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遠
摘要:相對于擁有標準答案的拼音組詞等板塊,小學高年級的語文習作反而是一個較難的教學板塊。因此這個板塊的教學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教學策略,并適當舉例以便于理解。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習作教學;問題;教學策略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寫作指導一直位居重要地位,但是深入了解小學高年級作文質量之后,發現依然存在不少常見的寫作問題。
1.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1缺乏明確的寫作目標上的認知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習作教學質量不高的一個重點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自己的寫作思維。很多學生在寫作的整個過程中,對于寫作這件事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常常出現學生不知道自己寫作需要表達什么等情況。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采用一種給出學生話題和相關例文的方式來進行講解。但是很多學生只能從中收獲教師的一些思維并進行寫作,但并不能借此與自己的寫作思維進行融合,常導致寫作效果不佳。而對寫作教學目標即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利用所學知識對觀察的事物進行文字形式的轉化并能夠寫一些比較簡單的想象作文或記敘文的清晰的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思路,但很顯然,很多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寫作目標。
1.2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在習作上教學方法單一
影響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的教學質量的問題也包括語文教師在習作教學方法上的單一性。很多教師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精神。此外,雖然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教學的很多角落,但在語文習作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卻不能很好地利用技術的便利,為此,傳統的教學模式顯得十分單一,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寫作水平。
1.3小學高年級學生缺乏習作興趣
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的教學質量的評判往往是通過評判學生的寫作水平來實現的。而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反而對習作缺乏興趣,其水平并不能正常發揮,也會影響教師的判斷和進一步的教學。而學生對語文習作缺乏興趣的原因除了教師在習作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外,還包括寫作內容本身的枯燥性。如此一來,習作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大大下降。除此之外,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其實更加需要教師的引導,但是在習作課后,教師拿到學生的習作作業,卻因為精力不夠或時間分配等等原因,在批閱時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不能得到相關的引導和鼓勵,從而大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2.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措施
2.1改革并拓展習作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興趣
上文我們說到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而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大大缺乏,根據這些問題提出的措施是對習作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并拓展,將單一的教學方法豐富化并以此來吸引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不再單純自己對例文進行講解,而是給出大家一個主題,讓大家自己主動來跟其他同學分享自己覺得很好的文章,可以不限風格和字數,單純是進行分享,這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讓大家在獲取資源上變得更加便捷,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進行文章演示或視頻素材播放,并以此為契機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此外,教師也可以轉換一下教學風格。比如在講解家鄉有關的寫作主題的時候,可以分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們自行去思考自己家鄉的變化和一些特質并與同學們交流,總結小組內成員的發言并由此拓寬思考的角度。
2.2組織活動,培養學生參與日常生活的積極性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其實寫作也是一樣。因而,教師需要做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日常活動中去。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先進行活動的組織。因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的落實程度反而沒有那么高,那么就需要教師引導。比如,在需要寫大自然相關的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活動,無論是野餐或郊游還是鼓勵家長帶著學生去看日出、種植花草或觀察動植物等都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可以培養其參與日常生活的積極性。
2.3尊重學生特性,拓展其想象空間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其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作為教師要在發現每個學生的特質后,在保證尊重的前提下積極引導,以拓展其想象空間。比如,在講到《春天來了》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也可以帶學生去戶外進行體驗。而學生可能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就有所感悟,有的學生可能在戶外才能感知到不同,這些都需要教師去發現和引導,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最重要。
3.結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從學生、教師、教學方法三個方面衍生出來的,而提到的能夠提升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措施,也著重針對了這幾個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堂.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增效對策[J].學科教育,1998,(12),19-21.
[2]胡小霞.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5),37.
[3]張為中.改進作文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寫作能力[J].考試周刊,2011,(59),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