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杉杉
摘要:在經濟發展的高速時代下,我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不斷的上漲,生活藝術也就更為大家所關注。并且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在教學中不能只看重學生的文化成績,要注重他們全面綜合素養的發展。音樂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樹立正確審美觀念的手段,并且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以及道德品質方面的發展。為此,音樂在整個教育階段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夠舒緩處于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給課堂增添趣味性。而學生的鑒賞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音樂活動的開展,鑒賞能力主要是學生能夠對音樂中的藝術作品進行鑒賞,感受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為此,本文通過探討在高中音樂教學培養學生鑒賞能力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關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鑒賞能力;培養策略
音樂鑒賞能力主要是教學目標是能夠提高高中學生的音樂技能,以及音樂素養方面的養成,并且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學生的鑒賞能力更是關乎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發展。為此,在音樂教學中鑒賞能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在傳統教學理念的羈絆下,很多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在鑒賞能力方面的發展,只重視他們的學習的結果,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在教學的方法上也是比較單一,古板,沒有體現出音樂的靈動性,趣味性,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導致他們的參與性不佳。為此,教師要突破自己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手段,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從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角度出發,讓整個高中音樂教學課堂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一、高中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1.缺乏趣味性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都是把關注點放在文化成績上,認為音樂是藝術學生的重點,加上高中階段的學業繁重,所以經常被教師忽視,導致大部分的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方面比較薄弱。在音樂選取的過程中更是一味的按部就班執行,理論性的傳授,更是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氛圍比較壓抑枯燥。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自然無法對音樂產生鑒賞的興趣。所以教師要重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注入新鮮元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他們與音樂產生情感的共鳴。
2.教學方法違背教學規律
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大部分的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都是沿用的是所謂的“填鴨式”,“理論式”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中更是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大多數都是坐在教室內進行被動的接收,這根本無法提高學生音樂鑒賞的能力,這與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嚴重相違背。并也阻礙了學生在鑒賞方面的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方面的發展,減弱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完全偏離了教學本質。
二、培養高中學生鑒賞能力的策略
1.結合生活實際,豐富情感體驗
高中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是已經很豐富了,對音樂情感的領悟也更加深入,為此,教師如果僅次于表面層次上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加強學生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話也足以說明了音樂與生活之間的親密關系。基于此,在高中音樂開展鑒賞課程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加深他們的情感共鳴,感知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給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快樂。例如在學習湘藝版高中音樂鑒賞中第四單元中《我們走在大路上》的課程時,這首歌詞慷慨激昂,意氣風發,給人一種熱血沸騰的力量。這就要求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能夠領悟到人民在面臨自然災害時,能夠團結,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這時教師可以延伸至我們現在的生活,讓學生明白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好都離不開老一輩人們的辛苦勞作,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弘揚與傳承,這能夠有效的增強他們的對歌曲的情感共鳴。
2.營造教學情境,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對于音樂的鑒賞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和品鑒,而不是所謂的會“唱”就行。教師在進行音樂鑒賞的課堂活動時,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遷移到學生的思想中,而是要把課堂的主導性歸還給學生,營造相應的教學情境,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欣賞,這才是鑒賞課堂的教學核心。例如在湘藝版高中音樂《一個華沙的幸存者》中,這節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能夠感受與分析音樂作品的悲劇美,在鑒賞的過程中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從而產生痛恨法西斯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歌曲,可以更進一步的讓學生體驗和感受悲劇美,從而強化學生對音樂的優美與壯美,崇高美與歡樂美的知識理解,讓學生在音樂綜合能力上得到全面性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高中階段鑒賞音樂課的開展能夠有效的凈化他們的心靈,釋放學業上的壓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世界是充滿歡樂的。這是非常有益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學生在這樣充滿愉悅的環境下鑒賞音樂,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還能潛移默化的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學習,并且享受音樂帶來的洗禮。
參考文獻;
[1]張偉.淺談新課改下背景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J].高考,2020(26):128.
[2]景天欣.探討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J].科幻畫報,2020(0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