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歡 馬梓熙

【摘 要】 社交障礙是自閉癥的核心癥狀之一,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存在缺陷,給自閉癥兒童、家長及教師帶來很大的挑戰。本研究選取融合幼兒園的一名自閉癥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同伴介入法對其社交能力進行干預訓練,并用單一被試實驗設計驗證干預的效果。結果發現被試在干預期及維持期的社會溝通行為發生的次數明顯高于基線期。由此證明,同伴介入法能夠提升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延時效應。
【關鍵詞】 同伴介入法;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單一被試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 B8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1)05-0027-03
社交能力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與他人保持和諧關系的能力。這需要個體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變化,懂得一定的交流技巧,同時會適時地拒絕別人。自閉癥兒童在眼神的對視、分享行為以及與他人的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異常。他們不能夠合理地運用語言、動作及表情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同齡伙伴進行交流時存在困難,這使得社會交往障礙成為自閉癥兒童的核心缺陷。如何有效地提高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顯得緊迫而必要。
大量文獻表明,同伴扮演著一個獨特的角色,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不能被成人所取代。積極的同伴關系可促進兒童社會價值和能力的獲得以及認知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已有研究發現,同伴介入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同伴介入法(Peer-Mediated Intervention,簡稱PMI)是1979年由Strain和Odom等人發展起來的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應用在社交退縮兒童干預中的一種方法。研究者培訓有社交能力的兒童,指導他們與自閉癥兒童建立恰當的社交模式,強化自閉癥兒童恰當的社交行為以提升其社交能力。它已被美國國家自閉癥中心和國家ASD專業發展中心確認為符合循證實踐的干預方法。
雖然國外已有大量研究證實了同伴介入法提高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的有效性,但國內研究仍處于從理論層面探討該方法對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的影響,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基于以上考慮,本文采用單一被試實驗設計,在幼兒園融合環境中進行實驗,探索同伴介入法對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設計主要由三位學生(一位自閉癥兒童和兩位普通兒童)組成,研究者通過對兒童的評估以及對教師及兒童家長的訪談和觀察確定研究對象。
1.自閉癥兒童的選擇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自閉癥兒童花花(化名)。該生年齡為五歲六個月,目前在石家莊某融合教育幼兒園中班上學,于2016年12月經石家莊第八醫院鑒定為輕度自閉癥患兒。通過對兒童情況的了解以及與學生家長及教師的溝通,得出個案的主要問題有:在認知能力方面,該兒童能認識常見物品,能讀數和數數;動作方面,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良好,喜歡球類運動;在溝通方面,能理解常見的簡單指令,常常與家人有自發性語言,但與同伴相處時,基本沒有自發性語言,對于他人的語言溝通較少回復;在社會互動方面,能夠遵守簡單的教室規則,不主動與同伴交往,同伴口頭邀請時也難做回應,但同伴拉手時不會反抗,能夠跟著同伴行動。
2.普通同伴的選擇
本研究的普通同伴均來自于自閉癥兒童所在班級。普通同伴角色分別為同伴教導引發者和回應者。通過一定的標準選擇兩名普通同伴作為其受訓同伴。其選擇標準如下:(1)與被試處于同一個班級,有機會和自閉癥兒童互動;(2)具有符合年齡發展水平的語言和社交能力;(3)愿意參與訓練并幫助自閉癥兒童,并且承諾能夠堅持;(4)成績中等及以上,承諾不因此耽誤學業。經過班主任老師以及陪讀家長的推薦,研究者選取了兩名同伴,分別為一名叫做小明(化名)的男孩和一名叫做小紅(化名)的女孩。兩位同伴的性格都較為開朗,愛交朋友,作為個案比較喜歡的同伴,自身也不排斥與個案接觸。
(二)目標行為
根據前期的觀察和訪談以及個案所在班級的教師反映發現,個案在與同伴交流時存在困難,有非常明顯的社會交往障礙,而這已經影響到個案自身以及正常的課堂教學。一方面,個案由于存在社交障礙,在完成集體活動時很難與同伴建立合作關系,影響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個案無法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通常采用尖叫或拍打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這影響到了個案的正常發展。
基于以上考慮,將個案的目標行為定為以下五個方面:主動向他人問好、主動邀請他人、以動作/手勢表達需求、模仿簡單動作以及拒絕他人,從而達到提升個案社交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工具
1.主動溝通行為記錄表
該表是參照已有的研究資料,根據本研究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編制的主動溝通行為記錄表。該表包括觀察時間、被試姓名、目標行為出現次數及具體內容等。通過記錄兒童的主動溝通行為,觀察兒童手勢動作和口語表達的次數和具體內容,能夠更加直觀清晰地展現出兒童主動溝通行為的發展水平,更有利于開展研究調查。
2.同伴介入法介入游戲活動
在同伴介入法干預過程中,介入活動以游戲活動為主。根據學生特點設計了以下游戲:“插雪花片”“搭積木”“123木頭人”“傳球游戲”“吹泡泡”。同時輔以代幣制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具體而言,在游戲中,每成功一次,給學生一枚卡通笑臉,六枚卡通笑臉可以兌換一個禮品,禮品有繪本、小零食、學生喜歡的小玩具等。
(四)研究設計
采用單一被試A-B-A實驗設計,基線期A1,為期3天,干預期B,為期21天,維持期A2,為期6天,整個實驗共30天。
1.基線期A1
在基線期A1不進行任何的干預,每天采用主動溝通行為記錄表觀察并記錄自閉癥兒童在自然教學情境下目標行為的發生次數。
2.干預期B
在干預期B進行同伴介入法的干預,每次干預結束后對目標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具體的干預方案如下:首先進行示范教學,主要是對同伴運用應用行為分析法和同伴引發訓練的方法使其學會如何與自閉癥兒童互動。研究者以講解示范、角色扮演的形式對受訓同伴進行訓練,訓練主題包括“引起注意”“恰當方式回應”“恰當給予選擇機會”“示范協助”“輪流等待”“擴充對話”。其次進行游戲練習,主要是整合性游戲團體的運用。研究者設計以發展社交能力為目的的活動,讓自閉癥兒童及其同伴共同參與。游戲練習共有5個子主題,每個主題三個課時,包括:“插雪花片”“搭積木”“123木頭人”“傳球游戲”“吹泡泡”。在游戲練習中,受訓同伴被要求將所學互動技巧運用到該活動中,以此強化和塑造自閉癥兒童的目標行為。
3.維持期A2
在維持期A2撤除干預,僅對目標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二、研究結果
經過同伴介入法為期一個月的干預,花花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邀請他人一起進行活動、完成主動問好行為,不需要外界的輔助。她的主動意識也有所提高,遇到熟悉的人會主動打招呼問好,遇到不認識的人會主動抬頭望著,具有探索意識。這說明經過一個月的干預,花花的社交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學會了用言語或非言語形式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學會主動邀請他人,可以對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
主動向他人問好、主動邀請他人、以動作/手勢表達需求、模仿簡單動作以及拒絕他人等五種目標行為在基線期A1、干預期B、維持期A2的均值及標準差見表1,之后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數據分析。
1. 向他人主動問好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向他人主動問好行為方面,基線期A1、維持期A2與干預期B的差異顯著(F(2,27)=27.158,p<0.001),多重比較發現,基線期A1小于干預期B(p<0.001),干預期B小于維持期A2(p<0.001)。
2. 主動邀請他人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主動邀請他人行為方面,基線期A1、維持期A2與干預期B的差異顯著(F(2,27)=21.524,p<0.001),多重比較發現,基線期A1小于干預期B(p<0.001),干預期B小于維持期A2(p<0.001)。
3. 以動作/手勢表達需求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以動作或手勢表達需求方面,基線期A1、維持期A2與干預期B的差異顯著(F(2,27)=22.133,p<0.001),多重比較發現,基線期A1小于干預期B(p<0.001),干預期B小于維持期A2(p<0.001)。
4. 模仿簡單動作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模仿簡單動作方面,基線期A1、維持期A2與干預期B的差異顯著(F(2,27)=18.819,p<0.001),多重比較發現,基線期A1小于干預期B(p<0.001),干預期B小于維持期A2(p<0.001)。
5. 拒絕他人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拒絕他人方面,基線期A1、維持期A2與干預期B的差異顯著(F(2,27)=5.400,p<0.001),多重比較發現,基線期A1小于干預期B(p<0.001),干預期B與維持期A2沒有顯著差異。
三、討論
本研究通過同伴介入法對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進行干預,主動向他人問好、主動邀請他人、以動作/手勢表達需求、模仿簡單動作以及拒絕他人等五種目標行為均有明顯增加。數據分析也發現,干預期B的目標行為均高于基線期A1,驗證了干預的效果,且干預期B高于或等于維持期A2,說明干預停止后,效果仍然存在,對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的干預存在即時效應和延時效應。這一發現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同伴介入法可以有效地提升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這更說明自閉癥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常的社交環境,來自同伴的支持和理解、身處良好的融合教育環境,這都能較好地促進自閉癥兒童的成長。
雖然本研究證實了同伴介入法可以有效干預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但在五種目標行為中,干預的效果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主動向他人問好、主動邀請他人、以動作/手勢表達需求、模仿簡單動作這四種目標行為增長幅度較大,且在干預停止后繼續增長。而拒絕他人這一目標行為只顯示出少許增量,且在撤銷干預后,并沒有繼續增加。這種差異有可能是因為拒絕他人對于孩子來說是較為高級的能力,需要更長時間的干預才能看出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亞鵬,鄧慧華,梁宗保,等.早期情緒性對學前兒童問題行為和社交能力的影響[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35(6):719-728.
[2]White SW, Keonig K, Scahill L.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7, 37(10): 1858-1868.
[3]Gifford-Smith M, Dodge KA, Dishion TJ, et al. Peer influ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rossing the bridge from developmental to intervention scie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5, 33(3): 255-265.
[4]Odom SL, Strain PS. Peer-mediated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A re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84, 54(4): 544-557.
[5]田金來,張向葵.同伴介入法在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中的應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1):35-40.
[6]連福鑫,王雁.融合環境下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交往同伴介入干預研究元分析[J].教育學報,2017,13(3):79-91.
[7]李雪.同伴介入法應用于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社交能力干預的綜述[J].現代特殊教育,2018(8):75-80.