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龍 王麗新 張東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建設目標統一、內容與模式統合、效果統整,但目前存在部分教師不會融入、被動融入、難以融入、“過度”融入等現實問題。對此,文章提出以創新課程策略為依托分類推進,依托專業課程類別性質分解著力點,依據領域教學發展任務探尋側重點;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從整體課程設計到教學過程管理,再到課程評價機制改革,全方位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建設。
[關鍵詞]高職;愛國主義教育;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
[作者簡介]李玉龍(1968- ),男,吉林梅河口人,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碩士;王麗新(1966- ),女,吉林大安人,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碩士;張東(1975- ),男,遼寧錦州人,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博士。(江蘇? 徐州? 221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2020年高校思政重大項目“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0SJZDA156,項目主持人:張東)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重點自籌項目“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b/2020/03/11,項目主持人:欒文娣)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21年江蘇省高校課程思政首批示范課程“幼兒園課程”建設項目(項目批準號:蘇教辦高函[2021]11號,項目負責人:王麗新)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1-0098-05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內容、任務和形式。我國高校發展存在“三個80%”,即80%的教師是專業教師、80%的課程是專業課程、學生80%的學習時間用于專業學習,可見專業課教學是大學生發展的最主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建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深化高職教育課程策略、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體系建設,是高職院校打造高質量課堂,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擔當的應然路徑。
一、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高職院校要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優化課程內容供給,使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建設水乳交融,互為形式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職專業課教學建設,是指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規律,根據職業標準和專業教學邏輯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規定性,系統整合專業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將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有機融入專業課堂教學之中,打造橫向統整、縱向統合、經緯交織、立體貫通的融合型專業課課程體系,實現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認知、職業技能等職業核心素養的塑造過程與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探索、實踐創新之間的無縫對接和內涵融入。
首先是目標統一。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目標與專業課建設目標統一于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范疇,二者是人才培養總目標視域下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為此要引導學生在專業發展中弄清楚為誰學習、為誰奮斗、為誰貢獻等問題,使之明確自身的政治站位和時代使命。只有確保各類課程目標體系的同向同行,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是內容與模式統合。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體系與專業課建設內容、形式的相互滲透,一方面要在保持各自相對獨立性的基礎上,通過專業課教學保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供給”;另一方面要堅持“用智慧啟迪智慧、用心靈碰撞心靈”,在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專業課教學建設的水乳交融中聚焦學生“鮮活的生活經驗”,確保課程過程的“自然生成”,而不是穿鑿附會、生拉硬扯。最后是效果統整。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建設效果上的依存互進、印證強化,形成“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應,從而使專業課教學提質增效,有溫度、添后勁,使愛國主義教育有的放矢、有抓手、富成效。
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是推進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的基本路徑,普遍受到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大部分院校及專任教師能夠主動順應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積極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的有機滲透、相生相長,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層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課教學建設之間具有各自相對的獨立性,不能混為一談,二者既要相互滲透、互為形式內容,還要有分有合、防止泛化。正因如此,目前學校間、專業間、學科課程間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的發展水平并不平衡。調查發現,個別教師身上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不會融入
有些專業課教師囿于學科特點,不善于在專業課程中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自身也未能形成專業化的愛國主義教育知識圖譜,導致專業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間存在“兩層皮”現象,難以實現有機融入。
(二)被動融入
有極少數專業課教師“嫌麻煩”,常借口“業務工作忙”“專業課教學壓力大、任務重”,擔心“沖淡主題”或“無暇顧及”而弱化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在教育觀念、教學實踐兩方面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課教學人為割裂開來,有時僅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督導而勉強為之,課程建設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難以融入
大部分教師認為有必要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但苦于專業課程類型、知識結構、學科特點等差異較大,找不到切入點,即便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融合,也由于內容發掘欠充分,方法過于簡單,致使二者的關聯程度不高,無法實現無縫對接,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過度”融入
一些教師雖然能認識到專業課程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但把握不好專業課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融合程度,以致出現“過猶不及”的泛化現象。諸如在個別文史類、經管類、藝術類專業課堂上,過度開發思政元素,不管主題是否合適,都生拉硬扯到愛國主義教育上,不僅融合效果不好,客觀上甚至降低了專業課教學質量。
三、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的基本策略
要使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真正落地落實,就必須基于出口導向理念重塑專業課程體系,基于崗位(群)發展的現實需求創新課程策略,確保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有效供給、方法的內涵滲透、效果的自然生成,推進“三全育人”見常態出實效,全面提高專業課教學建設的思想高度、理論深度、情感溫度。
(一)以創新課程策略為依托分類推進專業課教學建設
高職院校要以推行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依據《綱要》積極嘗試分類推進,分專業、分領域、分學科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目標任務、內容要求,讓基層教師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1.依托專業課程類別性質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著力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職業實踐課三大類,后面兩類課程體現專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是挖掘、梳理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以保障內容供給,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師生思想共鳴與情感升華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潛移默化地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開拓精神、提升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課程類別不同,愛國主義教育的側重點自然有所不同,要區別對待。其中,專業教育課程重在“明理與陶情”。此類課程基于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彰顯育人目標,要深度挖掘、提煉學前教育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關注專業知識點自身的愛國主義教育負載空間與張力,拓展專業課教學的廣度、深度和溫度,進一步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對學前教育專業師生職業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引領性、鞏固性。職業實踐課程重在“歷煉與導行”,就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而言,見習、實訓、頂崗實習等職業實踐課程,乃是課程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對理論教學的佐證、補充和延伸”,而是在現實崗位工作、真實任務場景中實現“教學做合一”的學習形式。其間融入可描述、可調控、可評價,看得見、摸得著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有利于促使學前教育專業師生進一步植根中國大地和國情民情,有助于扎實磨煉學生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情操,激發其教育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2.依據領域教學發展任務探尋愛國主義教育的側重點。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課程所蘊含的專業化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各有側重,愛國主義教育元素的挖掘也要有所區別,注意揚長避短、潤物無聲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師生把愛黨、愛國、愛崗、愛生融為一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幼教發展道路。健康領域課程要側重教育引導師生始終把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保障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能力,讓黨、國家和人民滿意和信賴;語言領域課程要側重教育引導師生學講中國故事、誦讀中華經典文獻,從多維度深刻理解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學生經世濟民、幼兒為本的師德素養;社會領域課程要側重引導師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理解和熟練運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學法懂法守法,促進教育公平;科學領域課程要側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引導師生尊重規律、規范從教的職業操守,樹立科學教育觀和成才觀,增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藝術領域課程要側重教育引導師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報效祖國,自覺運用藝術語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溫潤心靈,升華德行,夯實幼師職業基礎。
當然,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課程互為基礎、互為條件,相互延伸、相互生成,有機構成幼兒教師職業核心素養。各領域所側重發掘與滲透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也非一成不變,其內容形式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二)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全方位推進專業課教學建設
要使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各環節并得到“一以貫之”地全面推進,就必須加強課程的精細化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徹底扭轉過去單憑教師個體自發的、低層次重復且低效的工作模式。
1.自上而下地構建立體貫通的專業課教學建設路線圖。高職院校要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協力創新工作機制,自上而下做實三個責任。首先,院校層面要落實主導責任。高職院校要依據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和院校專業辦學實際,由主要領導掛帥會同教務處及其他職能部門、各院系、思政課教研室等單位負責人,組建院校級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共同起草工作方案,從學校辦學視角周密解讀《綱要》的內容標準,細化操作規程,統一部署各院系、各專業、各年級、各學科課程建設總體方案。其次,院系層面要夯實主管責任。院系要根據領導小組所制訂的總體工作方案,召集專業負責人、教研室主任或課程(領域)負責人,并邀請思政課任課教師參與,組建院系級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工作推進組,負責分類、分科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基于所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模塊、各學科專業教學內容特點與內在邏輯,在專業課程設置及內容順序、課程形式及學時分配、實踐教學編排及質量監控等各個環節,整合資源、系統設計、合理布局,協調實施專業課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方略,避免不同課程之間的主題重復。最后,專業課教師層面要砸實主體責任。教師要依據領域、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內容之間的滲透、切入、契合、發掘、升華等憑借學時計劃具體體現,并通過課堂教學落到實處,謀求實效,確保專業課教學建設同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雙向融合、良性互動,使之從形式到內容、從過程到結果全方位地相互滲透、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在橫向上有擴展,在縱向上有遞進,在效果上有升華。
2.加強教學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全方位育人。首先,要抓好課堂教學管理。確保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專業課課時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學內容發掘梳理、教案課件編寫等各環節得以落地并獲得實效。為此,要堅持以人為本,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革創新。一般說來,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主要包括問題應對類、道理闡明類、情懷涵養類、行為規范類等內容,教師要針對不同課程內容性質,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四個相統一”,推廣混合式教學,創新課堂教學形式,積極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翻轉課堂、課堂辯論等方式,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使道理越厘越清、事實越澄越明。其次,要抓好專業課堂教學延伸環節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高職院校要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鞏固強化專業課堂教學成果。通過藏息相輔的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專題教育活動,樹牢學生專業思想,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如入學教育、幼師基本功競賽、就業咨詢服務等系列活動,拓寬愛國主義教育進入課程建設的渠道,避免在品德實踐訓練與職業能力提升的銜接中出現斷鏈性停滯和等待。最后,要深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改革。高職院校要從強化院校內外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入手,推進課程的四個回歸,加速辦學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實現教學質量監控對各個教學環節的全覆蓋,強化對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建設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過程效果的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從而形成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鏈條。
3.積極推進課程評價機制改革。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加快專業課程建設的“指揮棒”。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標準輕個別差異、重內部評價輕外部評價等弊端,也極少將“靈魂塑造”系統納入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就學前教育專業而言,畢業生要進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管理體制機制的幼教機構就職,多元化辦園主體、管理理念、課程體系折射出其背后的哲學觀點、價值取向、教育觀念等意識形態上的差異甚至對立。為此,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過程中,更要加強教育評價機制改革,以“固本培元、凝心鑄魂”。一方面要堅持時代性、思想性標準,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教師多維度理解課程標準、課程進程、課程效果和課堂延伸等環節,將愛國主義教育評價體系全方位融入專業課程建設的全過程,既要研判專業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目標體系和內容供給,又要評估專業課程建設的實施進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教育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要堅持發展性、教育性原則,推進教育評價機制創新。引導教師不斷創新評價形式、規范操作流程、整合評價效能,在可持續發展的視野中,既要注重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對專業課教學建設的導向作用,還要在把握現代學前教育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講求評價目標的達成性,發揮教育評價對于專業課教學建設各環節行為的修正與強化功能,切實提高其思想站位。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專業課教學建設的靈魂。高職院校唯有加強專業課程建設,確保愛國主義教育覆蓋全面、分層遞進、形式豐富,才能使學前教育專業師生的愛國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其健全人格發展同向同行,與職業化成長交相輝映,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堅持以本為本 推進四個回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06-21)[2020-12-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
21_340586.html.
[2]李玉龍.高職院校學風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35):54-56.
[3]梁爽,朱望東,張永澤.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認識與思考[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24-26.
[4]陸道坤.論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20(10):16-22.
[5]毛高仙.突破圈層:基于個體敘事的高職思政課互動教學[J].職業技術教育,2020(29):65-68.
[6]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06-12)[2020-12-24].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7]張學英,耿旭.1+X證書制度下的課證融合研究:基于英國BTEC的思考[J].職教論壇,2020(10):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