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靜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相對特殊的學科,探索性的學科特征相對明顯。科學學科學習更是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與此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科學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科特征,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積極實施情感教學以及進行巧妙課堂引導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需要小學科學教師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創新以及優化,一切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而不斷努力,讓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科學;策略;分析
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就是一個導火索,可以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進而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否則探究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激發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
(一)實驗導入
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與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食鹽的溶解》時,教師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發現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困惑,食鹽去哪兒了?進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二)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將其運用于教學中更能突出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思維特點。多媒體展現的不再是單一而靜止的內容,而是將難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于直觀的事物與生動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三)懸念導入
小學生好奇心強,運用懸念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如在學習磁鐵時,教師可以將磁鐵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為學生表演魔術,隨著衣袖的移動,可以將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學生躍躍欲試,但是學生拿在手里就不靈驗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自然可以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更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
二、有效提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我們要善于運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這樣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而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與積極思考基礎上的自主探究與自主構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正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
(一)問題要具有探索性
過于簡單與過于復雜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是經歷從已知到最近發展區再到未知的循環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最近發展區提問,這樣才能基于學生基礎,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二)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事實,但也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地發展。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問題,這樣的問題并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
(三)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傳統教學提出的大多是檢測型問題,只限于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與探究的開展。不能拘泥于標準答案,而要提出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擺脫固有思維的枷鎖,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三、小學科學課堂分層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將學生進行分層。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中,可以根據對學生智力水平、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的個體差異,將學生進行具體的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進行差異性、層次性的教學,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三個層次:高、中和低。分層時一定要謹記,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自尊心,分層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一定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特別是對于低水平的學生,不要隨便告訴別的同學他們的層次,防止損害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二)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劃分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我們一定要認真的研讀教材,制定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我們應該調整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并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應該更加注意的設計教學計劃,對學習程度好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讓每個學生知道他們在學習中應該達到的目標是什么。
四、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課外有著更寬廣的探究空間,更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培養。我們要在搞好課堂探究的同時,為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探究活動,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更利于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如學完《樹葉落了》,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隨著天氣的變化,植物有何變化?讓學生展開長期而認真的觀察,這樣更利于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完《鹽在水里溶解了》,讓學生探究如何將溶解在水中的食鹽提取出來?這些課外探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科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學生綜合水平提高。
總之,我們要發揮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放妥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再現真理發現全過程。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探究這一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成為科學探究的主人,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永坤.淺論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途徑[J].新作文(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2):47.
[2] 楊力,趙大洲.小學科學班內分層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