外網絡輿情的內涵、特征和問題,初步探討適合高職院校改善涉外網絡輿情管理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涉外;網絡輿情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040-03
近年來,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愿意來華工作和學習的外籍人員日益增多。高職院校接收的外籍教師和學生占比較大,但外籍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加上各國傳統文化差異,因此高職院校非常容易出現突發性涉外事件,且發生的涉外新聞通常很快會演變成網絡輿情,備受大眾關注。因而,如何在輿論的聚光燈下合理應對涉外網絡輿情,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輿情應對部門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涉外輿情概述
(一)高職院校涉外輿情內涵
從現代社會科學理論上講,輿情是民意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即對于公眾民意的一種綜合反映。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輿情逐漸演變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空間內,針對社會事件、人物等的發展和變化,民眾對社會事件和人物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
涉外輿情,主要指涉及外國或者外國人的輿情,我國民眾一般為事件主體,外籍人員為事件客體,事件通常發生在國內。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人們主要通過網絡對涉外輿情表示關注并參與討論。
高職院校涉外網絡輿情,則是指在高職院校發生的關于外籍人員的輿情事件,學生作為學校主體,通常通過網絡空間對涉外熱點事件開展討論,發表具有一定傾向性的言論、看法、觀點、意見和評價,并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力[1]。
(二)高職院校涉外輿情特征
當前我國正逐步進入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隨著國家不斷出臺鼓勵高校“走出去,引進來”的各項政策,各院校國際交流能力顯著提升,涉外事務也逐年增多。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沖擊、交匯下,思想較為活躍和敏感的大學生對于涉外事件容易情緒激動,發表一些較極端的言論,通常具備以下特征:
1.大量學生參與產生群體激化。高職院校學生往往年輕氣盛,并具有活躍的思想和鮮明的個性,在網絡上從不吝于表達個人觀點。當涉外輿情事件發生后,他們會在互聯網自發式形成多個“網絡社圈”,部分學生不斷輸出某些傾向性觀點,進而形成群體激化效應。
2. 瞬時傳播使得網絡輿情極易升溫。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短視頻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其瞬時的信息傳播速度契合當前高職院校青年學生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青年學生作為網絡陣地的主要參與者,在學校涉外事件發生后能迅速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輿情可在短時間內大范圍擴散并快速升級。
3.當代青年的民族情結。高校涉外輿情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當代青年強烈的民族情結。當代青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其民族情結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空想主義色彩和盲目主義色彩的一些弱點[2]。針對某一高校涉外事件的相關新聞,部分學生更傾向于對涉外事件的信息進行持續挖掘,不斷地對網上評論進行跟帖回復,部分學生言辭激烈,充滿激情,對于涉外事件的轉帖更易導致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4. “超國民待遇”標簽。高職院校涉外事件,特別是來華留學生事件非常容易貼上“超國民待遇”的標簽,從而觸動網民的國民情緒,達成一致訴求,形成嚴懲方可平民憤的局面。只要某地發生涉外輿情,其他各地便會有類似事件相繼出現,例如2019年某大學中外學生“學伴”事件輿情發生后,網絡上隨即出現一系列涉及高校留學生的輿情,這種扎堆輿情更加強化了對公眾的心理沖擊,激化了情緒。
二、高職院校涉外網絡輿情應對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網絡輿論的傳播態勢越來越復雜,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容易陷入輿情泥潭。據了解,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完善的輿情應對機制體制,日常監測工作流于表面,不具備定期的輿情研判制度,沒有專門的輿情工作體系與制度保障,危機處置的有效措施和應急力量薄弱,致使輿情產生時無法及時掌握發展態勢并迅速做出有效回應,輿情工作容易陷入被動局面。
部分高職院校已逐步建立起日常的輿情管理工作機制,但在輿情管理過程中,卻過分依賴其他院校的應對模板,反應機械,只能按程序完成信息公開的基本操作。一旦輿情發展態勢超出模板框架,便無法靈活有效處置,需要請示上級部門靜待指示。導致進入輿情“沉默期”,這段時間容易出現虛假信息的滋生和傳播,從而進一步加大網民焦慮心態,使得輿情處置更為滯后與被動。
(二)應對人員能力有待提高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負責應對涉外網絡輿情工作人員的素質總體偏低。首先體現在隊伍中有不少人員缺乏危機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要么對網絡輿情不重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么因缺乏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的能力,在輿情來臨時六神無主,慌張應對,或者應對方式武斷粗暴,容易將自身置于輿論漩渦之中。其次,高職院校針對涉外輿情的培訓普遍較少,近年來雖然國家逐步重視網絡輿論培訓,但針對涉外的輿情應對培訓卻鮮有耳聞,即使開展了培訓,參與人員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應對人員的實際經驗比較缺乏,常規的網絡輿情一般包含社會各個領域,從社會公共話題到國家方針政策,但涉外輿情因為涉及不同國家,伴有各類語言與宗教問題,需要謹慎對待,發生的頻率也相對較少,處理方式也與處理國內輿論事件有所不同,不僅要做到信息公開,還需為克服跨文化溝通障礙,與學校負責外事、宗教等事務的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另外對于應對人員的政治素養和國際交流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能合理應對涉外網絡輿論的人員極度匱乏[3]。
(三)應對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輿情事件能否順利解決取決于輿情應對的方式方法,而對于具有特殊性質的涉外網絡輿情來說更是如此。目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相關部門在應對涉外網絡輿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學性,一般表現為“反應過度”和“消極應對”兩種極端。“反應過度”是指在面對涉外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時反應過于強烈,無法合理把握邊界和底線。能否合理恰當地處置涉外網絡輿情,關乎國家的形象和信譽,因此部分應對人員對涉外網絡輿情異常敏感和排斥。有的相關部門在輿情發酵初期就采取信息管控,第一反應為“刪、封、堵”,甚至采取“欺、瞞、壓”的惡劣手段。然而事實表明,此種方式不但于事無補,還往往容易激發網民刨根問底的情緒,引發次生輿情。
而“消極應對”是指輿情應對人員采取逃避、漠視的消極態度。部分高職院校相關部門具有“鴕鳥心理”,選擇逃避現實,漠視處理。輿論面前保持沉默,以不回應拖延時間,甚至不屑于回應來面對網絡輿情的“口誅筆伐”,這種態度必然導致公眾對于高職院校形象以及其后續應對工作和教學工作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的領導干部缺乏大數據社會輿情管理應對思維,錯誤地認為互聯網是虛擬世界,缺乏權威性和專業性,因此對網絡信息不聞不問,致使事態失控[4]。
三、加強涉外網絡輿情管理應對策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提出對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重要政務輿情、媒體關切、突發事件等熱點問題,要按程序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講清事實真相、政策措施以及處置結果等,認真回應關切;依法依規明確回應主體,落實責任,確保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及社會熱點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而構建完善涉外網絡輿情機制、提高涉外輿情應對人員能力和完善涉外輿情應對方式方法,是優化涉外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完善涉外網絡輿情機制
各高職院校需建立和完善網絡輿情監測機制、評估機制和預防化解機制。及時關注廣大師生對輿情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定期收集、跟蹤與分析各個社交網絡平臺輿情信息,并建立輿情管理案例庫。只有掌握網絡輿情演化路徑,構建好輿情處置的一整套標準化應對流程,才能更好地預防與應對輿情危機。對于可能會產生輿情的話題,應提前在學校范圍內召集相關部門進行研判,做好預案,評估輿情應對效果。在涉外輿情發生后,學校應對部門要掌握輿情發展軌跡,辨析輿情走勢,及時準確地把握輿論傳播中的轉折點和峰值點,實時調整輿情風險等級,從而實施有針對性的引導策略。
同時,切實加強制度建設,確保校內有專門部門擔當起涉外網絡輿情應對處置的領導、指導和監管職責,建立網絡輿情應對領導小組,制定涉外網絡輿情應對處置工作的應急處置預案和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做到有章可循,盡責履責。
(二)提高涉外輿情應對人員的工作能力
高職院校需建立一支專門進行輿情分析與應對的高素質隊伍,不斷提升全員輿情意識、危機意識,充分掌握師生的思想動向、利益訴求。在必要時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對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制度性的輪訓與交流,提升網上輿情分析研判和應對能力,培養學校的“微信微博達人”“網絡高手”。
同時,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涉外網絡輿情應對”專題培訓,針對當前輿情信息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提高認識,全面了解把握當前輿情信息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學習掌握正確處置輿情事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此外,因涉外輿情發生次數較少,學校要定期舉辦模擬演練,幫助應對人員熟悉涉外輿情應急預案工作步驟及流程,提高其應對輿情的技巧和能力,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涉外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的實操性。
(三)完善涉外輿情應對方式方法
當涉外網絡輿情發生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應對方式至關重要。高職院校的應對態度應積極主動而不過度,做到反應敏捷、行動迅速。在涉外網絡輿情爆發的萌芽階段,是應對處置的黃金時期。在萌芽階段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態度,不僅有助于掌握輿論話語權,獲得公眾的理解,亦可加速對涉外網絡輿情的處置進程。
同時需實行線上線下聯動導控。高職院校應在線上建立官方的新聞發布平臺,在受青年學生歡迎的新媒體平臺積極主動發聲,提升優化新聞發布平臺的公信力,牢牢占領輿論宣傳的主動權與話語權。要做到能夠全程把控話題走向,及時客觀地發布突發事件相關信息,避免謠言盛行。輿情在線上,根源在線下,學校可通過新聞發布會、專家解讀、校園座談等方式,引導輿論走向,還可依托高校一站式服務大廳,開通校園熱線,改變傳統溝通渠道[5]。
基金項目:2020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升格高職院校校園輿情管理與引導策略的研究”(項目編號:2020SJ B0632)。
作者簡介:過林燕(1987—),女,碩士,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宣傳部宣傳干事,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婷婷(1989 —),女,學士,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黨政辦(外事辦)外事干事,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際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黃小熳. 高校危機公關中的網絡輿情分析及有效引導[J]. 科教文匯,2019(02):7-9+39.
[2] 曾錚,韓正林,謝玉輝,等. 中國當代青年的民族主義情結[J]. 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2010(04):4+12.
[3] 姜熙,楊嘉. 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涉外應對[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 -11-11(11).
[4] 王鳳香,張真真. 涉外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改進研究[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38 - 42.
[5] 唐典巧,李麗華,譚智中,等. 高校網絡輿情線上線下引導路徑探索[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17):113-114.
(薦稿人:趙亞男,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