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祥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物理教學方式逐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學生的知識、情感、能力等進行了綜合的培養,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廣大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者要積極將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引入到物理教學課堂當中,讓學生在精彩的物理教學課堂中進行深入的學習,十分有利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學;實驗教學;生活教學;互動教學
以往,不顧學生意愿,總是運用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開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方式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學習負擔,學生根本感受不到一丁點的物理教學的魅力,進行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較低,甚至有學生直接放棄了物理學習,初中物理教學一直停滯不前,難以得到良好的建設。為此,廣大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者需要拓寬自身的教學思維,積極整合多種精彩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物理教學,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感受物理學習,不斷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極大勝利的獲得。下面,我將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多元化教學策略的運用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開展實驗教學,提升科學素養
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正確、系統地認識物理知識,轉變學生只能對物理知識有一個膚淺的認識的現狀,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廣大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者要注重實驗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親自構建物理知識的快樂,不斷促進學生物理學習熱情的良好維持。
例如,以《溫度》為例,在運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的實驗教學實踐中,我先與學生一起總結了此次實驗的目的,使學生有了清晰的實驗方向,提升了學生的實驗學習效能。然后,我讓學生合作探索了正確使用溫度計的方法,并運用課件中的內容,為學生講述了進行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了實驗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對學生進行了巡視,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操作,并要求學生如實將讀取的數據記錄了下來,增加了實驗的可信度。最后,學生總結了正確使用溫度計的幾個要點,快速化解了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傊?,為學生組織適宜的實驗活動,使學生快速吸收了所學到的物理知識,不斷促使了學生物理學習壓力的降低。
二、開展生活教學,豐富學習資源
初中物理教材中收錄的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者需要轉變以往脫離學生實際進行死板教學的方式,并要落實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讓物理教學融入學生生活,從而能夠豐富學生的物理學習資源,不斷助力學生完整物理知識網絡的構建。
例如,以《重力》為例,首先,我為學生出示了以下生活場景:下落的蘋果、壯麗的瀑布,并讓學生說了說自己看到這些場景之后想到的內容。學生紛紛表示想到了牛頓被蘋果砸的故事以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并提出了以下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呢?瀑布向下流的原因是什么呢?產生了深度探索物理知識真諦的欲望。然后,我引導學生認識了萬有引力以及重力,并讓學生說了說自己知道的重力現象,幫助學生深度認識了教材內容。最后,我讓學生合作探究了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充分發揮了學生共同探索學習的優勢??傊?,從學生生活入手進行教學,使學生快速與陌生的教材知識熟悉了起來,很好地放松了學生一聽到物理學習就緊繃的神經。
三、開展互動教學,打造動態課堂
初中物理教師轉變“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并搭建一座與學生就知識、情感等進行深入靈魂交流的橋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可以打造動態的物理教學課堂,不斷助力學生非常有活力的物理知識的掌握。為此,廣大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者要積極引入互動教學,改善以往沉悶、壓抑的物理教學氛圍,不斷促進學生進行物理探索的自覺性的進一步提高。
例如,以《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為例,首先,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家庭電路的組成是怎樣的呢?各個元件在家庭電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學生帶著我設計的問題,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并主動在課堂中說了說自己的答案。在這一環節中,一名學生的回答可能不太完整,此時,我運用“哪位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呢?”“還有沒有哪位同學想要補充一下呢?”等語句鼓勵學生進行了補充,使學生之間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進行了有效的學習,促進了積極物理學習氛圍的營造。最后,我幫助學生補充了他們沒有提到的知識,并與學生一起解決了經典的練習題,進一步強化了教材要點知識。總之,開展互動教學,促進了師生雙邊活動的有效開展,助力了初中物理教學新課程體系的建設。
總而言之,廣大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者要對現代化初中物理教育教學發展趨勢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并要積極將各種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引入到物理教學實踐中,轉變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物理概念、定理、公式的現象,讓學生更加輕松地進行物理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楊少佩. 初中物理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究[J]. 學苑教育,2015(7):88-88.
[2]韓躍. 探究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學的有效措施[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000(002):P.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