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怡心
摘要:教師要充分運用語文這門工具學科,通過有效的交流、溝通、探究等環節,增強學生對語文工具的了解與探究,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架構與內涵,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文思想認知意識,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點的應用與駕馭能力,全面強化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本寫作能力等,讓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情感認知、思想意識等得到系統性培養,進而通過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幫助小學生具備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有效策略
引言:“愛國主義教育”是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的共通點,教師要結合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內容,引發小學生對國家的認知,促使小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與拓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逐步樹立愛國主義學習能力,從而高效、深度地開展實踐學習活動,為學生逐步形成學科意識、培養學習精神提供助力。因此,教師要通過在小學語文系統性教學過程,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與駕馭成效,讓小學生通過語文學科深厚情感、濃厚知識培養愛國主義思想,促使學生充分挖掘語文文本內容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效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質量和水平,全面增強學生語文核心競爭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發愛國之情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愛”展開系統性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感受“愛”與“被愛”過程中,了解個體與國家的關系,明確“國家”是一切“個體”的堅實后盾。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語文教材文本內容,有效創設語文教學情感,從而引發小學生的愛國之情。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借助朗讀配樂教學方法,讓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句式等進行仔細推敲,感受桂林山水的唯美與靜謐,并且借助幻燈片、視頻素材等,形成視覺的震撼,讓小學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景,激發學生對輕舟、綠水、靜水的欣賞之情,感受漓江之水的奇特、秀麗、峻險之特點,有效激發小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二、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愛國情懷
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習慣、拓展認知、提升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要結合新課改教學目標任務,有效培養學生學習思想,積極開展創新性學習引導工作,促使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逐步形成,有效開展高質量、趣味性語文教學活動,讓語文實踐過程成為學生強化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抓手,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相關知識時,教師要借助有情感的誦讀過程,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富有韻味的古詩詞句中,體會古代詩人、詞人的愛國主義思想,通過有效的誦讀活動,激發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與駕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教師要組織開展古詩詞歌詠比賽,讓小學生在集體誦讀活動中,提升愛國主義思想,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全面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意識。
三、課內課外融合,深化愛國教育
語文學科是我們的國語學科,在語文系統性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據,充分挖掘教材文本內容,感受文本體現情感,進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促使小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學習思想、培養高尚德行,積極開展創新性、創造性語文教學活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核心競爭力。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效課內課外活動過程,幫助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拓展活動,促使學生在有效融合與創新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思想、開展愛國教育活動。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文本《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手段,搜集和查找關于“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作品,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播放學習,讓學生在革命先烈英勇奮戰、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感染下,樹立愛國主義情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與此同時,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紀念館、博物館瀏覽參觀活動,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感受與學習中,建立國家意識、培養民族氣節,進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整體成效。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語文知識學習過程,有效挖掘語文教材內容,促使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逐步建立,跟隨教師對語文教材文本進行深度挖掘與探索,有效提取情感飽滿、內容豐富的語文文本素材,有效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與駕馭成效,進而高效開展實踐學習與拓展創新活動,加速小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博古通今”的思想意識探究語文學科知識,了解語文文學內涵等,從而逐步感受愛國主義思想的價值,促使小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認知、行為能力得到提升與凈化,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加速愛國主義教育進展,讓小學生從小培養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
參考文獻
[1]楊富強.引發·滲透·培養·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淺見[J]小學教學參考資料,1995(06).
[2]徐艷艷,聶朦,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呈現分析及研究——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知識經濟.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