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摘要:初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因此,初中教學工作也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在這個階段中,中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逐漸走向成熟,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在逐漸形成。體育教學能夠有效的增強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對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都不以為然,認為初中體育就是玩樂、放松的時間,有輕視心理,本文主要就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競爭意識;培養心得
在初中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所有學科教學很重要,因此,體育教學同樣也很重要。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樣的,沒有一個好身體又如何能夠支持后續的刻苦學習呢?所以,初中體育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參與學習體育,鍛煉身體。
一、結合體育競爭,培養競爭意識
當前的社會發展中,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各行各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才之間的競爭不僅僅在于專業技能、人脈關系,還有身體素質,具有再優秀的技能,但是如果不能有一個好身體,把才藝展現出來,那就等于沒有。競爭是一種能夠推動人與人之間相互進步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不斷的良性競爭的存在,人類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才會想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正如奧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那樣,只有不斷的競爭,提升自己,才能夠得到質的飛躍。教師也應該在體育活動中開展競爭性的游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例如,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跑步訓練時,就可以先整體女生帶隊跑兩圈熱身,讓大家的身體細胞活躍起來。等熱身結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短跑比賽,獲得勝利的小組可以得到小組獎勵和個人獎勵等,以此鞭策學生努力奔跑。并且在以小組為單位的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會有不拉小組后腿,以免受到其他人埋怨的心理,這樣,學生的競爭意識就會被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來,使學生在鍛煉到身體的同時也能夠鍛煉心理,增加抗挫折的能力,充分明白什么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培養競爭意識。
二、貫徹競爭原則,培養學生人格
體育活動不僅僅是初中生在學習之余放松的存在,它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得到鍛煉。比如,短跑可以訓練一個學生的爆發力,而長跑則培養的是一個學生的耐力,這些體育訓練都可以起到鍛煉學生意志的作用。很多學生對待體育課完全是一種散漫的態度,不認真,并且這種學習態度還會延伸到學科學習、生活中做事情等,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體育中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一改過去散漫的生活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全人格。
例如,現在大多數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冬季晨跑,很多人會感到奇怪,為什么不組織夏季、秋季晨跑呢?很明顯,這是因為冬季天氣較冷、環境比較惡劣,學生容易犯困,精神不集中,自制力較差,意志不堅定,在寒冷的天氣下進行晨跑,不僅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還可以幫助學生鍛煉意志,在強制的外在條件下堅持跑步,在寒冷的天氣中能夠始終堅持跑步,就算是有外力的作用,也不失為一種鍛煉意志的方法。另外,為了鼓勵學生堅持晨跑,老師還可以對每位學生的晨跑做記錄,使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以及和別的同學之間的差距,能夠不斷突破極限,提升自己。
三、通過競爭教育,加強團隊合作
體育競技活動一直秉承的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單打獨斗固然能夠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挖掘自身潛力,但是有時候合作也同樣重要。競爭和合作一直都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之間并不是一定要舍棄一種才能達到最優,相反,和而不同才是最佳選擇。單純的競爭能夠最快的激發一個人的潛力,但是合作才能夠把一個人的才能完全展現出來。所以,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時,老師也要適當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真正含義,正確認識團隊合作,合作不是犧牲自我,只是把所有人的優點集中到一起,發揮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籃球比賽中,一個人籃球技能優秀固然好,但是要想拿到冠軍,這還是不夠的,默契的團隊合作才是制勝的關鍵。縱觀任何一個奪冠的球隊,隊長可以不是球技最高超的一個,但一定是所有人都信服、能夠發揮每個人作用的那個,發揮每個人的優點,協調隊員之間的矛盾,發揮最大的團隊力量。
每個地區、每個學校的體育教學情況都各不相同,老師應該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以保證學生能夠在體育課中實現最大價值。老師也可以把每個學生的評價指標多元化,而不是只有成績這一項,上課表現、身體素質、運動情況、學習態度等等都可以作為評價指標,包括學生的體育成績也應該有一個合理化的標準,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體會競爭、培養競爭意識。
參考文獻:
[1]馬琴. 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心得[J]. 田徑,2021,(01):66-67.
[2]張翼鵬.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競爭—合作意識的培養[J]. 學園,2020,13(24):15-16.
[3]張立明.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J]. 新課程(上),2015,(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